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礼崩乐坏,朝堂加大赋税导致民怨四起。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实施新政极大的缓解了阶级矛盾。但张居正独断专权和过分限制皇室的行为引起了万历皇帝的不满。因此,在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极力废除新政。
他的行为引起了一群新政支持者的不满,这部分人大多是“东林先生”顾宪成为首的读书人,他们因此被称为“东林党”。万历皇帝为了对抗“东林党”,扶持东厂太监参与权力争夺,“阉党”因此走上政治舞台。
魏忠贤作为“阉党”首领,一生极力打压“东林党”,深受万历皇帝喜爱,被封为“九千岁”。然而,魏忠贤排除异己,残害忠良,祸乱朝纲,他的行为自然引发了朝堂的不满。
即便如此,“四朝元老”魏忠贤仍然能历经三朝屹立不倒,他究竟有何本事能让三位皇帝不顾大臣反对,力排众议,掌握政权?

魏忠贤打压“东林党”

张居正作为辅政大臣,在万历朝登上政治舞台。为了缓解阶级矛盾,张居正大力推行新政,约束皇室生活支出。据《明通鉴》记载,张居正曾经劝谏万历皇帝:“一宴之资,动之数百金,省此一事,亦未必非节财之道。”
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亲政,饱受新政折磨的他废除多条新政,这引起了许多读书人的不满。吏部文选司郎中顾宪成劝诫万历帝收回成命,这引发了万历帝极大的不满。在万历二十二年的内阁提名中,顾宪成提名之人均为新政支持者,万历皇帝大怒,将顾宪成革职。
但顾宪成并没有死心,回乡后大肆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受到新政利好的读书人纷纷响应顾宪成,“东林党”一时之间占领了舆论导向,这自然引起了万历帝的反感。为了打击“东林党”,在万历帝的授权下,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逐步占据朝廷的主导地位。

由于“东林党”大肆打压其他政党,非“东林党”人士开始向魏忠贤靠拢,“东林党”与魏忠贤的矛盾也因此产生。泰昌元年,“东林党”人兵科左给事中杨涟率先发难,诬陷魏忠贤擅自打开宝库,盗取珍藏。但由于证据不足,魏忠贤被判无罪。
天启四年,杨涟上疏弹劾魏忠,魏忠贤“盗宝”一事重提。魏忠贤为了自保甚至请求辞去东厂职务。最终,魏忠贤在天启皇帝乳母客氏的力保之下,转危为安。据《三朝野纪》记载:“客氏与王体乾,日在上前软语乞怜,巧法庇护,李永贞等复帮助之,遂得瓦全,保持上眷。”
虽然这次弹劾没有成功,但魏忠贤与“东林党”的梁子算是结下了。据《玉镜新谭》所言:“杨连首触凶锋,以二十四罪之疏入,海内缙绅之祸从此始,忠贤之杀机亦从此始。”

魏忠贤设计将杨涟亲信汪文言逮捕入狱,逼迫汪文言指认杨涟贪污受贿。汪文言宁死不从,但魏忠贤还是命人捏造证词,将杨涟下狱。为了彻底解决杨涟,魏忠贤将目光放在了熊廷弼身上。
天启二年,巡抚熊廷弼因战事不利被捕入狱。天启五年,魏忠贤设计将杨涟逮捕入狱,魏忠贤诬告熊廷弼与杨涟结党营私,借此打压“东林党”。杨涟死后,魏忠贤诬陷魏大中、左光斗、顾大章等人与杨涟有勾结,并借此大肆捕杀“东林党”人。
吏部主事周顺昌敬佩“东林党”人,在魏大中被押解至苏州吴县时与其私自结为亲家。魏忠贤知道后大为光火,于是借口将周顺昌也抓捕入狱。苏州群众为其鸣冤,反而遭到魏忠贤党羽的迫害,鸣冤为首的五人被魏忠贤以妄加议论政治的罪行处死。至此,“东林党”名存实亡。
“东林党”倒下后,魏忠贤的权力达到了顶峰,魏忠贤开始专断国政。“阉党”一家独大,群臣敢怒不敢言。让人不解的是魏忠贤并没有受到皇室的打压,反而步步高升,最终被封为“九千岁”。


魏忠贤被封“九千岁”
“东林党”退出政治舞台后,魏忠贤逐步开始独断专行。天启五年,魏忠贤彻底控制了官员任免,内阁大臣大多是魏忠贤的亲信。朝堂上下对魏忠贤一片赞美,人称“外魏公”。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地位也是水涨船高,许多文臣武将都想方设法巴结魏忠贤。
崇祯年间清查“阉党”同谋时,文臣六人,近侍十九人,结交近侍的十一人,武将三十五人,附庸武将的十五人,结交近侍的近侍一百二十八人,为其修建生祠的四十四人,共计二百五十八人。
浙江巡抚潘汝祯为了巴结魏忠贤,为其在西湖修建生祠,还上疏请天启帝赐匾。天启帝赐匾“普德”,用于赞扬魏忠贤的功绩。魏忠贤大喜,潘汝祯也因此升迁为南京刑部尚书。潘汝祯开了建生祠的先例,各级官员争相效仿。

魏忠贤也明白不能让这种风气泛滥,所以只允许器重之人修建生祠。尽管如此,魏忠贤的生祠还是有四十座之多。天启六年,袁崇焕上疏请求为魏忠贤修建生祠。据《明熹宗都察院实录》记载:“辽东巡抚袁崇焕疏为元勋功翼覆载事,奉圣旨:这本说厂臣心专筹虏,力援危疆,设险设备,屹立金汤,其懋功朕所鉴悉,合谋建祠,舆论允协,着如议行,其祠名曰元功,该部知道。”
替魏忠贤修建生祠的行为引得许多人的不满,魏忠贤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大力发展东厂,而锦衣卫也大多是魏忠贤的亲信。在魏忠贤的努力下,东厂和锦衣卫的规模扩大到了数百人。

东厂和锦衣卫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监察百官,大小事务均逃不过魏忠贤的耳目,各级官员毫无隐私可言。中书吴怀读了杨涟的上疏表,私自替杨涟感到惋惜。吴怀的家人惊恐不已,向东厂告密。不久,吴怀被锦衣卫暗杀,家也被抄了。
魏忠贤为了控制舆论,要求民间互相监督,据实不报者同罪论处。魏忠贤也下令宁可错杀不肯放过,也因此造成了很多冤假错案。在如此大的压力之下,反对魏忠贤的声音彻底消失。
此时,全国上下对魏忠贤一片阿谀奉承。客氏也因此获利,宫中大小事务,皆由客氏掌管,俨然成了后宫之主。她在家中要求家奴称其为“九千岁老太太”,每日三次向她请安问好。天启帝听后也不恼怒,默认了她的行为。

而天启帝对魏忠贤更是宠爱有加,魏忠贤不断高升,爵位也由伯至侯上为公。各级官员在奉承魏忠贤时称其“千岁”,天启帝听闻非但不恼,还加封其“九千岁”。最后被其亲信称为“九千岁九百岁爷爷”,离万岁只有一步之遥。

魏忠贤历经三朝不倒”
魏忠贤能历经三朝屹立不倒的原因还要从他入宫之前说起。魏忠贤本名李进忠,在入宫前,魏忠贤整日游手好闲、嗜赌如命,是标准的“市井无赖”。但也造就了魏忠贤善于察言观色、做事谄媚的特点。
万历年间,魏忠贤因生活所迫,在走投无路下入宫做了太监。他被司礼太监孙暹看中,被派去看管仓库。朝中大小财政支出均要经由魏忠贤之手,他由此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不仅如此,魏忠贤利用权力之便,结交了许多朝中重要人物,其中包括天启皇帝的生母王才人。

魏忠贤阿谀奉承的本领深得王才人喜爱,王才人下令留下魏忠贤,让魏忠贤为其“典膳”。据张廷玉《明史.魏忠贤传》说:“忠贤自万历中选入宫,隶太监孙暹,黄缘入甲子库,又求为皇长孙母王才人典膳。”
此时的“东林党”势头正盛,太监王安与“东林党”交好,此时正如日中天。魏忠贤通过王安手下的魏朝,不断向王安靠拢,王安因此十分器重魏忠贤的信任。这时,魏忠贤结识了他此生最大的贵人客氏。
客氏原本与是魏朝的“对食”对象,偶然间遇到了魏忠贤,魏忠贤好阿谀奉承,深得客氏喜爱,二人也因此走到了一起,魏忠贤与魏朝也因此产生矛盾。王安听闻此事后勒令魏朝退出,魏忠贤与客氏彻底勾结在一起。
泰昌元年,仅仅在位一个月的泰昌帝因病去世。临终前,泰昌帝让宠侍李选侍照顾年幼的皇长子朱由校,并辅佐他继承皇位。

朱由校继承大统,年号“天启”。天启帝年幼,再加上从小就和李选侍待在一起,宫中大小事务朝都会和李选侍商量。王安为人正直,联合朝中大臣强迫天启帝离开李选侍。天启帝十分反感这种行为,却无可奈何,只好将这种情感转移给了其他人。
客氏是天启帝的乳母,天启帝从小挑食,唯独喜爱客氏做的菜,客氏也因此与朱由校十分亲近。而魏忠贤作为客氏的“对食”对象,又因为魏忠贤此前为天启帝生母王才人“典膳”的缘故也颇得天启帝喜爱。
天启元年,客氏被封为“奉圣夫人”,她的儿子侯国兴、弟弟客光先以及魏忠贤的哥哥魏钊为锦衣卫千户。
天启元年五月,天启帝任命王安掌管司礼监,王安假意推辞,客氏趁机劝说天启帝答应王安,王安愤懑不已。之后,魏忠贤听从客氏的建议,教唆给事中霍维华打击王安。本就因李选侍的原因不喜欢王安的天启帝借势将王安降职发往南海子充军。

而后魏忠贤派遣心腹刘朝担任南海子提督,命其秘密杀害王安。刘朝思来想去,断绝了王安的吃食,王安刨取篱笆底下的萝卜没有饿死。三天后,刘朝见王安还没有死,气急败坏下直接杀死了王安。
王安死后,魏忠贤成了太监统领。魏忠贤就从惜薪司被提拔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提督宝和三店。魏忠贤目不识丁,按例不能进司礼监,在客氏的帮助下,他得以破例。
由于深受天启帝喜爱,宫中事务皆要经由魏忠贤之手。天启帝对政事丝毫不感兴趣,反而喜好木工。魏忠贤善于把握机会,每次都在天启帝做木工活时请他批阅奏折。据《明史》记载:熹宗答曰:“朕已悉矣!汝辈好为之”。
天启帝的皇后张氏,看不惯客氏与魏忠贤的行为,处处与他们作对。魏忠贤和客氏为了报复他买通了张皇后的稳婆,致使张皇后流产。其他反对魏忠贤与客氏的妃嫔均被二人除去。至此,二人再无对手。

天启八年,天启帝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天启帝临死前叮嘱崇祯帝,魏忠贤能力出众,应当委以重任,切不可杀。崇祯帝十分爽快的答应了天启帝的要求。
但崇祯帝深知天启年间,政治腐败,众人皆是敢怒不敢言,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都是魏忠贤。崇祯帝暗自盘算着如何清除“阉党”势力。
仅仅过了三个月,崇祯帝就下令彻查魏忠贤,魏忠贤在恐惧中自尽。这位历经四朝的元老还是没能得以善终。魏忠贤死后,“阉党”被屠戮殆尽,“东林党”重回政治舞台。

十七年后,明朝灭亡于崇祯帝手中。临死前崇祯帝终于明白,“东林党”人排除异己,中饱私囊,全国上下贪污之风盛行。他也终于明白为何天启帝临终前告诫自己魏忠贤不可杀,但为时已晚。没有魏忠贤的制衡,“东林党”一家独大,最终国家必然毁于一旦。

参考文献:
苗棣.魏忠贤专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阳正伟.杨涟弹劾魏忠贤史事新探【J】.昆明学院学报,2021,43(5):83~89
万斯同.明史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330册.【J】.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徐凯.泰昌帝天启帝【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51.
王鸿绪.明史稿列传【M】.台北:明文书局,199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