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蜀亡国有不同的表现,和当政者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蜀国刘禅:刘备东征西讨时,他还是个孩子,多次遭难,幸得赵云两次相救。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于公元223年继位,当政四十二年。于263年,被魏国攻占,刘禅投降。
施政方针:蜀国经刘备给二弟报仇的折腾,已经国力大减。刘禅接手后,拜诸葛亮为相父,由其全权处理军国大事。自己则跟从学习,但是学习效果不好。导致诸葛亮去世后,自己无力控制朝局,贪图享乐,宦官弄权。诸葛亮执政期间,为完成对先帝的承诺,数次北伐,俱收获不佳,反使蜀国积弱。
诸葛亮去世后,后继蒋琬、费祎坚持“萧规曹随”,坚定不移的执行诸葛亮交代的政策,团结士大夫阶层,与民休养,使得国力有了一定的回升。其后,姜维执政,又多次对魏国用兵,再次消耗国力,人民生活更加困苦,民心所失,蜀国自此一蹶不振。
当魏国兵临城下时,刘禅不知所措,也没有“君王死社稷”的气魄,召大臣商议后决定降魏。与此鲜明对比的是刘禅的儿子刘谌,在多次进谏无效的情况下,自杀殉国。当然,二者所处位置不同,想法也不一样,刘禅作为统治者,感念百姓生活不易,多年支持,为了百姓免遭生灵涂炭而投降,也无可非议。
吴国孙皓:继位之前,孙家子孙为了权力,争的头破血流,极大的削弱了吴国国力。为稳定形势,经实权派推荐孙皓继位。施政方针:孙皓继位之初,施政有方,深得爱戴。短时间取得效果后就开始膨胀了,导致民怨沸腾。幸得朝中陆抗等重臣鼎力支持,才能使东吴不被作死。
孙皓持续向晋朝输出作战,但都是小规模的战争。因西陵之战的胜利,让孙皓以为形势一片大好,继续发动战争,消耗国力,为东吴的加速灭亡提供了条件!279年,晋朝发兵灭吴,孙吴陆抗等重臣相继去世,君臣离心,没有破敌良策,节节败退。在280年孙皓请降,西晋实现统一。
亡国后的区别:刘禅:封安乐公,善终(投降后开始计算比孙皓活得久)。因“乐不思蜀”而闻于后世。可能刘禅在无力回天的情况下只能自保,也可能是随遇而安有感而发。更可能是身边人对他的影响,例如诸葛亮,臣强主弱,势必会影响刘禅的性格,导致这样一个结果。
孙皓:封归命侯,四年后去世(可能非正常死亡,也可能接受不了亡国的现实,郁郁而终)。在他继位之前,孙家内乱,人情淡漠,皆为权去。自孙权后,继位者多残暴弑杀,失尽民心。亡国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