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爸爸后才明白:吼叫不是教育,是对孩子的慢性伤害

父能量研究所 2025-03-13 19:04:02

作为同事们公认的“温柔奶爸”,我其实也经常有跌破人设的时候。在孩子大概五六岁的时候,有一次我在工作,大女儿不小心把牛奶撒到了我的工作资料上,看着被牛奶浸泡的资料和眼神里充满恐惧的女儿,随口一句“你怎么这么笨”抛给了女儿,那一刻,孩子哇的一声哭了,哭的很大声。

相信大多数人都有类似的情况发生,这也反映出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平时会熟读很多育儿书,美其名曰为了孩子,然而真正到了现实生活中以后,我们往往会被自己的情绪打败,成年人都喜欢用逻辑去解决问题,而是在最需要自己照顾的亲人面前,却总是控制不住自己,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一、吼叫式教育的三大隐形陷阱

1、埋下自卑的种子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果孩子长期被父母进行吼叫式教育,那么孩子出现自卑的风险比常人要高近80%。我有一个表弟,叫小飞,今年都30多岁了,依然很清晰的能够记得小学三年级时候,被爸爸怒吼“猪脑子”时的情景。如今,虽然他已经成为了某家公司的高管,但每次开会,他都会坐在一个角落,我们问他的时候,他回答说:“害怕自己说错话”。

这种创伤源于儿童大脑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当孩子的爸爸妈妈采用怒吼的方式向孩子倾泻的时候,孩子在心里会很容易的把“你不行”转化为“我真的不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原生家庭》这本书,这里面有一句话我很喜欢,写的是“父母的否定,会成为孩子一生的自我判决书。”

2、“不定时炸弹”-焦虑和抑郁

有一次跟孩子的钢琴老师聊天时,他跟我提到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每次练琴的时候,她的妈妈都会在琴房门口看着,只要练错音,就会迎来妈妈的怒吼,有一天,孩子正上着课,突然出现了呕吐的情况,并且始终停不下来,送到医院经过检查以后,大夫给出来的结论是由于长期焦虑引发的躯体化症状。

中科院曾经给出过一份报告:24.6% 的青少年存在抑郁倾向。神经科学研究给出了残酷的原因:如果孩子的父母长期对孩子大吼大叫,孩子的杏仁核就会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前额叶皮层的发育会被抑制。说简单点就是,等于在孩子的内心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炸弹,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也随时都会因为一些压力而被引爆。

3、激发叛逆火苗

你在平时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当你发现孩子犯错误,或者想要安排孩子做什么的时候,吼的声音越大,孩子反而表现出一种听不到的状态,甚至还会发生抵抗的行为。其实你的吼叫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个攻击信号,当孩子反复接收到这样的信号时,他的大脑就会启动“战斗或者逃跑”的反应,大部分孩子会选择对抗来对自己进行保护,其实这就是“免疫型叛逃”,主要原因就是镜像神经元系统的防御机制在起作用。一位知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吼叫是父母最容易上手的暴力,却也是孩子最难愈合的伤口。" 很多孩子到了青春以后看起来桀骜不驯,但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的了解他们,真正的理解他们。也许他们只是在童年的时候被吼出了心理创伤。

二、科学剖析吼叫的真相

很多人认为吼叫只不过是自己的一种情绪宣泄,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还有很多人认为孩子不吼不听话,但其实带来的后果你是不可想象的,神经科学研究把残酷的真相给揭示了出来:如果孩子长期处于吼叫的环境,那么他们的海马体就会出现明显的萎缩,要知道海马体可是主要负责记忆的,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这样的孩子到了成年以后比正常人更容易出现认知障碍,概率高达2.3倍。

很多人可能觉得我这是危言耸听,但科学可以解释一切,如果孩子听到高分贝的吼叫,他的身体就会分泌出一种压力激素叫做泌皮质醇,这种激素能够在短期内迅速提升孩子的警觉,如果孩子长期处在被吼叫的状态下,大量分泌的这种激素就会损害孩子的前额叶皮层,影响到前额叶皮层的发育,毕竟孩子的大脑只有在稳定的情绪环境中才能够健康的成长。

当我看到一项行为遗传学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后,更加的恐惧。研究表明,父母的吼叫直接能够改变孩子的基因表达,美国埃默里大学做了一项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孩子长期接受到语言暴力,那么就会很容易产生抑郁,因为跟抑郁相关的SLC6A4 基因会出现甲基化异常,不仅仅会影响孩子的这一代,甚至还有可能遗传给孩子的子女。这也说明了,如果我们是一个经常情绪失控的人,是一个经常对孩子大吼大叫的人,那么我们可能会影响整个家族的后期发展。

三、A-B-C-D-E 法则该怎么用

1、Ask:情绪溯源

虽然说尽量的不要对孩子大吼大叫,但有时候还真是忍不住,上周辅导孩子数学作业的时候,我又没忍住提高了嗓门。话说出口以后就后悔了,突然想到了“情绪温度计”这个工具,其实就是给自己的生气程度打分,满分10分,当时我给自己的情况打了一个8分,我反思原因,原来是因为下午被客户闹腾的心情不好了。使用了这个简单的自问以后,我深呼一口气,把孩子的“6+8=14”错误和自己的糟糕心情剥离开来。

2、Breath:生理制动技术

前面我说过了,孩子做错题,我生气以后,首先选择了深呼吸。其实这是有原因的,深呼吸能够激活副交感神经,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降低皮质醇的水平,我经常使用这种方法来平复自己的心情。有一次孩子把颜料泼在了我的鼠标垫上。我当时感觉腾一下子火气就上来了,但是我立马做了深呼吸,等冷静下来后才发现,这套颜料反而让我的鼠标垫更加好看了,孩子这是做了一幅美丽的抽象画呀。

3、Calm:环境隔离策略

我家厨房洗菜盆的窗台上放满了绿色的植物,我将这个地方称之为“冷静角”,有一天老二把姐姐做的手工给弄坏了,我强忍着怒火,深呼吸以后立马躲进了厨房去洗碗,此时各种脏兮兮的碗就成为了我的解压玩具,在冰凉的水流和各种碗盘的碰撞中,我的心情逐渐平静下来,等我再次回到房间以后,发现她们姐妹俩正在用胶带修补这个坏掉的手工作品,更有意思的是,她们居然还发明了“破损美学”这个新的词语。

4、Decide:需求解码训练

小孩子玩玩具的时候,经常会扔的满地都是,这时候,可以用“你看起来想___,对吗?”这样的话术来破解,记得孩子很小的时候,两个女儿把毛绒玩具扔了一地,我看到后,并没有指责她们,我问她们:“你们这是把好朋友都请到家里来玩吗?”孩子听到以后,眼睛发亮的应着,还主动提出玩完以后把它们“送回家”。

5、Empathize:双重视角转换

角色互换游戏是我们家经常玩的游戏,有一次我扮演不想练钢琴的孩子,大女儿用我平时的语气对我说:“你怎么这么懒!”我故意委屈的说:“我的手好疼、好累。”直到这时候我才发现,女儿自己发明了“钢琴按摩操”。

四、父亲角色的特殊价值

爸爸的情绪模式对孩子的塑造力和妈妈带来的是完全不一样,一项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孩子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对父亲的睾酮水平异常敏感,有很多的爸爸都是喜欢用吼叫的方式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然而这种情绪暴力往往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我曾经在超市里目睹过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小男孩不小心打翻了酸奶,爸爸怒目圆睁向孩子大声吼叫,直骂孩子是个“废物”,而孩子转头就对自己的好朋友喊出了同样的话。

这种代际的破坏力远远是你想象不到,哈佛大学的追踪研究显示:一个情绪稳定的爸爸能够将孩子的心理培养的更加趋于健康,这些孩子到了职场以后,抗压能力要比普通的孩子高出37%,究其原因就是爸爸的情绪模式,是孩子最早接触的情绪模板。

为了让我能够更好的控制好情绪,更好的和孩子交流,我每周日都会拿出一点时间来作为“情绪日记时间”,我会和两个女儿一起分享这一周内我自己的情绪波动。有一次我是这样写的:今天因为路上车太堵了,担心女儿上学会迟到,因此出现了对孩子吼叫的情况。没想到,老二非常认真的对我说:那么我们以后就早走一会儿吧。这种家长跟孩子的平等情绪交流;让我理解了曾经看到的一句话:那就是父亲的脆弱,恰恰是孩子勇气的来源。

五、与吼叫和解的成长之路

去年我过生日的时候,女儿们送给了我一个让我非常感动的礼物。她们给它起名叫做“情绪急救手册”,打开后扉页上面写着一行字:送给总是想当满分爸爸的你。那一瞬间我老泪纵横,我也顿时领悟到了:教育并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学会与不完美进行和解。从当时孩子打翻牛奶的夜晚到现在,我仍然有的时候会控制不住自己,但是我已经学会了补救,失控以后蹲下身子,保持跟孩子四目平视,对孩子说:刚才爸爸的声音吓到你了,你帮帮爸爸,我们一起解决好吗?这种补救看起来很笨拙,也很幼稚,但是女儿们却学会了这样说:爸爸我现在需要“冷静角”。

其实每一个喜欢吼叫的父母,都是童年时候留下的创伤。我们是选择把这个创伤继续传递下去,还是选择从我们这里开始就按下暂停键?决定权在你自己手中。如果你想按一下暂停键,那么听我的,现在开始行动起来,其实方法有很多,比如建立家庭情绪急救箱,比如设置冷静暗号,再比如创建错误博物馆。这些看起来非常有趣,但是又很微小的改变,其实也是在重塑我们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密码。

吼叫不是教育的妙招,而是孩子成长的警报。我们要把“你怎么又”换成“我看到”,把“你必须”变成“我们可以”。当能做到这样的时候,那些曾经刺耳的吼叫,最终会化成孩子成长的养分。

你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经常对孩子吼叫吗?你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孩子会有出抵抗的表现吗?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