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夺命碗”遭央视曝光!4岁幼童用后患白血病,很多人还在用

江卿曻啊 2025-03-21 11:24:43

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

中国有句话叫,病从口入,任谁都没想到,日常当中我们吃东西所使用到的碗也有如此大的危害。

甚至危害到了孩子的生命,很多家长都喜欢给孩子买颜值高的碗,但是一定要注意了,这些碗当中也暗藏玄机。

贵阳一名4岁女孩因长期使用这种碗被确诊白血病,医生调查后发现,元凶竟然是家中常见的仿瓷碗。

那么这种“夺命碗”究竟有什么危害?为什么它会成为儿童白血病的潜在诱因?家中的餐具真的安全吗?

儿童白血病的隐患

2021年,贵阳一名4岁女孩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家人一时难以接受这个结果。

女孩一直健康活泼,家族中也没有白血病病史,医生在询问生活习惯后,将怀疑的目光投向了她的日常饮食环境。

经过进一步检测,发现家中餐具,特别是女孩常用的仿瓷碗,存在严重的化学超标问题,这种看似普通的餐具,竟成为导致孩子生病的重要因素。

儿童白血病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除了极少数是遗传因素,大部分与环境密切相关。

孩子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体内解毒和排毒能力较弱,一旦长期暴露在有害化学物质中,健康风险会大幅增加,而餐具,作为日常最直接接触食物的工具,往往容易被忽视。

仿瓷碗是一种常见的儿童餐具,因为它轻便、不易摔碎,还具备一定的耐热性,深受家长喜爱,然而部分低质量的仿瓷碗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劣质材料,导致有害物质超标。

实验表明,这些餐具在高温或酸性环境下,会释放甲醛、三聚氰胺等有毒化学物质,而这些物质长期进入人体,可能会损害免疫系统,甚至引发癌症。

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让三聚氰胺成为公众熟知的有害物质,当时部分奶粉生产商为了提高蛋白质含量,非法添加三聚氰胺,导致数千名婴幼儿患上肾结石、肾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如今这种物质依然没有完全退出市场,一些黑心商家仍然在食品级材料中掺杂三聚氰胺,以降低生产成本,而劣质仿瓷碗正是其“重灾区”。

与塑料相比,仿瓷碗的主要成分是密胺树脂,属于合成材料,本身并不会对人体造成直接伤害。

但在高温下,如果产品质量不过关,密胺树脂会释放出游离甲醛,而甲醛是国际公认的一级致癌物,长期摄入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紊乱,增加白血病的风险。

更严重的是,有些不良商家为了节约成本,甚至会使用脲醛树脂代替密胺树脂,这种劣质材料在高温下释放的甲醛量更高,对人体危害更大。

除了仿瓷碗,不合格的金属餐具和塑料餐具同样存在安全隐患,市面上的部分廉价不锈钢碗含有铅、镉、铬等重金属元素,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重金属中毒,影响儿童神经发育,甚至引发贫血问题。

塑料餐具则可能含有塑化剂,这类物质会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潜在影响。

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家庭在选购餐具时,往往只关注外观和价格,而忽略了安全性。

一些印有卡通图案、颜色鲜艳的儿童餐具,实际上可能含有重金属涂料,在使用过程中容易脱落,进入食物中被儿童摄入,造成长期健康隐患。

儿童是最脆弱的群体,他们的身体还在成长,对外界有害物质的抵抗能力较低,一旦长期接触不合格餐具释放的化学物质,健康隐患将难以避免。

那么这些“夺命碗”到底有多可怕?实验数据又显示了什么样的真相?

仿瓷碗的实验数据与甲醛危害

许多家庭仍然在使用仿瓷碗,而这种看似安全的餐具,实际上隐藏着严重的健康隐患,为了验证它的安全性,央视315晚会曾进行过一项实验,结果令人触目惊心。

实验员选取了三种餐具:普通陶瓷碗、中档仿瓷碗和低档仿瓷碗,分别倒入热水和热油,并对它们释放的有害物质进行检测。

实验结果显示,普通陶瓷碗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检测出甲醛,而中档仿瓷碗在热水中释放出的甲醛含量低于国家标准,但在高温油脂的环境下,甲醛含量略有上升。

然而最便宜的低档仿瓷碗却成为了“毒源”,在倒入热水后,碗内甲醛含量飙升至0.16毫克,而当热油倒入碗中时,甲醛含量更是达到惊人的0.61毫克!

要知道,我国规定空气中甲醛的安全标准是每立方米≤0.1毫克,而这种劣质仿瓷碗释放出的甲醛远超安全范围,一旦进入人体,会造成严重健康危害。

甲醛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化学物质,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长期暴露在甲醛超标的环境中,可能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紊乱,甚至诱发白血病。

尤其是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器官尚未发育完全,对有害物质的解毒能力较低,长期摄入甲醛可能导致骨髓细胞异常,增加患白血病的风险。

实验还发现,这些劣质仿瓷碗不仅甲醛超标,其主要成分——密胺树脂,也存在质量问题。

正规的仿瓷碗应使用高纯度密胺树脂制造,但一些黑心商家为了降低成本,使用脲醛树脂代替密胺树脂,而脲醛树脂在高温下会释放更多甲醛。

由于这两种材料在外观上几乎没有区别,消费者很难通过肉眼判断其质量,这就给了不法商贩可乘之机。

不仅如此,部分劣质仿瓷碗在生产过程中,还会掺杂其他不明成分,这些成分可能包含重金属或工业废料,长期使用后,其有害物质会逐渐渗入食物,被人体摄入。

儿童由于体重较轻,新陈代谢较快,对有害物质的吸收率比成人更高,因此即便是微量的化学污染,累积到一定程度,也可能对他们的健康产生无法逆转的影响。

除了央视的实验,国外的一些食品安全机构也对仿瓷餐具进行了研究,欧洲的一项检测显示,部分劣质密胺餐具在长期使用后,三聚氰胺和甲醛的释放量会不断增加。

特别是在使用超过半年后,餐具的表面可能出现细小裂纹,这些裂纹不仅容易滋生细菌,还可能加速有害物质的释放。

很多消费者并不知道这些问题,依然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仿瓷碗,甚至在高温环境下使用。

例如有些家庭习惯用仿瓷碗盛放刚出锅的热汤、热粥,甚至直接放入微波炉加热,这些行为都会加速甲醛的释放,增加健康风险。

随着食品安全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餐具的健康问题,但市场上的仿瓷餐具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该如何挑选安全的替代品?

除了仿瓷碗,陶瓷、玻璃、不锈钢等材质的餐具是否更安全?在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正确使用餐具,避免有害物质的侵害?

如何选择安全餐具

面对仿瓷碗可能带来的健康隐患,选择合适的餐具成为保护家庭饮食安全的重要一步,市面上的餐具种类繁多。

从陶瓷到玻璃,从不锈钢到竹木,每一种材质都有其优缺点,关键在于如何挑选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

陶瓷碗是许多家庭的常用餐具,其主要由天然黏土高温烧制而成,理论上不含有害化学成分。

部分劣质陶瓷碗可能存在重金属污染问题,尤其是表面带有艳丽花纹的产品,其中可能含有铅、镉等有毒金属。

陶瓷餐具的安全性,主要取决于它的上釉工艺,市面上常见的陶瓷碗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两种。

釉上彩是指在烧制完成后,再在表面添加颜料装饰,虽然色彩鲜艳,但可能存在重金属超标的风险,长时间使用或遇高温,釉料中的有害物质可能会渗入食物。

而釉下彩则是在陶瓷上色后,再覆盖一层透明釉,并经过高温二次烧制,使得颜色被釉层包裹,不易析出有害物质。

因此在选购陶瓷碗时,应尽量选择纯白或淡色、带有“釉下彩”标识的产品,避免使用不明来源的彩色陶瓷餐具。

玻璃餐具以其无毒无害、耐腐蚀、易清洁的特性,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选择。

不同类型的玻璃碗在安全性上存在差异,市场上的玻璃碗主要分为三类:钠钙玻璃、水晶玻璃和高硼硅玻璃。

钠钙玻璃是最常见的普通玻璃,价格低廉,但耐热性较差,遇到温差较大的情况(如倒入热水)可能会破裂。

水晶玻璃则因其透亮质感受到青睐,但部分水晶玻璃含铅,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铅中毒,对儿童尤其不利。

相比之下,高硼硅玻璃因其耐高温、耐酸碱的特性更适合用于餐具,它的热稳定性极佳,即使在高温或冷水冲击下也不易炸裂。

因此在选购玻璃碗时,应优先选择标明“高硼硅玻璃”的产品,避免使用含铅的水晶玻璃。

不锈钢餐具因其坚固耐用、耐腐蚀等特点,在许多家庭中也十分常见,然而不同材质的不锈钢,其安全性也存在差别。

市面上不锈钢餐具有201、304、316等不同型号,其中304不锈钢(食品级不锈钢)含有18%的铬和8%的镍,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和耐腐蚀性,是最常用于食品接触器具的材质。

而316不锈钢在304的基础上增加了钼元素,使其耐腐蚀性更强,更适用于长期接触酸性食物的环境,如用于炖煮汤类或盛放柠檬水等。

部分廉价不锈钢餐具可能含有超标的铅、镉等重金属元素,长期使用可能影响健康。

因此在选购不锈钢餐具时,应注意包装上是否标注“304”或“316”食品级认证,并避免购买来路不明的廉价产品。

竹木筷子、木勺等餐具因其天然环保的特性,广受消费者喜爱,然而竹木制品的吸水性较强,在潮湿环境下容易滋生霉菌,尤其是黄曲霉菌。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强致癌物,长期摄入可能对肝脏造成不可逆的损害,竹筷的使用寿命一般不宜超过三个月,如果发现发霉、变色或有异味,应及时更换。

结语

我们的一日三餐离不开餐具,但选择不当,可能埋下健康隐患,曾经被忽视的仿瓷碗,如今被央视曝光,让更多人意识到它的潜在危害。

白血病等疾病的发生,往往与长期接触的环境因素密不可分,而餐具作为直接入口的物品,其安全性不容忽视。

参考文章

极目新闻2024-08-30《这种碗被曝有毒,有人破防了:几乎天天在用!医生提醒》

中国青年网2022-08-17《这种碗堪称“夺命碗”?有些碗,可不能这么用》

泰州发布2019-03-12《小心!家里用的这种碗是夺命碗!有孩子患上了白血病……》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个“关注”吧!小生在此谢过了!

0 阅读:9

江卿曻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