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林彪一时疏忽,令一支国民党军逃走,现成我军登岛大患

赵婧瑶说历史 2025-04-09 11:05:06

● 开场白 ●这里先简单说几句。

在中华大地迈向复兴的大路上,有件大事非得完成不可,那就是让海峡两岸真正团圆。

不过,要是解放军上岛的时候,碰上一支叫台湾234机械化步兵旅的部队,那他们抢滩登陆可就得费点劲了。这支部队,绝对是个不小的麻烦。

大家都知道,台湾地区的陆军战斗力真的挺弱的,但为啥就这么一支队伍显得特别不一样呢?

其实,这支队伍的老底子是国民党手里的精锐部队,也就是第52军。

辽沈战役那会儿,国民党的好多部队都被咱们给打光了,可为啥偏偏这支队伍溜之大吉了呢?

这支队伍确实挺厉害,不过说实话,主要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更多些。

以前,毛主席接连发了四封急电,但林彪就是不理不睬,结果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1946年,蒋介石不听我党的劝告,也不顾全国老百姓都盼着和平的心愿,硬着头皮发动了内战,妄图打败我党,一个人说了算整个中国。

不过这场不讲道义的战争,打从一开始,结局就已经注定是失败了。

1947年那会儿,打了一整年的仗,咱们军队靠着各式各样的拼凑起来的枪支,一回回地把国民党给打败了。慢慢地,战况也从咱们守着变成了咱们主动出击。

在那样的背景下,按照毛主席的命令,林彪、罗荣桓、刘亚楼他们带着东北野战军,动手打响了辽沈战役。

在我军猛烈的攻击下,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蒋介石觉得东北那边已经没救了,于是他就琢磨出一个自以为很周全的办法。

他打算把东北的国民党大军,一股脑儿地调到锦州那边去。

这样安排的话,既能找机会把东北失地收回来,又能退到关内,跟华北的部队一起,挡住解放军往南推进。

不过,蒋介石的想法可真是天真了点。在战斗还没爆发前,毛主席就已经料到了这一步。他命令东野部队,战斗一开始就直接攻打锦州。

最后,锦州地区顺利被解放,这样一来,“关门捉贼”的局面就完全形成了,肯定是要把东北的国军全部消灭掉。

锦州失守后,蒋介石就像是走进了绝境,一个劲儿地给卫立煌下命令,非得让他把锦州给抢回来不可。

这事儿明摆着没法儿成。卫立煌虽说带着4个兵团,总人数有55万之多,但能真正给我军找麻烦的,已经不剩几个了。

卫立煌手下的兵力主要能分成三块,一块在锦州那边,被我们军队给打散了或者抓了起来;还有一块呢,在长春这块地界上,被我们军队给守住了,没能跑掉。

现在能动用的,也就沈阳那边十几万的兵力了,不过就这点人,想再把锦州抢回来,那简直就是做白日梦。

后来,蒋介石多次给卫立煌下命令,但他就是不动弹,两边就这么耗着。最后,蒋介石也没办法了,只能另外找个合适的将领去东北。

杜聿明这人,军事上挺有本事。在北伐那会儿,还有抗战期间,他都打得挺漂亮。

那时候,杜聿明正在徐州那一带负责打仗的事儿,一听老蒋的命令,他就赶紧坐飞机去了东北的葫芦岛。

可老蒋压根儿没想到,杜聿明居然也跟他对着干,硬说锦州已经没法再拿下来了,现在唯一的出路就是坐船逃跑。

杜聿明为了协助国军撤退,脑筋一转,想了个挺棒的办法。

说这个“绝妙”得打上引号,是因为咱们的毛主席啊,比杜聿明早两天就看穿了国军的打算。

杜聿明打了个啥主意呢?他琢磨着,得让廖耀湘带着他的西进兵团,继续卯足了劲儿往锦州那边冲。

给我们军队制造一种错觉,好像国军拼死也要打通锦州,好让我军把注意力和支援都集中过去。

接下来,让52军瞅准时机往南冲,去抢占营口,或者就在营口和沈阳中间拦住去路,给国军撤退清出一条顺畅的路。

说白了,就是让廖耀湘的部队去冒险,好让剩下的队伍能安全撤走。

刘玉章,52军的军长,一听说要率兵南下攻打营口,心里头那个乐呵,别提多高兴了。他连着说了三遍:“太好了!太好了!真是太好了!”

为啥说这样好呢?主要是这样一来,刘玉章还有整个52军,就能完好无损地从东北战场上撤出来。

所以,52军一接到命令,立马就行动了起来,效率特别高。他们本来在沈阳,但仅仅用了一天时间,就火速赶到了营口。

另外,让刘玉章大吃一惊的是,营口那边竟然只安排了一个师的军队在看守。

尽管东野的战士勇猛无比,但面对敌人庞大的人数优势,最终还是没能守住营口,败下阵来。

那么,既然毛主席之前就已经有了预测,为啥营口那边没多加些兵力呢?

说白了,毛主席连发了四道紧急命令,可林彪那边就是没动静,这中间到底咋回事呢?

其实,辽沈战役刚开始没多久,毛主席就看出了战场上的形势,觉得解放长春应该很快能搞定。

要是长春被解放了,那国民党就没地方退了,他们八成会从营口坐船逃跑。

另外,根据我们情报人员的消息,天津港口那边确实停靠着军舰,这事儿进一步说明,毛主席的预判完全靠谱。

1948年9月的时候,毛主席给东野打了个电话,把这事儿告诉了他们。

我建议东野可以从包围长春的军队里,调出一支队伍去南边守住营口。

那时候,东野的一部分兵马正在锦州跟国民党军队打得火热,而另外一部分呢,直接把长春给团团围住了,一点空隙都没留。

长春的守军现在粮食没了,援兵也没盼头,基本上没啥战斗力了。再加上我们安排在里面的工作人员使劲帮忙,情况就更明了了。

曾泽生军长打定了主意,要带着60军的全体将士一起起义。换句话说,长春那边能腾出些兵力来,让他们往南边去。

但很遗憾,林彪这回没听毛主席的,他做错了决定,觉得国军会豁出命去守住锦州。

结果,林彪不仅没给营口增派一兵一卒,反而把兵力往锦州那边集中了。

他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廖耀湘兵团的主力之前已经尝试过向营口那边推进了一次。

按理说,一个兵团对付一个师,那赢面基本上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可廖耀湘一到营口,辽南独立师那火力,猛地一下就全开了。

他们把所有大炮都聚到一块儿,朝着廖耀湘的部队就是一顿狂轰滥炸。

廖耀湘因为搞错了营口那边守军的人数,觉得敌人太多,所以在猛烈的炮火中,他掉头往西走,打算赶去锦州帮忙。

廖兵团在东北地区,那可是国民党手里的两张大牌之一。

所以,林彪把能用的军队都一股脑儿地往锦州那边拉。

就连营口那里的独立师,也被一块拽过去了。

说白了,就是廖耀湘判断失误,加上林彪的一时疏忽,52军这才侥幸逃脱了。

但这时候,其实还有机会挽回局面,关键是在10月17日,长春的守军已经举旗起义了。

这时候,东野能空出好多兵力,直接把营口给围个水泄不通。

可是,毛主席等了好久好久,却始终没盼来林彪向营口派兵支援的消息。

隔了两天,我们又赶紧发了封电报过去,简单说了说战场上的情况。重点提了下营口那边,现在真的是关键中的关键,得赶紧派人去支援。

林彪这人,经历过无数战斗,他心里头肯定也清楚营口这个地方有多关键。

不过也不知道具体是啥原因,那封电报愣是被压了好几天,最后才好不容易传到了钟伟手里。

那时候,刘玉章的52军早就溜达到了营口。营口那边防守的人不多,52军没费啥劲儿就把营口给占领了。

钟伟一接到任务,立马带着12纵和几个师往南赶,打算解决掉52军,把营口给夺回来。但没过多久,他就感觉事情有点不对劲。

由于铁路线全都被破坏,那几百公里的路,等赶到估计啥都来不及了,可钟伟丝毫不敢放松,带着部队往南拼命赶路。

结果还没怎么着,林彪又突然改了主意,他告诉钟伟部得往西边走,去锦州那块地方,参与到打廖耀湘部的战斗中去。

说到营口那边,咱们派了辽南的九纵过去支援。但这九纵啊,在这之前已经连着六天六夜没合眼了。就算现在让他们立马赶过去,战斗力肯定也得受影响,大打折扣了。

但是军令严明,九纵的士兵们只能没日没夜地赶路。这一路上,大家互相帮忙扶着走,很多人困得实在不行,走着走着就迷迷糊糊地打起盹来。

到了营口那边,52军可算是休整够了好多天。结果我们一到,他们就火力全开,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我们硬是打不进去。就这么一来二去的,52军瞅准机会,直接溜了。

其实,52军之所以能溜之大吉,一方面是因为林彪犯了错,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刘玉章这家伙的狡猾。

说实话,九纵还没到营口那会儿,卫立煌就已经吩咐过了,叫刘玉章带着他的部队赶紧去锦州那边帮忙。

要是廖耀湘的部队真被全歼了,那东北的国民党就算是彻底没救了。

刘玉章接到命令那一刻,心里盘算的并不是怎么帮忙,而是琢磨着怎么找理由推脱。

刘玉章心里明白,廖手下的那几个兵团根本挡不住解放军的猛烈攻击,他自己带着52军过去,那也不过是去当炮灰罢了。

刘玉章先是让一个团先行出发,接着就放出消息,说共军的主要部队已经快到营口了。

要是这时候放弃营口这块地方,锦州和营口可能都保不住,到时候就真的没地方可退了。

这招真管用,卫立煌马上指挥52军,拼死守住营口一带,好让国军能顺利撤退。

另一边,卫立煌老是在蒋介石耳边念叨,一个劲儿地催着救援的军舰快点开到营口去。

我军一到,刘玉章立马分出几队人马,主动朝我们冲来,让人感觉他们52军好像要豁出去死守营口似的。

但其实,刘玉章这是使了个金蝉脱壳的计谋,他就是想找个机会爬上军舰,然后一走了之,把烂摊子留给别人。

因为我军实在太累了,刘玉章趁机使坏,成功带着大约一万五千多人从营口地区溜走了。

听到这个消息,毛主席气坏了,立马就发了封电报,把林彪狠狠地训了一顿。

另一边,刘玉章逃回重庆后,怕被追究责任,就开始一个劲儿地夸蒋介石好。

大家都说蒋介石特别有先见之明,这才让国民党保留了一支强大的队伍。

蒋介石看起来对52军能安全撤离感到相当得意,他不但没处罚刘玉章,反而给刘玉章升了官。

后来,蒋介石又派刘玉章去上海负责打仗,不过呢,刘玉章又一次毫发无损地回来了。

结果,这支队伍最后跟着蒋介石撤退到了台湾。后来,在朝鲜战争爆发的时候,蒋介石还打算让52军去朝鲜打仗。

原本打算等美国打赢后,就动手攻打大陆,可这个打算最终没能成行。

为啥这个52军明明特别会溜之大吉,却还能被叫做“第六主力”呢?

一方面,那时候蒋介石最信任的五大精锐部队,已经差不多被打光了。另一方面呢,这个52军啊,一开始就是郑洞国亲手带出来的。

抗战那会儿,我参与了好几场大战,像台儿庄战役这种大规模的战斗也没少打,说起来也算是为抗战的最终胜利贡献了一份不小的力量。

不过到了打解放战那会儿,军长就换成了刘玉章。话说回来,啥样的将领带出啥样的兵。刘玉章这家伙胆小如鼠,怕死得很,他手底下的士兵,自然也强不到哪里去。

另外,蒋介石不顾全国老百姓的想法,硬要打内战,这样一来,士兵们的打仗劲头肯定不足。你想啊,抗战时候牺牲了,那是民族英雄,可要是为了反动派去送命,那又算哪门子的英雄呢?

概括

尽管那时候,部队在台湾经过了好几次重组,勉强维持了下来,比起其他部队,可能稍微好点。但要是碰上强大的解放军,能硬扛下去的机会真的不大。

如今台湾的情况,跟以前的蒋介石时期有点像,都是靠美国支撑着。不过,就算美国在那里插手,两岸早晚也得统一,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