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武大郎不会死。
西门庆和潘金莲来往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们只想着瞒着武大郎,并没想过要杀他。如果武大郎不冲进去,他们继续来往,没有必要杀人。毕竟西门庆不是李逵,不是以杀人为乐的。
其次,以武松的精细,“不到半月之间,街坊邻舍,都知得了”,他不会不知道这件事。
其实在出差之前,武松已经察觉到潘金莲靠不住了。不是有“雪夜戏叔”一回吗?当时武松的态度是回避,回避之后叮嘱“嫂嫂是个精细的人,不必用武松多说。我哥哥为人质朴,全靠嫂嫂做主看觑他。常言道:‘表壮不如里壮。’嫂嫂把得家定,我哥哥烦恼做甚么?岂不闻古人言:‘篱牢犬不入。’”,是希望潘金莲能改过的。
希望是希望潘金莲能不能改,武松也决定不了,所以他又叮嘱哥哥:“如若有人欺负你,不要和他争执,待我回来自和他理论。”——他承诺了自己“和他理论”,当然不会像现代人一样“再是割头换颈的朋友,在人家夫妇之间挑拨是非,也犯不着”,而一定会替哥哥出头。
怎么替哥哥出头?约束嫂子是一定的,可是武松毕竟有公务,不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时十二个时辰盯着潘金莲。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就很难再建立互信。不相信了,时间长了,也只有劝他们离婚。
潘金莲应该是很愿意离婚的。西门庆当然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哪怕是《水浒传》里的西门庆,和《金瓶梅》里不同,也在东街上养着外室张惜惜、家里娶了小妾李娇娇。他应该不介意再娶一个小妾潘金莲。
武大郎未必愿意。不管怎么说,从有老婆又回到光棍,总是一个损失。古代又不流行“单身贵族”、“不婚主义”。
不过武大郎的意见并不重要。他既不能反驳兄弟的意见,又不能改变妻子的决定。既然他们都觉得她应该离婚,她也只好离婚了。
也就是说如果武大郎不去捉奸会损失一个老婆,但是至少保住了性命。以武大郎的懦弱,这个结果他是可以接受的。
咦,既然这样的结果他能接受,为什么要冒冒失失去捉奸?这里又有个关键人物了,郓哥。
在很多影视作品里,郓哥和武大郎是好朋友。抛开作品,我们也很容易理解这层关系。一个卖炊饼的,一个卖梨的,都是街头小贩很容易同气连枝、同声相求。然而在《水浒传》里满不是这么回事。
《水浒传》里的郓哥并不是武大郎的朋友,相反,他和西门庆的关系更好一些:“那小厮生得乖觉,自来只靠县前这许多酒店里卖些时新果品,时常得西门庆赍发他些盘缠”。
郓哥本来也是去找西门庆的,被王婆拦着不许进门,还打了他一顿。他一气之下,就转过头来找武大郎报信。不过报信也不是白报,他还敲诈了武大郎一顿酒饭:“炊饼不济事。你只做个小主人,请我吃三杯,我便说与你。”
郓哥为了自己出气,挑唆武大郎去捉奸,最后害了武大郎的性命。当然害死武大郎并不是他的初衷。可是说到底他的初衷只是为了自己出气,并不是想帮武大郎争取权益。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水浒传》中固然有轻生死,重情义的好汉。但王婆也好,郓哥也好,利益才是他们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