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巨头们也出手啦众志成城中国人怕过吗?中美市场PK谁笑最后

跑步读书行 2025-04-12 18:42:47

4月11日,人民日报消息: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自4月12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关税由84%提高至125%。

随后有关人士表示:此关税下,美国商品已失去市场特征,后续将不再理会美国的再加税举动。

也就是说,老美,125%到头了,再加就是小孩子过家家,没什么意思了。

贸易战激战正酣!

前有中央汇金带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强势稳盘A股,现在轮到中国零售业巨头们出手了。

京东重磅宣布

今天,京东重磅宣布:设立2000亿出口转内销扶持计划。

出口转内销,什么意思?

就是帮助出口企业,把他们的商品收拢并给平台,销售给国内市场。

准确说就是:推出2000亿元出口转内销商品采购计划,设立外贸优品专区,通过自营模式和流量倾斜加速外贸商品销售,避免低价内卷以及贸易战对出口企业的严重影响。

其他零售巨头也相继出手

永辉超市:极速上架与联合开发

开通15天“绿色通道”, 帮助积压商品快速上架,联合供应链企业开发新产品,并借助胖东来模式提升社区店客流量与复购率。

盒马:供应链协同创新

开放24小时入驻通道,简化认证流程,联合外贸企业开发自有品牌商品,依托高效物流体系缩短市场响应周期。

美国零售企业此时在干啥?

1. 沃尔玛、家得宝

利用多年应对关税的经验,通过越南、孟加拉等国的多渠道采购分散风险,同时为了自身利益,将部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涨价)。

2. 奢侈品牌

Tapestry、Ralph Lauren等奢侈品牌,通过提价消化成本,而依赖中国供应链的平价品牌(如Skechers)则可能面临停摆。

部分企业计划两年内将中国产能占比从50%降至40%以下。

3. 百货业

梅西百货因电商冲击和转型迟缓,关闭了150家低效门店。

科尔百货,因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流失,利润空间大幅下降。

中国消费市场vs美国消费市场

中美互征125%,意味着互不来往。

后续拼的是内需和多元化渠道。

小编来对比下两国消费市场的差异。

1. 商品消费规模

美国:2024年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54万亿美元(按汇率计算),其中耐用品消费(如汽车、家电)占比较高。

中国:2024年商品消费规模为 6.85万亿美元(按汇率计算),相当于美国的80%;若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商品消费规模超美国60%。

2024年中国汽车年销量2500万辆,已超过美国的1500万辆,但高端品牌车还需依赖进口。贸易战也是中国车企高端车的巨大机会。

2. 服务消费规模

美国:服务消费占GDP比重达 67%(约19.8万亿美元),涵盖医疗、教育、娱乐等领域,价格高昂但成熟。

中国:服务消费占GDP比重仅 38%(约6.9万亿美元),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业仍处于发展阶段。

3. 增长潜力

增速:2013-2023年,中国消费市场规模增长97%,美国增长63%,但美国消费对GDP贡献率达80%,远高于中国的 54.3%。

中国储蓄率高达 38%(美国仅 3%),居民收入占GDP比重 46%(低于发达国家及新兴经济体)。中国消费属于抑制即期消费型,美国消费属于透支未来消费型。

4. 基础消费与高端消费

中国: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比)为 21%,居民消费以生活必需品为主(如家庭用品、保健品),高端商品市场占比低。

美国:恩格尔系数仅 7%,居民更注重品牌溢价和体验型消费(如智能家居、度假旅游),奢侈品消费占比显著。

这其实反映出,美国是世界有钱人的销金地。

5.耐用品与服务业

中国:耐用品消费量领先(如家电销量全球第一),但服务消费占比不足 20%,医疗、教育支出仅为美国的1/3。

美国:耐用品消费以品牌溢价为主,服务消费价格高(如家政服务成本是中国的 5-8倍),医疗支出占家庭消费 20%。

6. 收入与储蓄

中国:居民收入占GDP比重 46%,储蓄率 38%,资产结构以房地产为主(占比超 60%),资产流动性低。

美国:居民收入占GDP比重高,储蓄率仅 3%,财富以金融资产为主(股票、基金占比 50%),消费杠杆率达 80%。

综上:

中国消费市场规模巨大,潜力巨大,有钱,但消费保守,资产贬值压力大,激进性金融资产少。

美国消费市场规模同样巨大,但透支型平衡,高端溢价大,中低收入人群生活压力更大。

写在最后

小编结论:中国市场敦实更抗造,美国市场像一只已吹了很大的气球。

贸易战,中国所有力量都在加劲,众志成城,中国人什么时候怕过!

老美,继续,咱就看谁能笑到最后吧!

0 阅读:18

跑步读书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