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品铺子今日武汉“线上上市”:开盘即涨停,1.1万员工0感染

O2O商学院 2020-02-24 21:19:05

比起竞争对手三只松鼠与百草味,良品铺子的资本化之路颇为坎坷。

从2014年开始,良品铺子就谋求上市,当年打算登港股,未果;2020年2月24日,终于登上A股,却遭遇罕见的疫情,只能改为“线上敲钟”。

让良品铺子管理层更为纠结的是,作为一家扎根于武汉14年的企业,本次疫情已经对企业造成了负面影响。这个损失不仅仅是上市当口营业额的下降,更是消费者与投资者的信心。

在网上搜索良品铺子,可见的热门问题是“武汉的良品铺子有病毒吗”、“良品铺子还能吃吗”。

不过,上市首日,良品铺子的成绩还不错。2月24日上午9点半,良品铺子股价上市即涨停,上涨44.03%,股价17.14元/股,总市值68.73亿元。良品铺子创始人、董事长杨红春说,“湖北以外门店基本恢复营业,电商渠道正常运营,公司包括物流、门店在内有接近1.1万名员工零感染。”

良品铺子在线上市。

这是A股历史上第一次

没有现场只有线上直播的上市仪式

01.小零食,大生意

良品铺子创始人杨红春是湖北荆州人。1997年大学毕业,他应聘到广东顺德的科龙电器做市场营销工作。2005年7月,科龙被海信并购,他下岗了。

居家带女儿的几个月时间里,他确立了自己创业的想法,并给创业目标设立了三个标准:第一,能天天看到女儿;第二,做一个有品牌不会被市场淘汰的企业;第三,找个能干十年以上的事。

他把创业方向定在食品大致是两点原因:一是,他从小就喜欢吃零食,也会做零食,他曾自述,在农村每年放假的时候,都会跟妈妈一起做好吃的,红薯干、米花糖、甜米酒,他都很在行。二是,他通过高中老师结识了乐百氏创始人何伯权,何伯权的一句话打动了他,“把全世界的零食搬到顾客家门口,是一件可以把小生意做成大事的事。”

在接下来的大半年时间里,他跑了全国20多个省的食品工厂,机票花了18万,得出一个结论:两个基础,一个矛盾,这个生意才可做。

两个基础,指的是中国消费者需要好的东西、中国农业特色食品加工业能力已经很强;一个矛盾,指的是消费者想要好的东西,但到消费者手中的,却是只走规模、不讲质量的“统货”。

2006年,杨红春卖掉了广东的一套房子,还有几个合伙人给的一共200万元,开始了创业之路。

2006年8月23日,良品铺子的第一家店在武汉中山公园旁开业了,卖50多种干果。但连续几个月,生意并不好,最低时,一天才卖600多块钱,刚够房租钱。

那年年底,久久丫的创始人顾青来武汉,经过一番交谈后,顾青问杨红春,“你的店到底是干嘛的?”“你的主打产品是什么?”

经此一问,杨红春恍然大悟:久久丫的鸭脖全国知名,而良品铺子却缺少叫得出来的产品。

2007年,他来到河北沧州黄骅市挑选土特产。这里有中国最大的冬枣种植基地,这种水果营养丰富,但成熟期只有一个月,当地农民销售链不畅,每斤冬枣售价不到3毛钱,一亩枣树收入不足500元,大丰收时只能任由冬枣腐烂。

他与当地食品公司合作,共同研发枣子的深加工。经过脱水、去核、低温油炸、保鲜等工艺,鲜枣变成了方便储存的干枣,他取名为“脆冬枣”。

2007年国庆节,良品铺子上线脆冬枣,很快脆冬枣在良品铺子成为爆款,1年销售额1.6亿元。接着,良品铺子又推出香辣卤藕、虾夷扇贝、去骨鸭掌、炭烧腰果等产品,逐渐在武汉市场站稳脚跟。

02.数字化之路

2011年前,良品铺子走的是单一渠道,老老实实线下开门店,2006年6家门店,2007年28家门店,2008年90家门店。杨红春说,“180家店、360家店、700家店、900家、1100家,反正每年不停地开。”

2009年开始,良品铺子抽调出一个三五人的小组,由创始人之一领导,开始学习做电商。2012年10月,良品铺子专门成立了电子商务公司,在天猫、京东、一号店等几十个线上渠道开展销售。

良品铺子的数字化之路是怎么走过来的?良品铺子副总裁赵刚的一篇演讲或许值得借鉴。演讲很长,可以提出三个要点:

1.产品场景化。

顾客在不同的场景中对产品有不同的需求,需要挖掘和满足这些需求。他举了一个例子:大部分零食是塑料袋装,放在桌面立不起来,为了解决这个痛点,良品铺子研发出可以立在桌面的包装,其实就是几片硬壳纸,但可以提起来。

他还举了瑞幸咖啡的例子。很多人说瑞幸咖啡流量玩得很好,其实不是。瑞幸咖啡是真正去研究和挖掘场景化需求,用一杯和别人相同的咖啡,发掘出了一个新的市场空间。

2.渠道端实现数据化。

他说,“我们始终坚持,凡是不能和消费者直接交互留下数据、不能持续跟踪的渠道,我们都不进。我们不是奔着销售额去的。我们要做能和顾客交互的生意,通过不断交互才能产生更加频繁的复购。”

3.高频上新

从2016年开始,良品铺子每个月基本上推出大概30-40款新品。赵刚说,这是良品铺子运营的“三板斧”,目的是设置新品的不同关键词,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流量。

赵刚说,良品铺子2008年上线门店信息化管理系统,基本把当年的利润全部投入到信息化工程中,并坚持到2010年。在业务飞速增长的2015年,又把后台的所有系统,包括的财务、物流、订单处理等系统全部换了一遍。

他说,“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一旦不成功,企业就会出现巨亏”。

还好,良品铺子的数字化转型还算顺利。从2015年开始,良品铺子的线上销售就快速增长,2019年上半年,良品铺子电商线上销售收入达到19.01亿元。

对于传统企业,数字化的作用或许在平时不那么显眼,但在重大危机事件中,它的作用就会极大放大。比如说疫情。

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标题是《都是湖北食企,为什么周黑鸭受疫情冲击比良品铺子大?》。作者给出的答案是,虽然目前在中国100多个城市拥有超过2000家门店,但在良品铺子的营业额中,线下占55.2%,线上占44.9%,虽然虽然线下门店开不了业,对总收入贡献占一半电商或许稍稍能为它纾困。而周黑鸭只有10%的销售额来自电商,它更依赖门店,所以受到疫情影响更大。

03.疫情下的快速“自救”

疫情虽然武汉的企业陷入围城,但还是有很多企业开始了“自救”。那些有了数字化基础的企业,自救将来得更迅速些。

良品铺子全国门店数有2200余家,其中湖北门店数800余家。从大年初一开始,这800多家门店陆续停业。

1月23日武汉封城后,良品铺子几次紧急召集高管电话会议,议题是“自救”。做了三个决策:1、经营重心由门店转移到线上;2、调集物资支援武汉医院;3、不计代价将员工防护口罩等物资筹备充分。

1月31日,全员线上办公;2月1日开始,良品铺子恢复淘宝直播,而主播们的直播间就在武汉的家里临时搭建,布置朴素,灯光怪异,甚至连样品都没有;

2月7日,良品铺子上线“轻店”业务,可选择门店自提或外卖送达。2月12日,良品铺子副总裁赵刚表示,部分门店的线上订单量已占总订单的80%,而往年这一平均比例只有15%左右。

在封城后,良品铺子总裁杨银芬给所有员工写了“一封家书”,“家书”中写道,“我并不知道未来武汉或全国的相关城市封闭管控将持续多久,但零售商业作为社会基础功能,保证食品充沛供应是降低市民恐慌的最好办法。”

他还写道,“当这座城市中,中百超市、武商量贩、良品铺子、周黑鸭、麦当劳、星巴克等都亮起了那盏最明亮的灯时,城市才有了烟火气,才能让每一个留守市民不觉得孤独。”

这大概就是良品铺子在疫情中,依旧选择上市的更大意义所在。

0 阅读:2

O2O商学院

简介:O2O移动全媒体第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