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所周知1991年印度海军接收维拉特号航母时,中国海军舰载航空兵尚处于纸面规划阶段,而这种代际差距在2004年时达到顶峰,印度以15亿美元价格签约改造戈尔什科夫号的同时,中国仅以2000万美元购得锈迹斑斑的瓦良格号壳体,当时国际军事观察家普遍认为,印度凭借双航母配置,和即将开工的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将长期保持亚洲航母强国的地位,然而这种战略预判在2012年开始动摇,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服役当年,印度首艘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才完成第三次下水,更关键的是舰载机领域的分野,歼15舰载战斗机实现量产时,印度海军仍在为米格29K的故障率焦头烂额。

印度以76亿美元天价签约采购26架阵风M舰载机,相比之下法国空军自用版阵风单价仅1.02亿美元,这笔交易背后折射出的,是印度海军深层次的战略焦虑,其现役的45架米格29K中,仅有23架保持适航状态,而中国海军已形成歼15、歼35的双轨配置,新一代电磁弹射型歼35A已完成航母适配测试,从技术参数看,阵风M与歼35的较量颇具象征意义,法国达索公司宣称,阵风M的SPECTRA电子战系统可对抗五代机威胁,其流星空空导弹还具备发射后锁定的能力,但隐身性能的先天缺陷,使其雷达反射截面高达1.2平方米,而歼35的正面RCS仅0.01平方米,这种代际差距在超视距空战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据洛马公司的模拟数据显示,四代机对抗隐身战机的交换比高达12比1,然而印度海军面临的困境远不止技术代差,其航母编队建设存在结构性缺陷,维克拉玛蒂亚号搭载的8架卡31预警直升机,探测范围仅250公里,且无法指挥空战,对比中国福建舰配备的空警600固定翼预警机,印度航母编队的战场感知能力落后整整两代。

站在2024年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印航母力量的消长恰似现代军工发展的缩影,如今中国海军已建立陆地模拟、电磁弹射训练舰、实战部署的三阶培养体系,载机飞行员年训练时长突破200小时,而印度海军仍依赖有限的航母甲板实操,其舰载机联队年均起降次数不足中国的三分之一,这种量变积累正引发质变。
更值得玩味的是印度的军工体系,计划永远都赶不上变化,原计划2014年服役的国产航母项目,实际拖延至2022年,配套的光辉舰载机项目历经17年研发,最终因无法满足5.5G过载的基本要求而下马,这种系统性滞后导致印度海军陷入航母等飞机、飞机等弹射器的怪圈。

反观中国军工体系,仅用14年就完成了四代机向五代机的跨越,当印度为获得阵风M支付相当于航母造价1.7倍的溢价时,中国军工正将舰载机研发费用占比降至7%,这种体系化能力的代际差,或许比舰载机代差更值得警惕,航母竞赛的本质是工业体系马拉松,冲刺者终将被耐力跑者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