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是什么?作为两个10岁女孩儿的爸爸,我一直认为答案是“粗心”。然而,通过这几年陪伴孩子的成长,我发现也许我是错的,记得有次我给孩子检查作业,发现大女儿把“1.6元”写成了“16元”,小女儿更让我无奈,直接把“妈妈买了2斤桃子”理解成了“买了2次桃子”,那时候我认识有了很大的改变,我觉得孩子出现这样的错误并不是学习态度不好,而是我这个当爸爸的在教育上存在的认知缺陷。通过这些年的经验积累,今天,我想和所有的宝爸们一起聊一聊,被我们归咎为“粗心”情况的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真相。
“粗心”曾经是我的最长对孩子说的两个字,每当看到孩子的作业出现错误,比如做应用题的时候,把关键条件忘记了,再比如孩子计算的时候把“+”看成了“-”,这两个字我就会脱口而出,相信大多数当爸爸的也是一样吧,但是我们一直都没有意识到的是,当孩子把“8.5+0.3”算成8.8,但是忘了点小数点的时候,其实是数感系统薄弱的问题被爆了出来;当孩子总是把题目抄错的时候,其实是孩子的视觉信息处理能力滞后的原因。
你家孩子有没有平时做作业正确率很高,但是一到考试就错题满篇的情况?我的两个女儿都出现过这种情况,甚至小女儿现在还有时候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这个问题一度让我焦虑,我为此查阅了非常多的书籍,也咨询过很多儿童教育专家,最后终于把这个问题搞明白了:小学阶段的"粗心"本质是思维链条的断裂。举个例子大家就能明白了,就比如小孩儿搭积木,单独把一块积木放稳,小孩子很容易就能做到,但是如果要求她们在限定的时间内,用很多积木搭建成一个完成的结构,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因为这个过程中,任何衔接出现缺失,都会让还没搭建完的结构倒塌。
1、数感系统薄弱
前面我们说过,孩子频繁的出现计算错误,漏掉小数点,真实原因并不是“粗心”,而是孩子的数感系统薄弱,孩子对数字没有立体感知。就比如我的小女儿吧,他就总是分不清楚3.6米和36厘米。我们如果只从题目的角度去看的话,可能会觉得孩子是。对单位不够理解。掌握的还不够好,但其实是孩子的空间量感没有建立成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并不是让孩子一个劲儿的在家里不刷题,而是用实践来提高孩子的素质敏感度,比如带孩子到超市买水果,让孩子去称重去计算。前述再或者让孩子用卷尺测量家里的桌子椅子等等。
2、 你以为的“走神”未必是“走神”
孩子在家写作业,一会儿趴着,一会儿蹲着,一会儿又站着,总感觉“坐不住”,这时候各位父母是不是各种训斥,各种抱怨又开始了?大家有没有想想这个情况的真实原因呢?有没有去查阅一下相关资料去了解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查过,根据一些资料显示,10岁的孩子平均专注时长只有20-25分钟。如果我们要求孩子保持专注的状态去做60道数学题,那就相当于让给你这个成年人连续处理3个小时的复杂报表,你觉得你能持续专注的做到吗?
更可怕的还在后面,这个过程中,孩子肯定会不断的犯错,如果你起到的作用是在旁边各种唠叨、训斥、说教,而不是安慰和理解,那么孩子就会反复经历挫败,这种挫败感会让孩子产生"习得性分心"。之前我的孩子就经常一边做题一边哭,一边说:“反正做久了也是会错,还不如快点做。”也就形成了只有速度,没有质量的作业,久而久之,恶性循环就开始了。等到形成了这黄总恶性循环,想要再调整过来,也就很难了。
3、思维逻辑无序化
孩子理解错误应用题的题意是每个孩子都有的阶段,主要原因不是孩子粗心大意,而是孩子不能构建出清晰的思考路径,有一次我让大女儿给我解释一下:小平比小丽多3个苹果是什么意思?只见她思索片刻就拿着笔在纸上画了起来,并且给出了三种不同场景,然而尴尬的是,她居然说不出数量关系。这明显是一种思维混乱的情况,而这种情况带来的问题是导致孩子在解题的时候顾此失彼,就好像没开导航的司机在北京的立交桥上左转右转就是下不来。
1、建立问题拆解思维
现在每次孩子在写作业之前,我都会和孩子进行一个3分钟的预演,首先是圈出题目中的数字和单位,这样的好处是能够激活孩子的数感;然后再用荧光笔把问题的关键标记出来,这样做的目的是训练孩子对于信息筛选的能力;最后一步就是让孩子口述解题步骤,这样可以强化孩子的逻辑连贯性。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以后,我两个女儿的数学错题率直线下降。
2、用情景模拟创造沉浸式学习场景
我的孩子现在已经不再使用秒表来计时了,而是换成了番茄工作法加情景模拟的方式。就比如我们在做一道跟超市购物清单有关的计算题时,我会首先设定一个采购员的角色,然后让孩子在15分钟内完成对于价格的计算、优惠的计算以及该如何付款,这样场景化的练习要比单纯做题更能激发起孩子的兴趣,也能够更好的提升孩子的思维整合能力。
3、给思维安上导航
为了能让孩子更容易掌握解题过程,我们专门开发了“解题路线图”,让孩子用不同的颜色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运量关系以及未知量都标注出来,就好比给思维安上解题的导航系统,当小女儿第一次自己画出完整的解题流程图的时候,两个女儿都兴奋的大喊:“数学题原来有地图啊!”通过这样具象化的训练,能够让孩子更加有效的避免信息处理过程中的遗漏。
在家庭教育当中,妈妈往往更加关注具体知识点的掌握,而爸爸的角色跟妈妈完全不同,男性有着更好的机构性思维,由爸爸培养孩子的底层能力更加合适。我每周都会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来进行“爸爸思维特训”。
1、和孩子搭建乐高,用来解释分数的概念;
2、拆解玩具汽车,然后再重新组装,通过这个方式训练孩子的分解能力;
3、做“超市”游戏,分别扮演营业员和顾客,通过这样的游戏培养孩子的财务统筹思维。
这些活动其实都非常简单,看起来跟学习也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是这些活动确能够很好的锻造孩子的核心思维能力。从开展这个活动以后,用了大概三个月,老大的班主任跟我说:“你的孩子做题之前居然会主动画示意图,要知道,这可是很多初中生都做不到的。”
1、只关注结果的惩罚
大部分家长对孩子都是使用惩罚式教育,就比如“今天作业错了3道题,惩罚你今晚不能画画”,看似是让孩子接受点教训,希望孩子能够下次更认真一些,然而这会让孩子陷入到“害怕做错”的恶性循环里面,如果我们把这个过程改为“你今天找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错误,如果能把这个错误分析清楚,搞明白,奖励你们30分钟的自由活动。”
2、过度干预的依赖
以前我总是盯着女儿,每一步都必须按照我的标准,每一个计算步骤都必须整错,一旦出错,立马打断孩子,渐渐的,孩子习惯了我的提示,我不在身边就缺乏自信。在我改正了以后,现在孩子已经可以很自信的跟我说:“爸爸就当最终检察官就行了,我写完作业以后,自己会检查。”通过角色转换,孩子们的自主核查意识增强了许多。
3、传染焦虑
以前,孩子如果做错了一道很简单的题,我就会怒气冲冲的对她们说:“这么简单的题目都能做错,是不是又粗心了。”孩子经常被我训哭,有时候孩子会非常焦虑的状态。如今我改成了:“这是一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错误。”现在孩子可以主动的去分析错题本的题目,由此可有看出来,一个情绪稳定的爸爸才能带给孩子稳定的思维。
“教育不是纠正错误的流水线,而是修复思维短板的精工坊。”现在我的两个孩子昨晚作业以后,都会主动的检查至少三遍,看到孩子们的转变,我更加相信孩子本身没有天生就“粗心”的,只不过是一些爸爸存在着非常严重的认知错误,他们并不知道如何能够解开孩子“粗心”的密码。当我们责备孩子经常做错题的时候,殊不知,其实那是孩子像我们发出来的求助信号,孩子要的不是指责,而是帮助她们重构思维系统的陪练。
各位爸爸,你们在孩子作业本上见过最"匪夷所思"的错误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