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医生的微信经常会收到亲戚朋友疾病诊治的求助信息,此时医生的心情是复杂的,不看吧情意上过不去,看了吧又怕漏诊和误诊。通过微信看病,医生内心深处是拒绝的!这不是医生不近人情,而是一种责任!
亲身经历告诉你,微信看病要谨慎此前,网络博主情歌医生就在自己的自媒体账号上分享过,自己用微信看病差点误诊的经历。患者是一位11岁的小女孩,因咳嗽检查胸部CT怀疑胸腺瘤。家里人害怕,找到情歌医生,请他帮忙看看。情歌医生看完CT后也认可报告的结论——怀疑胸腺瘤,建议做增强CT检查,但他却忽略了患者的基本情况——11岁的女孩。和成人不一样,儿童通常在14岁左右,胸腺组织才开始逐渐退化,因此前纵膈出现的占位对儿童来讲,是正常的胸腺组织。
另一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位36岁女性,2019年发现了肺结节。今年患者复查后,当地医生说结节变大、密度变高,考虑早期肺癌,建议手术切除。这让患者很害怕,找到了情歌医生的师妹。情歌医生看过对方发过来的CT图片后也认为,应该手术切除,但师妹总觉得不太对,于是又拉着他仔细用专业看片软件重新看了CT图片,顺便测了一下密度。结果发现,结节不仅没变大,反而变小了,而且密度变低了,基本上可以排除早期肺癌,不用手术。
这两个病例给了情歌医生很大的警示,他在文章中提醒医疗同行,微信看病风险较高,最好还是请患者在正规的平台看诊,规避风险;微信看诊不同于面诊,病史、检查资料可能都不完善,看诊医生容易忽略掉很多细节,导致误诊;用微信看病给出结论要谨慎,尽量加一些保护自己的话,比如“怀疑”“建议”“可能大”“随诊”“结合临床”等字样。
微信看诊会增加误诊和漏诊风险虽然微信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大众,即使物理上间隔千里也不再遥远,资料传输更加快捷,医患沟通更加通畅。
但情歌医生的故事更让我们知道,医生不会无缘无故拒绝给患者看病,如果有,那一定是用血和泪换来的!
要知道一种症状可以有百种病因,一个病因可以有百种症状!加之个体差异,使本就困难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难上加难。
以冠心病的诊断为例,不仅需要了解患者年龄,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因素,胸痛的诱因、性质、伴随症状、持续时间、缓解方式,还要结合一些检查,如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毕竟可能导致胸痛的原因实在太多,心脏、肺、胸膜、肋骨、神经等部位的疾病都可以引起胸痛,有的无需治疗,有的则有猝死的风险,这需要医生进行详细问诊后才能做出判断,临床中也称之为“病历采集”。
此外,微信上文字的描述和面对面的交流是完全不同的,在一定程度上,微信上的交流无法获知疾病的全部细节。如X线片、CT图等影像学检查,手机拍摄可能会使原片中的大量细节丢失,可能造成微信看片和实际情况存在明显偏差,据此进行诊断,多少有些不负责了。而为了获得更加全面的资料、掌握更为精准的情况,医生也需要不断提问以获得更多答案,患者的回复成为“关键信息”。一旦关键信息出现偏差,那诊断结果可能就会谬之千里。
由此可见,医生拒绝微信看病,实质是避免漏诊和误诊,是对患者的生命健康负责。
如上所言,疾病的诊断与鉴别复杂而非简单靠“症状”等,极少量信息即可综合诊断判断!微信看病发生误诊、漏诊的风险极高,而一旦犯错,很难弥补。
在“互联网+”时代,微信似乎可以方便又省事地完成很多工作,但诊断疾病绝对不在其中。微信看病貌似是方便了患者,但实际上是对患者极大的不负责任。因此,不要害怕拒绝,真朋友不会因此而疏远,同样身为医生的你,秉着为患者负责的态度,更要学会拒绝在微信上看病。
你有过用微信看病的经历吗?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故事~
编辑 | 徐圣洁
审核丨卢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