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biu妈 东西儿童教育
你们好,我是biu妈。
今天又来聊语文阅读了,之前聊阅读的文章里稍微提到了一嘴“口水书”也不是完全不能看,就不断有家长问我,我家娃就只喜欢读口水书,咋办。
其实我也想过给大家分享一些实操,怎么让娃脱离无营养的阅读,但就怕治标不治本。
恕我直言,孩子只看口水书,一般都有个很重要的内部原因——
孩子没有自己的“想法”
当一个人本身很空虚、没有内核的时候,就更容易被外界的刺激所裹挟。
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的孩子,哪怕一段时间寻求刺激,久了也会觉得口水书无趣,主动想去看一些更有“有意思”,或者有深度的内容。
但我也觉得,“思考、观点”这样的词,其实对娃来说有点太“大”了。
孩子还小的时候,只会有些模糊的“想法”,这就是“观点”的萌芽阶段。到了中高年级、初高中,才会渐渐变为成形的观点和思考,再进一步,就是这几年很被重视的“思辨能力”。
高年级开始学习写“议论文”,需要自己找论点,还是中高考的作文,要求娃“写出自己的观点”。很多阅读理解的新题型,也会要求输出自己的观点。
▲ 高考作文要求
▲ 阅读理解新题型
如果娃的“想法”都没有未萌芽过,怎么就能一下子跳到“有观点”、“有思辨力”呢。
阅读的问题,其实还是需要通过阅读去解决。
在孩子阅读早期,最重要的是给他们创造更容易产生“想法”的阅读环境,在阅读书目、阅读方法上做一些调整。
还是先说几句大家可能不爱听的老生常谈。
如果孩子有能力读名著、正确地学习名著,名著阅读就可以起到“激发孩子思考”的作用。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就是在语言、思想、历史地位上有突出的书籍,无论是学习语言、引发思考、培养观点,都是很高效的学习素材。
但是这样比较无趣嘛,我们今天来说说更有趣的选择——
01
读有一定复杂性的故事
什么叫有一定复杂性?一个简单的标准,就是角色更丰富。
角色丰富,其实不是说角色数量多,而是故事中角色各有不同的立场,能看出的复杂人性,这样就天然给孩子提供了不同的看问题角度,很容易做联想、迁移,引发思考。
我家有本常看常新的书《穿内裤的狼》,它的故事就是很典型的“复杂故事”,但其实阅读难度并不高,甚至4-5岁就可以看明白这个故事到底怎么回事了。
这个故事背景,是孩子们很熟悉森林童话,各种各样的动物生活在同一个森林里。一般的童话里森林里的动物就算多,但一般比较标签化,只有善良的小动物和狡猾的坏蛋。
而《穿内裤的狼》故事一开始就很不简单:因为对狼的“恐惧”,森林里形成了一条“防狼”产业链。这里有各行各业、各种性格的动物居民,他们的言行共同构成了一幅社会生活图景。
卖捕狼器的,举办防狼讲座的,开办防狼空手道兴趣班,组建防狼大队的,在防狼集会上卖东西发财的,卖狼相关的书籍的……
而狼也和传统意义上的狼不一样,按我家biu的话说,它其实并不可怕,它甚至友好又搞笑,怕冷还炫耀自己的内裤。
当大家发现狼的真面目之后,所有动物都傻眼了,防狼产业链破裂了。
从下面这张图,真的一下子让娃感觉到,什么叫“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思考角度”,因为做着不一样的工作,大家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就不同。
这样故事就很容易延展思考了——
这些动物分别是怎么开始做这种工作的?
他们平时具体做些什么?
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不用防狼了,他们究竟要干什么呢?
站在xxx的角度,他们做的事情对吗?
而故事里一些角色本身也很复杂,能够窥见一些人性。
比如松鼠罗伯特,就很容易联想到不择手段的投机商人。不管森林的居民对狼恐惧、不对狼恐惧,松鼠都能找到榛子的卖点。
▲ 大家怕狼,松鼠的卖榛子的卖点
▲ 大家不怕狼了,松鼠卖榛子的卖点
但是联想到画面中的一些怪异的细节,比如榛子商店中香肠,失踪的小猪,总让人觉得不寒而栗,让人觉得背后有深意。
那么孩子能注意到这些细节吗?
或者说,孩子能看懂这样的复杂故事吗?
刚好这本书还给我们展示了,孩子们看书时会产生的思考,在《穿内裤的狼》最后,有一段关于特别设计哲学小课堂。
总结了很多小读者读这套书的感悟,部分观点很惊艳,先展示给大家看看。
关于对狼的恐惧和误解,有孩子说:
人们往往按照自己的偏好来判断事物,就像故事里大多数的小动物们。
关于为什么大家会误解狼:
有些人会被当作“靶子”,当作别人获取利益的途径然后被污蔑。我们要看清楚再做出判断。
关于松鼠的所作所为,有些孩子想得很深刻:
松鼠其实不需要太多努力,钱赚得也比别人多。他很像一些富二代所有的钱都来自父母的产业。所以,财富与工作的关系是什么呢?
很意外的是,我家biu居然想到了书中完全没有收录到一个角度:
穿内裤的狼很温、很讲道理,但不穿内裤的狼非常暴躁,环境变化可以让狼的性格发生改变。
不管是不是合理的观点,只要有,真的就是惊喜——原来我娃这么有想法!
我带biu读这样“复杂”的故事,还有一点感慨就是,只要孩子好好读完一套故事线复杂的书,就会开始觉得一些口水漫画太过于“小儿科”。
“一看开头就猜到他们要干嘛了,真没意思。”
那个语气,那个态度,简直和我吐槽狗血剧时一模一样啊。是啊,但凡有点思考能力的成年人,谁会喜欢一直看流量的流水线烂剧呢,除非ta从未看过真正的好剧。
这个道理,成年人懂,孩子也一样能明白。
这类书要怎么读?
1
梳理角色特点很重要!
角丰富的故事,阅读一大障碍就是,孩子很容易不知道谁是谁,我们可以做个角色关系梳理,角色梳理清楚了,故事就读懂了大半。
故事里有多少个主要角色?
他们分别做什么的?
他们的关系是什么?
他们从什么时候出现的,当时在干嘛?
……
2
站在不同角色的角度,反复阅读。
这时候有几个简单的问题可以引导孩子思考更多:
如果你是ta,此时此刻会想什么?
如果你是ta,你也会这么做吗?
如果你是ta,你接下来会干什么?
这些问题,孩子具体怎么回答,反而不重要了,就是要通过训练,养成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3
创造和同龄人讨论的机会
其实我娃读《穿内裤的狼》的时候,就特别喜欢看后面别的孩子的观点。有些不同意的部分,还嘟囔着说,想要亲自去反驳一下。
事实上,她也把书带去过学校和同学一起讨论过,每次回来都有新的想法,一本简单的书,这样就能常看常新。
02
读一个故事的正反两面
我其实很喜欢看一些“故事新编”,不管好还是不好,熟悉故事被赋予了不一样的可能性,就会不由得想,为什么可以这么改编,这些改编作者是怎么想的,作者想说明什么问题。
后来发现,有一些儿童故事的作者,也在做故事新编,让孩子可以看到很多故事的一体两面,激发他们的思考。
比如孩子们都很熟悉的龟兔赛跑,就有一套很有意思的《超级乌龟》《超级兔子》。
它讲的故事就是,龟兔赛跑的比赛结束后,兔子和乌龟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一本讲乌龟,一本讲兔子。
龟兔赛跑孩子们人人都听过,但谁会想到故事之后还有故事呢,而这个故事新编也出乎意料的现实主义。
《超级乌龟》中,得了冠军的乌龟,一下子成为了大明星,大家都渴望获得像乌龟一样的成功。
但其实乌龟并不是真的跑得很快,他的成功其实是个“意外”,它的粉丝看它慢吞吞的,于是流言飞起——
这就是传说中赢了兔子的超级乌龟?不会吧,它连过条马路都要花十分钟!
乌龟不想让粉丝失望,它决定彻底改变自己慢吞吞的本性,拼命练习,变成一只真正的超级乌龟!
它成功了吗,其实一度也成功了,变成了一只跑的超级快的乌龟。
但它的烦恼反而更大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让它一下子变老了十岁。
再来看《超级兔子》,比赛刚结束那会,兔子觉得自己天都塌了,全世界都知道自己是个失败者。
巨大的心理压力,让它甚至出现了幻觉,觉得身边每个人都在嘲笑自己。它一度觉得自己再也不要跑步了。
但兔子的本性就是爱奔跑,它无论怎么压抑自己的本性,最终还是想跑起来。
最后,《超级乌龟》和《超级兔子》两本书的结局殊途同归,乌龟和兔子又进行了一次比赛。
具体结局如何,我不剧透了,因为恰好适合让孩子去猜测。
顺便说一句,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两本书虽然是低幼就能读的绘本,但居然刚好契合了四年级语文的一次习作“故事新编”。
我之前研究过教材,这个单元习作的教学目的,其实主要是为了提高孩子两方面的能力。
1、语言学习方面,增强孩子对叙事结构的把握。
2、思维引导方面,提高孩子的思辨能力。
关于怎么读这一类故事新编,也可以往这两个方面去找方法。
这类书要怎么读?
1
梳理故事的叙事结构,再做对比!
故事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站在谁的角度在讲故事?梳理好了这些,就可以一个做不同版本的对比,激发孩子去思考,到底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故事的发展呢?
也许很多孩子得出的答案都不一样,那不就是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思考,是思辨精神的萌芽吗。
2
让孩子去“判对错”“判好坏”。
其实就是“逼”孩子给一个确定的观点,要么去评价新编的好,还是不好;要么去评价故事的角色,谁对谁错。
然后再让孩子给出自己的理由,我们甚至可以去反驳他,追问他,让娃意识到自己的理由,到底能不能站稳脚跟。
但有一说一,作为家长,我们对娃天然具有压迫感,他们可能把我们的反驳和追问当做批评。家里操作可以先爸爸妈妈互相辩论,演示给娃看。如果有一群娃来进行辩论,那简直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有句老话说得好,理不辨不明,讨论和辩论中,孩子的思维就会越来越清晰,观点会越来越明确。
EASTWEST
大家发现没有,今天举的例子,其实都是绘本,阅读难度都很低,但是“思考深度”还真不小,学龄前可以看个热闹读个有趣,一直到小学中高年级年级,都可以常看常新。
其实有些书我今天本来想分享,还没来得及,不行,还是要简单说两句。
比如也属于“复杂的故事”,最近把biu迷到不行的《牧羊女战士》。
和类似题材、写给成年人的经典作品《指环王》相比,故事深度、宏大背景以及“史诗感”,都毫不逊色,作为一部写给7-12岁孩子的“漫画书”,深刻到不可思议。
故事里很多性格迥异、鲜活独立、站在不同“阵营”的人物,女战士、牧羊人、巫师、魔女、国王、逃兵……涉及到了亲情、成长、战争、环保等等宏大话题,真的可以好好“洗涤”一番娃的阅读品味。
还有同属于都是“故事新编”,都完全颠覆故事原本,却截然不同的《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和大卫·威斯纳版本《三只小猪》。
两本都是低幼可读的绘本,却都可以延伸出不少有深度的话题——
如何辨别信息的来源的可靠性?
受到不公正对待,应该怎样做?
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的利益怎么平衡?
如果娃一直是这么高质量阅读,那他们肯定觉得还是读有思想、有深度的书,更有意思啊,还看得上口水书吗,反正我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