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盟兄”黄郛

千年史诗 2024-08-01 23:38:08

1911年陈其美、黄郛、蒋介石三人在上海结为盟兄弟,称“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但是比起另外两位,二哥黄郛算是三兄弟中最不知名的一位。

黄郛1880年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上虞县百官镇,1905年黄郛以浙江省第一名的成绩被清政府公派至日本留学,入东京振武学校。

黄郛在日本成为了同盟会的最早一批成员,黄郛、李烈钧等主导同盟会员中留日陆军士官学生,共计28人成立了“铁血丈夫团”,团名取“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之意,黄郛任团长,鼓吹反清革命,并曾派遣会员回国在新军中开展活动,阎锡山也是“铁血丈夫团”的一员。

留日时期的黄郛

孙文的同盟会

1908年保定陆军学校中的14名学生入东京振武学校,其中就包括蒋介石、张群等人,这时的蒋介石成为了黄郛的迷弟,四处为其工作,两人也因为同乡情谊,结为好友。

留日时期的黄郛(左)和蒋介石(右)

1911年武昌起义后,黄郛被陈其美招往上海,参与上海光复,任沪军都督府参谋长兼沪军第2师师长、南京临时政府兵部总监,委蒋介石为第5团团长,并与陈其美、蒋介石订为“盟兄弟”。

都督府参谋长兼沪军第2师师长黄郛(中立持刀者),右铡为张群

“二次革命”失败后,黄郛遭袁世凯政府通缉逃亡日本。陈其美、蒋介石等人重回上海密谋反袁活动时,黄郛却转赴南洋,1915年春,黄郛偕夫人赴美洲,埋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考察和研究活动。

黄郛沈亦云夫妇1913年在天津

1915年底护国战争爆发,黄郛由美返国,在上海参与谋划浙江反袁军事。1918年10月徐世昌出任北洋政府总统,受徐委托代编《欧战后之中国》一书,1921年出任北洋政府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代表团顾问,1923年2月入张绍曾内阁,署理外交总长,随后又历任高凌蔚、颜惠庆内阁教育总长。

黄郛

1924年黄郛参加冯玉祥领导的北京政变,代理内阁总理,并摄行总统职权。至段祺瑞复出,被迫辞职。

黄郛代理内阁总理并摄行总统职权

黄郛

黄郛闲居期间,他的“盟弟”蒋介石正在崛起。北伐战争开始后,蒋的军事力量扩大,政治野心也急剧膨胀。1926年11月蒋在南昌设立北伐军总司令部,他两次致书黄郛,并派总参议张群至天津邀请黄南下。在张群的一再敦促下,1927年1月初黄郛离津赴南昌。

蒋介石用黄的意图很明显,黄郛在上海、江浙一带有很多关系,又与冯玉祥为挚交,留学日本,且游历欧美,可谓见多识广,在北洋政府里先后为官,与列强有很广泛的接触,做事周密又能言善辩,可谓助蒋联络关系、寻求支持的最佳人选。

1927年1月蒋黄南昌会面后,黄郛便开始为蒋效犬马之劳了。他入上海密为布置,后北上说服冯玉祥、阎锡山附蒋共同反共。“四一二”政变后,蒋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其财政基础不牢,黄郛便四处奔走,劝上海方面支持蒋。不久,蒋任命黄为上海特别市第一任市长。

黄郛任上海特别市第一任市长

1927年武汉“七一五事变” 后,8月蒋介石下野,黄亦同时引退。1928年蒋介石重新上台,旋即招回黄郛任南京政府外交部长,而后成为新政学系首领之一。

蒋介石重新上台

1928年5月“济南事件”发生,日本以保护侨民为由派遣第6师团5000多名日军强行登陆青岛,蒋介石为了“北伐大业”、“国家统一”能够顺利完成,安排黄郛和日本人妥协,黄郛到了正金银行,日军只派参谋长黑田与黄郛相晤,以示对国民党军的轻蔑。黑田向黄郛提出,蒋军仍有在抵抗的部队,必须立即停火,并一律退出日军警戒区。蒋介石立即照办,严令蒋军不许还手。日军趁蒋军停止抵抗之机,开始对中国军民大屠杀,屠杀中国军民1.7万人。外交部长黄郛设在津浦路局的办公处,被日军占领,黄郛及其卫士被缴械,徒手退出。

济南五三惨案纪念碑

事后,黄郛受到国内舆论指责,遂辞任外交部长。其后在野的黄郛支持张群的新政学系,并继续著书。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黄郛退居上海和浙江莫干山,在幕后为蒋介石出谋划策。

1932年6月黄郛在上海发起成立新中国建设学会,被推为理事长,提出以设计“广义的国防中心之建设计划”为学会职志。

1933年春日军乘蒋热衷于反共内战的时机,打进山海关,占领热河,越过长城各口,平津出现危机。在火烧眉毛的时候,蒋介石设立“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任命黄郛为委员长,负责对日交涉停战问题。

亲友们听说黄郛要北上,都劝他不要替蒋“跳火坑”。黄郛说,自己怎知不是“跳火坑”?但“国事危迫,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佛云: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今实践此言。”5月14日黄郛带着一批随员,兼程北上就职。

黄郛接手谈判后,一面利用其与日本政界人士之私谊,探查双方和谈达成的底线,一面利用其在北洋政府时期所积累的与北方政界人士的交情,安抚华北,消除地方与中央隔阂,击破关东军运作“华北自治”的阴谋。

但最让黄郛头疼的是,华北军方与南京政府,均不能配合和谈。华北军方高层此前自吹自擂过甚,此时碍于舆论压力,既不能有效抵抗日军攻势,又不敢命前线部队坚决执行后撤停战指示,导致后方已在和谈,前线仍在冲突。日方则利用此种冲突,一再扩大谈判优势。南京政府高层同样不敢负责任地给出对日和谈的政策底线。所以,谈判进展极难。

拖延至5月22日,日军已是四路进逼北平,城内秩序大乱。北平军分会认为大势已去,北平难逃沦陷厄运,决定整个军分会南撤至保定,仅留部分军队作守城牺牲之用,以告慰舆论。

在汪精卫授意,在华北推行对日本帝国主义屈辱妥协的外交方针,黄郛紧急约谈日方代表,中方代表何应钦、黄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将偌大的华北平原,拱手让给了日本人。这个臭名昭著的条约,实际承认日军对山海关以北和长城的占领,并且将华北北方沿线20余县设为不设防区,遂真正掘开了日本人侵略野望的大堤,最终一发不可收拾,给七七事变奠定了基础。

塘沽协定签署照片

1935年春天,黄郛托病避入莫干山过起“读书学佛”的“隐居”生活。也就在那一年,华北再度爆发危机,即察哈尔事件、河北事件、张北事件、华北五省自治运动,这一系列事件统称为“华北事变”,从此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到主导地位。

黄郛和沈亦云夫妇

1936年9月蒋介石再度请黄郛出山整理华北危局,但他的这位盟兄弟的身体已经撑不住了。

1936年12月6日黄郛肝癌不治在上海病逝,享年56岁。

黄郛

黄郛死后,蒋介石为《黄膺白先生家传》写了一个序言,寥寥几句,成是黄郛一生最应得的评价:志足以慑强寇之气,而势不能弭铄金之口,其忍辱负重,诚有非常人所能堪者。自来志士仁人,临汤火而不避者易,受疑谤而不辞者难,当其困心衡虑,不计毁誉...樽俎折冲,功同疆场。

1936年黄郛死后,他的妻子沈亦云将他们在杭州的唯一一间住宅变卖,捐给了抗日事业。

0 阅读:2

千年史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