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今年的315晚会再次掀起一场消费维权的风暴,各类黑心企业被曝光,其中浙江的违规企业多达8家,高居榜首,广东7家紧随其后,河南、江苏、四川等地也未能幸免。
从日用品到食品,从维修服务到电信骚扰,黑心商品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浙江为何成为重灾区?广东和河南的黑心企业又是如何运作的?

315晚会曝光的名单中,浙江成为“黑榜”上的大赢家,涉及的企业类型多种多样,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杭州的虚假抽奖套路公司。
这类公司通过手机抽奖、自动续费、话费优惠等方式疯狂敛财,一家公司的日流水甚至能高达20亿。
在一些看似普通的充值界面或者购物平台,用户会发现各种诱人的抽奖活动,比如“充100元话费可免费抽奖一次”,或是“买一瓶白酒送一次抽奖机会”。

表面上,这些抽奖活动似乎毫无成本,甚至可能有机会赢得价值不菲的商品,然而,一旦用户参与,套路随即开始生效。
许多中奖页面会自动引导用户点击“确认支付”,而这些支付实际上是“订阅服务”或“自动续费”的费用,且扣款金额远超预期。
如果不注意取消订阅,这些平台就会每月自动扣费,而相关提示往往被设计得极为隐蔽。

浙江杭州已成为虚假抽奖公司的聚集地,此次曝光的4家企业全部来自杭州,而业内人士指出,这类企业远不止4家。
杭州的数字经济发展迅猛,大量互联网企业在这里扎根,而虚假抽奖公司则借助这种环境,将自己包装成“数字营销企业”,规避监管。
近年来,部分公司甚至还注册了多家子公司,一旦被投诉或曝光,便迅速注销,换个马甲再度上线运营。

除了抽奖骗局,浙江还有企业被曝光存在食品安全问题,例如某些食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
或者通过非法手段更改食品保质期,导致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食用了不合格的食品,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315晚会的重点关注对象,而浙江的部分企业在这方面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另一个问题是浙江地区企业的信息透明度问题,一些违规企业在工商信息中登记的员工数量为0,参保人数也是0,这意味着这些企业很可能是“空壳公司”,专门用来规避监管。

一旦被查处,它们便会注销或更换法人,继续运营,而消费者根本无法通过正常渠道了解这些企业的真实情况。
315晚会后,浙江相关部门迅速表示将加强监管,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如何避免落入这些消费陷阱,依然是个棘手的问题。
而除了浙江,另一个消费“重灾区”,广东与河南,同样问题层出不穷,它又有哪些行业被曝光?

如果说浙江是“数字套路”之都,那么广东和河南就是“黑心商品”的集散地。
从食品安全到个人信息泄露,再到生活用品造假,这些企业几乎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消费者稍不留意就可能被坑。
今年315曝光的名单中,广东的违规企业多达7家,而河南则以6家紧随其后,问题严重程度不亚于浙江。

广东是国内制造业大省,产业门类丰富,企业数量庞大,但也因此成为多个行业违规操作的温床,今年曝光的企业中,广东的黑心企业主要集中在食品造假、信息窃取和电信骚扰领域。
最典型的案例是“泡药虾仁”,某些企业为了让虾仁卖相更好、更重,超量使用食品保水剂,业内称之为“泡药”或“增重”。
这些添加剂虽然在食品标准范围内允许使用,但超标使用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风险。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企业为了掩盖违法行为,甚至不在外包装上标注“保水”成分,导致消费者完全无法判断自己购买的虾仁究竟有多少是真正的虾肉。
而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也在广东地区尤为突出,此次曝光的“信息黑洞”软件,可以在短视频平台的评论区扫描用户数据,并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窃取手机号、微信账号甚至购物习惯。
这些数据被精准分类后,直接出售给各类营销公司或电信诈骗团队,让消费者时刻处于“被骚扰”的状态。

很多人可能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刚在某个平台搜索了某个商品,几分钟后就接到了推荐电话,甚至连自己没有主动提供的信息都被精准掌握。
这种隐私泄露的背后,正是这些非法信息采集软件在暗中运作,此外AI骚扰电话也是广东地区企业被曝光的重点之一。
某些企业开发的智能营销系统,每天拨打高达100亿条营销电话,将个人用户分为9个不同类型,以便进行更精准的推销。

这些电话不仅涉及信用卡、贷款、保险等行业,甚至还包括医疗、教育等领域,消费者几乎没有任何办法阻止这些“精准骚扰”。
相比广东,河南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日用品行业,尤其是卫生用品的安全问题,今年315晚会曝光的案例中,一次性内裤和卫生巾行业的黑幕令人震惊。
调查发现,河南商丘的某些企业在生产一次性内裤和卫生巾时,使用翻新原料,甚至采用回收的残次材料进行二次加工。

这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直接徒手生产,不进行任何灭菌处理,更夸张的是,他们还使用强力去污剂“枪水”清洗产品,以便让其看起来更加洁白干净。
这些违规操作不仅极大降低了产品的卫生标准,还可能导致用户感染皮肤病甚至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而被牵连的品牌更是不乏大牌,如浪莎、贝姿妍、初医生等知名品牌,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这些黑心工厂的客户。

由于这些品牌并非自产,而是通过代工厂进行生产,一旦代工厂质量不合格,最终受害的仍然是消费者。
河南的问题还不止于此,除了一次性内裤的卫生问题,当地某些食品企业也存在篡改保质期、以次充好的问题。
过去几年,河南多次被曝光在食品行业存在严重违规操作,而今年315晚会再次点名,显示出这一问题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餐饮行业
广东与河南的黑心企业如此猖獗,最根本的原因是企业违规成本太低,消费者维权成本太高。
即便被曝光,这些企业往往只需要交一笔罚款,甚至直接注销换个名字再继续经营,而消费者却很难通过法律手段追回损失。
监管部门虽然表示会加强治理,但在面对遍布全国的小微企业时,如何确保真正落实整改,始终是个难题。

更重要的是,许多消费者往往在遭遇消费陷阱时维权无门,甚至连投诉渠道都找不到。
广东、河南的问题已经够严重了,但实际上,黑心商品并不只是出现在这些地方。
食品安全、个人信息泄露、维修乱象、电缆质量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更严重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从食品安全到个人信息泄露,从维修行业乱象到电线电缆的质量问题,今年的315晚会再次揭开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消费黑幕。
这些黑心商品不仅影响消费者的钱包,更可能直接危害身体健康,甚至威胁生命安全。
五金市场中售卖的非标电线电缆,一直是一个被忽视的安全隐患,此次曝光的安顺市金明阳电线电缆公司、润雄电缆集团有限公司,长期生产和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电缆。

这些电缆的铜线含量严重不足,绝缘层也远低于合格产品标准,一旦在高负荷使用下遇到过载情况,极易发生短路、起火,甚至引发重大火灾。
数据显示,在近年来的火灾事故中,由劣质电缆引发的事故占比高达50%以上。
而普通消费者在市场上购买电缆时,很难凭肉眼分辨其质量,尤其是一些不知名品牌,价格低廉但质量堪忧,流入家庭装修、工地建设、商场布线等多个场景中。

315晚会曝光后,相关部门表示将对五金市场的电缆产品进行突击检查,但问题是,这些违规企业通常采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策略,一旦风声紧,就会暂停销售,等风头过后再卷土重来。
目前市场监管虽然在加紧治理,但真正能确保安全的,还是要从源头上加强标准执行,让这些不合格的产品无处可逃。
与劣质商品相比,信息窃取和高利贷陷阱更加隐蔽,却影响着无数人的日常生活。

此次315晚会曝光的借贷宝、人人信等电子签高利贷平台,利用正规电子合同的形式,实则进行高息借贷、暴力催收。
一些借款人最初只是申请了小额贷款,但由于平台收取“砍头息”,加上滚动利息,最终借款金额远远超过了他们的还款能力。
更可怕的是,这些平台往往并不在官方注册的金融机构名单内,一旦出现问题,借款人往往维权无门。

而个人信息窃取,更是无孔不入,今年曝光的短视频平台信息抓取软件,已经能够精准锁定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兴趣偏好,甚至定位信息,并将这些数据打包出售给各类营销公司和诈骗团伙。
消费者可能刚在某个平台浏览了一款护肤品,没过几分钟,就会接到推销电话,甚至在多个购物网站上都能看到类似的推荐产品。
这种信息黑洞,不仅让消费者沦为“精准骚扰”的目标,更可能被诈骗集团利用,比如伪装成官方客服,以各种名义诱导消费者提供银行卡信息、支付密码等敏感数据。

而更严重的是,很多人完全不知情,自己的一切个人信息,早已在黑市上被明码标价出售。
从浙江的虚假抽奖,到广东的食品安全问题,再到河南的卫生用品黑幕,黑心商品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虽然315晚会每年都会曝光一批问题企业,但从过去的案例来看,许多企业在被点名后,只是短暂“整改”,然后换个名字继续经营。
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不应仅仅停留在每年的3月15日,而应该成为日常的长期监督。

315晚会曝光的黑心企业只是冰山一角,但已揭示出消费市场的诸多乱象,浙江、广东、河南等地的违规企业尤为突出,消费者权益受到严重侵害。
唯有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提升公众维权意识,才能真正杜绝这些“黑产”,希望315不仅是一场曝光秀,更能成为行业治理的催化剂,让市场更加公平透明。
参考文章时代周报2025-03-16《历数近3年3·15被曝光企业:近7成是小微企业,这两个行业成重灾区》

金融界《42家企业!2025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企业汇总,借贷宝、浪莎、飞鸽、啄木鸟、欧诗罗兰等公司在列(附商标信息)》

新京报2025-03-16《河南查封6家315晚会曝光企业,相关涉事企业负责人被控》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个“关注”吧!小生在此谢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