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总计3900字,阅读完大概需要 13 分钟)
当画面定格在花儿枯萎的瞬间,是否还有人会去想象当初鲜花绽放的美好呢?
各位看客,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欢迎您再次造访省愚杂谈。
明朝后妃选辑的故事,我们今天已经来到其系列的第45集,也将逐渐将视线转移到明朝晚期的这些后妃。诚然,每一个人都有年轻且朝气蓬勃的时候,历史人物也无非如此。
不过,当彼时的岁月静好流落到山河破碎之前的时刻,这些人物又会呈现何等的模样呢?省愚不才,仅仅是爱讲几个历史故事的晚生。让我们从过往的细节中去找寻些许的安慰,在明朝晚期,大厦将倾之前,皇宫中的后妃又有几多忧愁与烦恼呢?您还别说,有这样一位女子,因为她的明事理,也因为她的一身正气,为明朝苟延残喘进行续命。
她以28岁的年纪当上皇太后,又以自己一生所见,鞭策眼前这个任性的皇帝儿子,最终她也以自己的端正严谨成为史册丹青上那不可忽视的一笔光彩。

孝定皇太后官方画像
让我们搬好小板凳继续听故事,今日主角,是为明穆宗贵妃,明神宗生母,明朝最后一位皇太后,孝定皇太后-李氏。
·王府宫人亦得宠,子女繁盛皇贵妃
根据李氏的父亲明朝万历年间武清伯李伟的行状披露,李氏一家祖籍为今山西省临汾市下辖的翼城县。行状中还透露,长女李氏出生于嘉靖丙午年冬月十九日,换算为公元纪年,则是公元1645年1月初。较之于穆宗皇帝,李氏比起其年幼八岁。
嘉靖庚戌秋,也即是公元1550年,因为“虏闯近郊畿辅戒严”。年仅5岁的她随家人迁居今北京市的通州区,后入裕王府成为宫人,成为彼时尚为裕王的朱载坖的众多仆人中的一位。但是入府具体时间无记载,根据实际的情况推测,当时李氏的年纪也就是10岁出头。
根据民间史料的说法,李氏十五岁时,因长相妩媚动人,美貌聪颖,被裕王朱载坖看中,纳为妾室。按照当时习惯虚岁,甚至是虚两岁的惯常做法,此事大概率发生在李氏13周岁的那年,1558年。成为王府妾室的说法仅见于李氏父亲行状所言,更多的史料佐证,当时李氏实际是裕王继任王妃陈氏的侍女。但是李氏着实生得娇媚,引来裕王的宠爱,所以,几年后,在陈氏未能为裕王生下儿子的时候,李氏却开花结果了。
公元1563年9月4日,在那个秋日尚暖的季节里,年仅18周岁的李氏为裕王生下第三子朱翊钧。由于裕王的前两子已经先后夭折,所以整个王宫上下对待新出生的生命倍加呵护。随之而来的,李氏的地位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在生下裕王第三子朱翊钧之后,18岁的李氏依然处在生命中那最是繁花似锦的年纪,既然如此,那么硕果累累也是有可能做到的。事实上,李氏也真的做到了。
按照《明史》结合一些旁支史料的记载,李氏总共为朱载坖生下了两子三女,
除朱翊钧外,又在公元1565年5月8日,为时任裕王的朱载坖生下第三女朱尧娥;
公元1567年3月7日,李氏再为刚刚登基不久成为隆庆帝的朱载坖生下第四女朱尧媖。

那时候,他还只是个孩子
此时的李氏,丈夫已经是皇帝了,可以说一不二了,所以李氏因为生育子女有功,于当年农历三月被册封为皇贵妃。硕果累累之下,李氏依然没有停歇他为隆庆帝开枝散叶的举动,公元1568年3月3日,李氏再次产子,为隆庆帝生下第四子朱翊镠,此子后来被封为潞王。
除此之外,李氏还为隆庆帝育有一女。隆庆帝的五女儿朱尧媛生母也是这位皇贵妃李氏,正史中并未记载此女的出生年月,仅知其后来被兄长万历帝朱翊钧封为瑞安公主,并且于万历十三年出嫁。总共为隆庆帝生育两子三女,李氏用十年时间为隆庆帝开枝散叶,成为其后妃中生育子女数量最多之人。
·恭让有礼,相处融洽
我们上一辑讲到过,裕王朱载坖的继任王妃陈氏并不受宠,陈氏同时还是李氏最先进王府所侍奉的主子。然而,裕王继位大统后,王妃陈氏成为皇后,地位在皇贵妃李氏之上,陈皇后因无子多病却又长期失宠,仅仅没有正式被废而已。
陈皇后与年轻美貌又儿女双全的李皇贵妃是无法相比的。尽管如此,李皇贵妃没有恃宠而骄,反而对陈皇后恭让有礼,相处融洽。上一辑我们就此对陈皇后进行了十足的褒奖,一方面是陈皇后识得大体,另一方面也是李氏心中明确,陈皇后是她生命中的贵人,所以也并未恃宠而骄,对于陈氏处处尊敬。
此所谓“恭让有礼”,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地点,能够做到这一点,这应该是朱载坖的幸运。可惜,朱载坖却五福享受,即位五年半之后,匆匆驾崩,把一个摇摇欲坠的大厦留给了年幼的太子朱翊钧。
1572年夏,朱载坖驾崩,朱翊钧正式即位。即位后,朱翊钧为生母李氏上尊号曰慈圣皇太后。本来旧时的制度,天子新立,需尊父亲嫡皇后为皇太后,如果先皇后不是新任皇帝的生母,则同时尊生母为太后,而给先皇后加上徽号以示区别。
而在这时,太监冯保欲讨李皇贵妃欢心,跟大学士张居正说起并尊,张居正上议,尊陈皇后为仁圣皇太后,李皇贵妃为慈圣皇太后,从此以后嫡庶无区别矣,这时李太后才二十八岁。也因为陈皇后明事理,加上李氏重情义,嫡庶虽说无区别,但也无妨两宫的融洽相处。朱翊钧即位成为万历帝后,对待嫡母与生母均尊崇有加,这也是他身上难得的优点。
·重用张居正与冯保
说到此处,两个重要的名字需要被再次提及,一个叫张居正,一个叫冯保。
由于万历帝即位时年纪尚幼,其母亲李太后代为处理朝政,而李太后恰好又是少有的精明强干的女人,李氏有识人之明,却没有野心和权欲。
万历初期,李氏在征得陈太后的同意下,重用张居正与冯保,综核名实,几于富强,太后之力居多。用一句话来形容,李太后对于万历初期一片中兴局面的形成,可谓是居功至伟。另外,李氏对待自己亲族,也同样能够以明晓事理作为基本决策去解决最终的问题。

万水千山写尽 了过往的沧桑
李太后从不会纵容自己亲属胡作非为,家人尝有过,命中使出数之,而抵其家人于法。另外,李太后对官员却颇为宽容,御史曹学程曾经得罪万历帝,年幼的万历帝要处死曹学程,太后得知学程之母甚老,于是帮学程向皇帝求情,学程最终逃得死罪。
李太后是个端正严谨的女人,教导万历帝颇为严格。小皇帝如若犯错,太后会召他长跪,历数其过,有一次甚至几乎要将神宗废位。当然,这是不太可能实际成行的,一个国家皇帝的废立,显然不是一个太后说了算的,不像后来的某个朝代那般,被一个老太婆把持朝政五十年。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李氏懂得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儿子,这就是最难得的一点。当然,他儿子听与不听,此事两说。
·“尔亦都人子!”
众所周知,万历帝因为自己喜欢第三子朱常洵而不喜其长子朱常洛,有立第三子朱常洵为太子的打算。这明显违背祖制的做法,彻底惹恼了朝中一帮文臣,此事件被称为“国本之争”。
太子之位,称为国本,一个国家未来的走向甚至是根基都在于太子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从结果导向来看,万历帝是一位十分不称职的皇帝,也是一位十分不称职的父亲。他不喜好自己长子朱常洛的原因却是显得些许无力,因为朱常洛的母亲是一位宫女,所以万历帝对其生下的长子也倍感厌恶。这就是有一丝尴尬了,为何呢?因为万历帝自己的母亲李太后,当初也是一位宫女。

任性的万历帝
万历九年十月李太后派宦官尤用、张本前往五台山建祈嗣无遮会,因为李太后笃信佛教,是虔诚的佛教徒。但是万历帝却已早一步为宠爱的郑贵妃于武当山设祈嗣道场,造成太后与神宗的对立,神宗更云:
“皇言有云举朝为和尚,我偏为道士遥结武当。”
皇帝此言一出,佛、道二教的嫌隙便愈加被加深。同时,此举也使得道教重返宫廷,宦官为重要媒介。尔后,宫女王氏生子朱常洛,万历宠妾郑氏生子朱常洵。当时宫中称宫女为“都人”,朱翊钧因此称王氏之子朱常洛为“都人子”,甚不喜朱常洛。由于李太后出身也是“都人”,太后大怒,骂万历帝:
“尔亦都人子!”
闻得此言后,朱翊钧惶恐倍加,跪在地上叩首请罪,不敢起立。惶恐归惶恐,他对于朱常洛的厌恶却并未消散,此时此刻,万历帝呈现出典型的多重人格,一方面厌恶自己的儿子,另一方面也在用相同的方式讨厌着自己。
但是有一说一,因为有李太后的存在,万历帝也不该撒野,更不敢更改祖宗家法,最终还是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因此,万历后期怠政也与此有关。
·用自己最后的尊严苦苦支撑
李太后的崇佛虽然使佛教在万历年间达到兴盛,但兴建佛寺耗费大量人力与金钱,加上涉及“祈嗣”及“立嗣”问题,使得万历帝不仅与太后关系日渐疏远,也造成其后来对佛教不再如此支持。
加上郑贵妃、宦官等的影响,结合国本之争的失败,万历帝转而支持道教。因此,这场李太后也深入参与的国本之争,不仅与崇佛有莫大关联,也加深佛、道二教的对立。甚至,后来有人认为《西游记》的创作背景以及一些细节的修改,也有这场佛道相争的影子。谁知道呢,还请智者予以解惑。
公元1614年3月18日,年逾七旬的李太后薨逝,她在人生中的最后那段岁月依然用自己的正派维持着这个偌大王朝的基本规则。

万历帝陵墓中出土的器物
国本之争结束后,万历帝在大臣逼迫下只好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又立朱常洵为福王,封地洛邑。按照祖制,群臣想要让福王赶紧到封邑去,避免留在北京,威胁皇太子的地位。但朱常洵的母亲郑贵妃不愿意,说要留福王在北京,等明年李太后生日的时候,好为李太后祝寿。李太后讽刺地说:“那我儿子潞王朱翊镠是不是也可以先来北京,准备明年为我庆生?”郑贵妃只好打消念头。
此处就能看出李太后和这位郑贵妃的区别,人比人,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同样都是皇太后,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咱们再联想开来,几百年后,又出了一位皇太后,姓叶赫那拉,其实鄙人到认为,叶赫那拉这个姓氏不如改成心狠手辣更为贴切。
同样是王朝晚期的皇太后,这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因为李太后笃信佛教,在宫中的画像,都端坐九莲宝座之上,人称“九莲菩萨”。后来民间把她视为神祇供奉。民间能够自主地去供奉一位太后,打听一下,有供奉慈禧的吗?或许,巴不得慈禧早点去见咸丰帝的人更多吧。
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对于不懂事的皇帝儿子,李太后是万历帝一生都不得不依赖的靠山,依靠自己的这位老母亲来明事理,正政风,这也算是中华历史上的奇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