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则
为确保医用高压氧舱的安全运行,保障患者及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规章制度。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医用高压氧舱的使用、维护、管理及相关人员。医用高压氧舱安全管理应遵循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的方针,坚持 “以人为本、科学管理、规范操作、持续改进” 的原则。二、人员资质与培训
操作人员资质氧舱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国家认可的高压氧专业培训,取得相应的上岗资格证书,严禁无证人员上岗操作。操作人员应定期参加复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保持对高压氧治疗新技术、新设备的了解,确保操作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复训周期一般为每 2 - 3 年一次,具体根据相关规定和实际情况确定。培训内容与要求培训内容包括高压氧医学基础知识,如高压氧治疗原理、适应证、禁忌证、治疗方案制定等;氧舱设备操作技能,涵盖氧舱的开关机、加压、稳压、减压操作流程,各控制阀门、仪表的使用方法,以及设备日常检查与维护要点;安全操作规程与应急处理措施,如火灾、氧中毒、减压病等紧急情况的应对预案,安全防护设备的使用方法;此外,还应涉及医疗法规、职业道德和患者沟通技巧等方面。新入职操作人员必须进行不少于 3 个月的岗前培训,其中理论学习不少于 1 个月,实际操作不少于 2 个月。培训结束后,经考核合格方可独立上岗操作。在职操作人员每年应进行不少于 10 小时的业务培训,包括内部培训、学术交流、案例分析等形式,不断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三、设备管理
设备采购与验收氧舱设备的采购应选择具有相应资质、信誉良好的生产厂家,确保设备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在采购合同中明确设备的技术参数、性能指标、售后服务等要求。设备到货后,由设备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包括工程技术人员、操作人员、质量管理人员等,按照合同约定和设备验收标准进行验收。验收内容包括设备外观检查、技术文件审核、设备性能测试等。对验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厂家沟通解决,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使用,并建立设备档案。设备日常检查与维护氧舱专责管理人员应制定详细的设备日常检查计划,操作人员在每次开舱前、治疗过程中和关舱后,必须按照规定进行检查。开舱前检查包括舱体外观、舱门密封、观察窗、递物筒、管路连接、阀门开闭状态、气源压力、氧气压力、仪表显示等;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设备运行参数,如压力、温度、氧浓度等,确保其稳定正常;关舱后检查设备关闭情况,清理舱内物品,对设备进行清洁消毒。维护保养人员应按照设备维护保养规程,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每周对空气压缩机进行检查保养,包括检查机油油位、清洁空气滤清器、检查皮带松紧度、倾听运行声音等,每运行 1000 - 1500 小时更换机油、空气滤清器滤芯;每月对氧舱的阀门、仪表进行检查维护,确保阀门开闭灵活、仪表准确可靠,对舱内照明、通讯设备进行检查,保证其正常工作;每季度对氧舱的供排气系统、排氧系统进行检查,清理过滤器、检查管路密封性,对电气系统进行绝缘测试、接地电阻测试;每年对氧舱的安全阀、压力表进行校验,对舱体进行全面检查,包括外观检查、壁厚测量、焊缝检测等。设备维修与更新改造建立设备维修记录档案,详细记录设备故障现象、发生时间、维修人员、维修过程、更换零部件等信息。设备维修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维修人员进行,维修人员应根据故障情况制定维修方案,经设备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后实施。维修后应进行设备性能测试,确保设备恢复正常运行状态。氧舱的更新改造必须经过充分论证,确保改造方案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改造工程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改造过程中严格遵守施工安全规范,确保施工质量。改造完成后,按照设备验收程序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四、安全操作规范
治疗前准备操作人员应详细了解患者病情,核对患者信息,确认患者是否适合高压氧治疗,严格掌握高压氧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高压氧治疗的过程、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入舱前应进行必要的检查,如测量生命体征(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询问有无感冒、耳部疾病、呼吸道感染等情况,确保患者身体状况适合入舱治疗。患者应更换纯棉衣物,去除身上的易燃、易爆物品及电子设备,排空大小便,做好个人卫生准备。治疗过程操作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开舱操作,检查设备状态正常后,引导患者有序进入氧舱,协助患者正确佩戴吸氧面罩,调整舒适体位,确保吸氧管道连接顺畅无漏气。按照预定治疗方案进行加压操作,控制加压速率,一般初始阶段加压速率不超过 0.02MPa/min,逐渐增加至不超过 0.03 - 0.05MPa/min,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患者出现耳部不适,指导患者做吞咽、咀嚼、打哈欠等调压动作,如有必要可暂停加压,待患者耳部不适缓解后再继续加压。达到预定治疗压力后,进入稳压吸氧阶段,密切观察患者吸氧情况和生命体征,确保舱内氧浓度保持在安全范围内(一般不超过 23%),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需要调整吸氧时间和氧流量。治疗结束前,按照减压操作规程进行减压操作,减压速率一般不超过 0.02 - 0.03MPa/min,提醒患者自然呼吸,不要屏气,防止肺气压伤。治疗后处理治疗结束后,待舱内压力降至常压,打开舱门,协助患者出舱,询问患者治疗后的感受,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如头晕、乏力、皮肤瘙痒等,记录患者出舱情况。对氧舱设备进行清洁消毒和整理,关闭设备电源、气源、水源,清理舱内垃圾、吸氧面罩、呼吸管道等物品,对舱体、座椅、吸氧装具等进行消毒处理,一般采用紫外线照射或消毒液擦拭等方式,防止交叉感染。同时,记录本次治疗的相关参数和设备运行情况,包括患者信息、治疗时间、舱内压力变化、氧浓度变化、吸氧流量、设备故障及处理情况等,为后续治疗和设备维护提供参考依据。五、安全防护与应急措施
防火防爆措施氧舱内严禁使用易燃、易爆物品,舱内装饰材料应采用阻燃、防静电材料,如舱内座椅、地板、壁板等选用符合防火要求的材料制作。氧舱周围应设置明显的防火警示标识,严禁烟火。定期检查氧舱的电气设备,确保其防爆性能良好,电气线路应采用阻燃、密封电缆,不得有破损、老化现象。加强氧舱通风换气,及时排出舱内可能积聚的可燃气体,防止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在氧舱附近配备足够数量、有效的灭火器材,如二氧化碳灭火器、干粉灭火器等,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备用状态。氧中毒预防与处理严格控制氧舱内的氧浓度和吸氧时间,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方案合理设置氧浓度和吸氧时间,一般情况下,氧浓度不超过 23%,吸氧时间根据不同疾病和治疗阶段而定,如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在急性期可能需要较长时间吸氧,但每次吸氧时间不宜超过 120 分钟,避免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导致氧中毒。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如患者出现氧中毒的前驱症状,如恶心、呕吐、头痛、面色苍白、出汗等,应立即停止吸氧,改为空气吸入,降低舱内压力,给予对症治疗,如吸氧、补液、镇静等,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必要时终止治疗,将患者转移出舱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减压病预防与处理严格按照减压操作规程进行减压操作,确保减压过程缓慢、平稳,减压速率符合要求。在治疗前,确保患者身体状况良好,无感冒、发热、疲劳等情况,因为这些因素可能影响患者对减压过程的耐受能力。对于容易发生减压病的患者,如潜水员、飞行员等,在进行高压氧治疗前应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和评估,并根据情况适当延长减压时间或增加中间停留压力。若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减压病症状,如皮肤瘙痒、皮疹、关节疼痛、肌肉酸痛、头痛、头晕、呼吸困难、胸痛等,应立即将患者送回氧舱进行再加压治疗,根据患者症状严重程度确定再加压治疗的压力和时间,同时给予补液、吸氧、糖皮质激素等支持治疗,缓解患者症状,促进气体吸收。治疗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有必要,可多次进行再加压治疗,直至患者症状完全缓解。应急救援预案与演练制定完善的氧舱应急救援预案,包括火灾、爆炸、氧中毒、减压病、设备故障等紧急情况的应急处理流程和措施。明确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和各救援小组的职责,如抢险救援组、医疗救护组、后勤保障组等,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序地开展救援工作。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演练内容包括火灾扑救、人员疏散、急救操作、设备抢修等,通过演练检验和提高应急救援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使全体人员熟悉应急处理流程,掌握应急救援技能,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演练频率一般为每半年一次,演练结束后,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针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对应急救援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六、环境管理
治疗室环境要求氧舱治疗室应保持清洁、整齐、安静、通风良好,温度控制在 18℃ - 26℃,相对湿度控制在 40% - 60%。治疗室内应设置合理的功能区域,如患者等候区、治疗区、设备操作区等,各区域之间应保持通道畅通,便于患者和医护人员活动。治疗室内应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如急救设备(急救车、氧气瓶、吸引器、除颤仪等)、医疗用品(常用药品、注射器、输液器等)、办公设备(电脑、打印机、病历柜等),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备用状态。同时,治疗室内应张贴高压氧治疗的相关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标识,方便患者和医护人员查看。氧舱周围环境管理氧舱周围应保持整洁,无杂物堆积,禁止堆放易燃、易爆物品。定期对氧舱周围环境进行清洁消毒,防止灰尘、细菌等污染氧舱设备。氧舱的通风系统应保持良好运行,确保氧舱周围空气流通,及时排出废气和异味。在氧舱周围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如 “高压氧舱,严禁烟火”“未经许可,不得入内” 等,提醒无关人员远离氧舱,防止发生意外事故。同时,确保氧舱周围的消防通道畅通无阻,便于消防车辆和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进入。七、档案管理
设备档案管理建立完善的氧舱设备档案,档案内容应包括设备采购合同、发票、验收报告、设备说明书、合格证、装箱单、设备操作规程、维护保养规程、维修记录、检验报告、设备报废申请及批复等。设备档案应按照设备型号、购置时间等进行分类编号,便于查阅和管理。指定专人负责设备档案的管理和维护,定期对档案进行整理和更新,确保档案内容完整、准确、真实。设备档案应妥善保存,保存期限不少于设备使用寿命加一个检验周期,对于国家法律法规有特殊要求的,应按照相关规定执行。治疗档案管理为每一位接受高压氧治疗的患者建立治疗档案,档案内容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诊断、联系方式等)、病历资料(病史、检查报告、诊断证明等)、治疗方案(治疗次数、压力、吸氧时间、氧流量等)、治疗记录(每次治疗的时间、舱内压力变化、氧浓度变化、患者反应等)、随访记录(治疗后的康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治疗档案应及时记录和更新,确保信息完整、准确。治疗档案的保存期限不少于患者最后一次治疗结束后 10 年,以便于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跟踪评估,同时也为医疗纠纷的处理提供依据。八、监督与检查
内部监督检查机制成立由设备管理部门、安全管理部门、医务部门等相关人员组成的氧舱安全管理监督检查小组,定期对氧舱的使用、维护、管理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检查内容包括人员资质、设备运行状况、安全操作规范执行情况、安全防护措施落实情况、档案管理情况等。监督检查小组应制定详细的检查计划和检查表,按照计划定期进行检查,每次检查后形成书面检查报告,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期限,跟踪整改落实情况,确保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和人员,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外部监督与评估积极配合国家相关部门,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等对氧舱的监督检查工作,如实提供氧舱设备及管理的相关资料,按照要求进行整改落实。定期邀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对氧舱的安全管理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发现问题,改进管理措施,不断提高氧舱安全管理水平。九、附则
本规章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如有与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相抵触的条款,以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为准。本规章制度由设备管理部门负责解释和修订,根据国家政策法规变化、设备更新改造、实际管理工作需要等情况,适时对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