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12年,清朝的覆灭标志着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终结。有人不免会问,为什么我国长达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个真正统一的王朝很难持续超过300年?中国从秦朝开始经历了九个大统一的王朝,这其中又蕴含着怎样的历史密码呢?
综观这九个大一统王朝——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在它们的兴盛与衰亡中,充斥着非同寻常的因素和规律。在这些王朝之中,甚至没有一个王朝能实现超过三百年的掌权。
首先,我们把镜头拉回到秦朝,作为我国第一个实现全国统一的朝代,秦朝命运多舛,只存在了短短15年就宣告灭亡。农民起义是导致秦朝短命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二,秦二世胡亥的昏庸无道,招致百姓怨声载道,最终起义四起。从某种角度来看,秦的迅速灭亡也让全国陷入了分裂的局面,它的短暂存在也预示着封建制度的极端不稳定性。
接下来的西汉和东汉也是典型的分裂与再统一周期。西汉由于宦官外戚专权,王莽篡汉,导致国家从内部开始腐朽。刘秀复兴汉室,建立东汉,尽管曾经迎来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诸侯割据、宦官专权的命运。东汉末年,随着黄巾起义的爆发,以及之后的军阀割据,汉朝走向灭亡。
同样,唐朝也是在创业难、守成更难的框架下走向尽头。武则天的上台和安史之乱对唐朝的打击尤为致命。尽管唐德宗通过修复基础将朝政再次稳定,但权威不再巩固,地方分裂的现象再度显现。当人们谈到唐朝,尤其不能忽视地方军阀的逐步割据,他们以自己的势力范围为根基,对中央的控制力不断削弱。
随着宋朝的建立,战争的频繁和外敌的侵袭是绕不过的坎。北宋和南宋的更迭标志着我国王朝面对外患侵略时的不堪一击,尤其是面对金和蒙古统治者的强势进攻,宋朝两次陷入覆亡。
明朝同样在农民起义中走向灭亡,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给明朝带来了毁灭性冲击。加上满清的入关,明朝虽经过了永乐盛世,但末期开国皇帝的后果和东林党争的激化,已经让明朝自身难保。
最后的大清王朝,在巩固了全国大统一的局势后,却因闭关锁国政策、八国联军侵华战败、戊戌变法失败等诸多原因,加上社会内部起义不断,最终在1912年走向灭亡。而这些无不揭示了自秦以来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均未能逾越三百年大关的宿命。
历史上,农民起义和外患始终是削弱中央政权的主要原因。秦亡于陈胜吴广的起义,隋亡于隋末农民大起义,元亡于红巾军的反抗,明清之际更不用说风起云涌的民众反抗。一个王朝若不能保证民生,必将被其所管理的百姓推翻。正如清末的太平天国运动和白莲教起义,皆体现了人民力量对封建王朝体制固有根基的倾覆作用。
不仅如此,亡国的原因还包括内斗和外敌威胁,诸如地方诸侯、军事将领的割据和独立。唐末的藩镇割据,宋末金、蒙古入侵,元末红巾军的反抗,清朝被迫通商开放以及外敌(如八国联军)的压迫,无一不表明政治腐败、社会阶级矛盾、权力分散等根本问题,使得王朝未能长久维持下去。
合理的制度和文化传承的缺陷也注定了一朝王国的命运不长。封建制度下王位的世袭传承,往往让后世皇帝们因生活环境的优越显得昏庸无能,导致国家陷入四分五裂。唐玄宗的晚年沉醉酒色,宋徽清的无能荒淫,清乾隆的晚期逸乐,尽显了体制性弊端带来的国家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