13岁,你还在读小学,他已经发动政变杀舅夺权开创一代盛世

漫步时光旧梦 2025-04-24 09:14:07

窦宪平定匈奴后威名显赫,因大功于汉而愈发骄横,广提亲信,州刺史、郡太守及县令多由其举荐,致使刺史守令多出窦氏之门。

永元三年十月,刘肇赴长安祭汉家园陵,并命窦宪同行,二人在长安相聚。

长安乃西汉故都,刘肇巡幸时诏寻萧何、曹参近亲,赐其封地以承先贤。此举意在示群臣,当效法二功臣,成为大汉之忠良。

实际情况并未如他所愿,令他深感失望。

窦宪抵达,有官欲拜之,呼“万岁”。尚书韩棱厉声责曰:“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遂止群臣此丑态。

但这场闹剧强烈震撼了刘肇,令他深思:汉家天下究竟归属何人?

袁安去世后,窦宪失去制约,野心膨胀。在心腹耿夔、邓叠、郭璜的怂恿下,他开始密谋加害和帝。

窦宪拥有足够的实力和资本。

宫中禁军皆听命于他,穰侯邓叠为卫尉,邓磊任步兵校尉,其女婿郭举则担任射声校尉之职。

洛阳周边的军队由盟友耿夔掌控。

尚书台首领太傅邓彪同属一派。

切记,宫中尚有窦太后主持大局。

刘肇十四岁便敏锐察觉宫中阴谋,心生恐慌,欲近外臣又惧泄密,环顾四周,竟无一人可依。

刘肇深信,一旦误信他人,窦宪定会毫不留情。

如何应对?唯有倚仗身旁最亲近的宦官。那么,哪位宦官较为可靠?

刘肇经多次试探,确认中常侍郑众不谄媚窦氏,且其人谨慎机敏多智谋,遂与郑众密谋,定计诛杀窦宪。

和帝年仅十三,若置现代,正值小学之年。一孩童竟敢策划政变,此情此景,实属难以想象。

得邓众支持,刘肇能悉窦氏动向,但对如何应对仍感迷茫。此时,清河王刘庆前来,为刘肇提供了关键帮助。

刘庆的经历充满波折。他一路上遭遇重重挑战,历经多次起伏,但始终坚定前行,整体历程显得颇为曲折多变。

章帝刘炟第三子刘庆,因生母宋贵人与马太后有亲,受马太后偏爱。建初四年,刘庆被立为太子。

建初四年六月,马太后薨。窦后令掖庭令诬宋贵人,刘炟本厌马家,遂禁宋贵人。窦后遣宦官蔡伦“关照”,宋贵人受折磨,终自杀。

建初七年,刘炟诏废太子刘庆,立刘肇为皇太子。肇乃梁贵人子。庆被贬,封为清河王。

刘庆年幼便知避祸,被废后不言其母宋氏。刘炟心怀愧疚,令刘庆与太子刘肇共居。二人情深友善,无论居处还是出行,皆形影不离。

刘肇登基为和帝后,对刘庆格外优待,允许其入宫留宿,待遇诸王无人能及,常与他共商私事。

刘肇信任其兄弟刘庆,将计划告知,让他从章帝长子千乘王刘伉处寻一本秘籍。至于具体是何书,刘肇并未详说。

汉书《外戚传》记载,帝欲诛窦氏,遂寻《外戚传》以资佐证,意图明确,逻辑清晰,用词精准,展现帝王决策之慎重。

《汉书》乃班固所作。按理说,皇帝阅书应易如反掌,刘肇为何要大费周章?

担心身边的人不敢派遣使用。

窦氏族人遍布左右,皇帝所读书籍内容迅速传至窦宪耳中,这不禁让人思索,窦宪将会如何看待此事?

刘庆机敏地完成使命,兄弟俩在内室挑灯细阅,终于弄清诛除外戚的步骤,他私下从千乘王处求得指令,夜晚独自带入宫中。

想象这样一幅场景:一名高中生与一名小学生,在夜晚共同研读关于政变、杀人及篡夺权力的书籍。

古人的智慧令人钦佩不已,其心智之深邃,让我们感到自愧不如,相比之下,我们的见识显得颇为浅薄。

依书指引,尚缺一柄杀人之刀。刘肇忆及袁安所荐太常丁鸿,觉其可信。遂遣郑众探其意,丁鸿果然不负所望,誓要铲除窦宪。

丁鸿,一位杰出人物。他以其卓越的才能和贡献著称,在多个领域均有显著成就,深受同行尊敬。通过不懈努力,他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丁鸿,颍川郡人士,字孝公。

丁鸿之父丁綝,王莽末年任颍阳县尉。刘秀攻颍阳,城久未克。

刘秀曾欲弃颍阳,丁綝劝县令降,立下大功。随后,丁綝助刘秀在河南征战,夺取陈留、颍川二十一县,因此被任命为河南太守。

刘秀建国后,广封功臣,众将皆欲大县,唯丁綝愿封本乡。人问其故,丁綝答:众人皆求大县,我独愿守故乡,何故不可?

丁綝引例:昔孙叔敖告子,受封当求瘠土。今吾功微,得乡亭已足。

刘秀对丁綝的谦让深感满意,遂封其为定陵新安乡侯,并赐予食邑五千户。

数据对比显示,班超虽在西域立下赫赫战功,但其食邑却仅有千户。

刘秀言下之意明确:勿再争功,皆应效仿丁綝,勤勉向学。

丁鸿为长子,承家风之宽厚。较其父丁綝之礼让,丁鸿行更勇之事。丁綝逝后,鸿应袭封,却上疏请让于弟丁盛,未获准。葬父后,鸿挂孝服于庐墓,毅然辞爵予弟。

此为“丁鸿逃封”典故之起源。丁鸿因避封赏而逃离,事迹流传,遂成此名。

丁鸿避走东海,遇老同学鲍骏,二人曾师从大儒桓荣学《欧阳尚书》。鲍骏闻丁鸿事迹,遂向朝廷极力举荐之。

永平十年,刘庄诏征丁鸿入朝。丁鸿尽展所学,获刘庄赏识,遂任侍中。此后,丁鸿仕途顺畅,数年间历任射声校尉、少府之职。

刘肇登基后,升任丁鸿为太常,位列九卿。袁安临终之际,竭力举荐丁鸿接任司徒之位。

窦宪本不应批此申请,但丁鸿支持他立北单于(欲结恩北虏),窦宪误以为丁鸿与袁安决裂,唯丁鸿是从,故默许此事。

士大夫、皇族与宦官三派聚首,刘肇决定采取行动,对付窦家。

窦宪出征时,刘肇关键调动,令丁鸿兼太尉与卫尉,卫尉掌南军,保卫宫门。由此,刘肇掌控了宫中禁军的指挥权。

窦宪掌握汉军野战主力,恐其作乱,故暂忍未发。刘肇年幼便知谋定后动,实属不凡。

刘肇此行动承担了巨大风险。

卫尉变动被窦宪心腹察觉,迅速通报宫中变故。窦宪闻讯急返洛阳,若借太后旨意反击,刘肇实力难以抗衡。

窦宪回京时夜已深,刘肇果断决定,传令窦宪次日入朝。窦宪无奈,只能暂居家中等候。

形势紧迫,刘肇当晚决定孤注一掷,下令即刻行动,箭已上弦,不容迟疑。

刘肇携刘庆至北宫章德殿,自太后处接管符印,以此剥夺窦宪叛乱之正当性。

郑众持诏书与兵符,令丁鸿率兵封宫门,隔绝窦宪。执金吾、五校尉屯兵南北宫,城门紧闭。宫内窦宪党羽虽众,然门闭无法出,无令不敢妄动。

刘肇在清除宫内窦氏亲信后,着手追捕窦氏党羽。

窦宪唯有机会是突袭武库,武装洛阳嫡系,夺回北宫控制权。但时值夜半,他刚回京正在家休息,尚未做出反应。

高手对决,胜负仅在毫厘之间,一步之差,便决定败局。

窦宪心腹郭璜、郭举、邓叠、邓磊皆入狱伏诛。事定,刘肇遣谒者仆射收回窦宪大将军印绶,改封为冠军侯。

窦宪见大势已去,放弃抵抗被捕。因窦太后,刘肇不愿在洛阳处决舅舅,迫使他与窦笃、窦景等人前往各自封国。

刘肇并未心软,他深知斩草除根之道,暗令封国宰相逼窦宪兄弟自杀。窦家势力庞大,却在一夜之间,因宰相督察而全部覆灭。

窦氏集团仅存两位“幸存者”,分别是窦太后与窦瓌。

窦太后诬陷刘肇母梁贵人致其亡,但对刘肇却善待有加,亲自抚育,视若亲生。此举最终亦成为她自救之因。

窦瓌乃窦氏集团之异数,不与其他成员为伍,严于律己,未曾犯法。因此,刘肇对他格外宽容,使其得以保全。

推测此为顶级家族备选策略,两头下注以保家族根基。后续将频现类似案例。

窦宪失势后,依附其大臣受牵连。太尉宋由被控为窦氏党羽,惊惧自杀。太傅邓彪虽同党,但清白且老病,刘肇赦免,命尹睦代管尚书事务。

班固为史学大才,编著《汉书》。但他在窦宪身边久居,变得嚣张。其子不遵法度,连家奴也胆大妄为,曾辱骂洛阳令种兢。

洛阳令种兢因惧窦宪之威,忍气吞声,心中对班固怀恨,由此结下深怨。

窦宪案发,种兢构陷班固,致其被捕入狱并亡故。班固之妹班昭接续兄志,完成《汉书》。

刘肇并未嗜杀成性,此点可从他后来对窦太后的和善态度得到验证,一切纷争至此告一段落。

梁贵人故后,宫中秘而不宣,刘肇不知生母乃梁贵人。窦氏衰败,太尉张酺告以真相,刘肇感伤不已,但仍厚待窦太后。

窦氏薨逝,太尉、司徒、司空上奏:循光武帝废黜吕后之旧例,请削窦太后尊号,勿使其与先帝同穴而葬。

窦氏违法度,然太后常自抑。朕侍奉十年,深知大义,臣子不应贬尊。念及上官太后未被降黜,朕不忍离恩亏义,勿再议此事。

窦氏违法,窦太后常自减损。朕侍奉十年,如侍母。思母子大义,礼无贬尊。念亲情,不忍离太后与先帝墓;顾仁义,不忍害太后。考前例,上官桀诛,上官太后未贬。勿再议!

满朝文武皆心悦诚服,赞其为仁德之君。

有罚亦有奖,三位杰出贡献者得以晋升高位。

诛窦宪后,刘庆获赐珍宝无数。刘肇亲临其府,喂以药膳,关怀备至。在位时,常与刘庆议政事。刘庆愈发敬畏谨慎,窦宪诛后,更得奴婢三百,财物充盈其宅。

宦官郑众因诛窦氏有功,被擢升为大长秋,封鄛乡侯,享食邑一千五百户,自此参与军国要务。

中官之掌权,始于众臣。

窦氏衰败后,依东汉旧例,六大家族中必有一家将取代窦家地位,依血缘亲近,梁家顺理成章成为候选。

刘肇知详情后,即为梁氏昭雪,以隆礼改葬,谥“恭怀皇太后”。追封其父梁竦为褒亲侯,子梁棠为乐平侯,棠弟梁雍为乘氏侯,雍弟梁翟为单父侯,皆位特进。

梁氏崛起尚需时日,缘由在于六大家族的邓家诞生了一位女皇,这延缓了梁氏崭露头角的进程。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