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类风湿性关节炎(RA)伴发的心血管疾病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RA所伴发的心血管疾病是RA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此,2013年EULAR已明确提出并强调重视RA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病风险。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最为常见并受到重视。一项基于人口队列的研究显示,RA患者发生院内心肌梗死的风险是非RA患者的3.17倍,发生无症状性心肌梗死的风险是非RA患者的近6倍,由此导致的猝死发生率随之增加。
多中心RA与冠心病危险因素调查也显示,RA患者合并冠心病的发生率为3.5%,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先介绍几个相关指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Al(Apo-Al),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B(Apo-B)、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抗环瓜氨酸抗体(ACCP),计算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相比于非活动期,活动期RA患者的异常血脂谱表现为低Apo-Al及高Lpa、AIP,而此种血脂谱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炎症状态会影响血脂及血管内皮功能,且与RA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随着炎症活动的增加,RA心血管风险也随之上升;HDL、Apo-Al、AIP可作为预测血管内皮功能的指标,因此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提示意义;ACCP具有预测心血管风险的意义。
研究也证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RA滑膜炎在炎症和免疫机制方面显著相似,一方面hs-CRP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另一方面IL-6、TNF-a、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VCAM)-l等多种致炎因子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相关,且炎症反应可以使稳定斑块变为不稳定斑块,这些都增加了RA患者缺血性心血管事件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而抗CCP抗体、RF阳性及RA血管炎表现突出者也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高的风险预测因素。
一些传统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在RA患者中也应引起足够重视。RA患者高血压发生率约52%~73%,高于普通人群,某些炎性细胞因子如IL-17在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且NSAID、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以及因关节疼痛而引起的情绪紧张、运动减少等共同成为升血压的因素;RA患者存在与炎症水平相应的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加之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体力活动减低等都增加了罹患糖尿病的风险,进而成为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因素。
TNF-α拮抗剂与传统缓解病情的抗类风湿药物(DMARD)相比,可提高HDL、Apo-Al"保护性胆固醇”,降低Apo-B、Lpa“非保护性胆固醇”,且起效作用快,传统DMARD对RA患者血脂也有改善作用,尤其是在改善LDL胆固醇方面,但总体效果不如TNF-α拮抗剂。TNF-α拮抗剂可通过降低RA患者炎症,改善血脂及血管内皮功能从而降低RA心血管并发症,且效果优于传统DMARD药物,但持续作用较短,因此尚需进一步大样本的研究。据医伴旅了解,RA第一选择是通过DMARD控制炎症。DMARD可减缓或防止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恶化。甲氨蝶呤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最常用的DMARD药物。一项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对于初诊或没有接受足量甲氨蝶呤治疗的RA患者,托法替尼(tofacitinib)单药治疗效果优于甲氨蝶呤。 生物制剂通常在其他药物未能阻止炎症发生的情况下使用,可减缓甚至终止类风湿关节炎病情的进展。
总之,有效控制疾病活动,减轻机体的炎症状况,进行生活方式指导(如低盐、低脂、低热量饮食,控制体质量)等,对于降低RA患者心血管病风险有重要意义。
本内容为医伴旅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医伴旅:寻找优质医疗资源,伴您走上康复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