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站在重塑国运的大时代路口,一线教育人如何破题?

蒲公英智库 2024-02-25 10:03:40

学校教育站在一个怎样的大时代路口?ChatGPT横空出世、Sora强势出头、科技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飞速发展……教育怎么办?孩子怎么办?马斯克将人脑与机器对接,教育的接口在哪儿?能不能找到老师的接口、学生的接口?在今天,只会传授知识、教人刷题的老师碰到了硬茬。

社会发展靠的是创造,包括不断创造新机器人,但创造性又无法教,怎么办?创新是大时代路口的里程碑。我们不能不创新——那是民族崛起的脊梁。为什么既要培养拔尖的创新人才,又要推动普通人的创新?因为只有形成人人创新的局面,拔尖的人才才不会走进没有“群众基础”的空中楼阁。可见,创新教育需要注入整个民族的脊梁!

孩子的智慧是通过AI来重复他人,还是创造一个新的自己?孩子的批判性、独立性、心灵滋润、人格培育、道德养成、社会化的完善等,机器人爱莫能助,只能靠教育工作者。

这个“路口”,需要所有人的参与,书写一套划时代的“丛书”。我在拙著《教育的基础》里,提出来一个我反思了三十多年的问题:什么是教育的基础?我认为基础教育正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因此教育的竞争从根本上说就是基础教育的竞争。

问题先行 PK 答案先行

问号先行,还是句号先行?先给学生一个结论,还是先让学生启疑一个问题,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观。

有一年,南京某校办了两个黄全愈素质教育实践班,让我教第一课。我的设计很特别,从头到尾都是问题,没有答案。我先讲了一个小时候的故事。一次,幼儿园老师问:为什么衣服越晒越干,人越晒越湿?我说,老师,人也会晒干的。老师骂我笨。我才不笨,因为烤肉告诉我,人也会晒干的。然后我向孩子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在我的课堂里,没有笨的答案,只有不同的答案。孩子们也甩出一大串问题:为什么太阳那么热,月亮又不热?为什么月亮老是跟着人走等等。孩子们嚷开了,课堂乱得几乎有点失控。

课后,记者们采访我:您是不是觉得课堂有点乱?我说,我要的就是这个“乱”,这个由问题引发的“乱”。傍晚,校长和我正要走出校门,一个小女孩跑出来拉着我的手,用充满疑惑的大眼睛看着我说:“我还是想不通,为什么月亮老是跟着我走?”天都快黑了,孩子在这里等了很久,看着孩子执着的眼神,我漏题的心都有了。可惜,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月亮老是跟着人走,因为我的目的不是答案,而是用问题引发问题。我洒了一滴水,孩子们却渴望一片海洋,多么可贵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第二年,我又回去看望用问题激发的孩子们。他们都变得怎么样了?我观摩了一节英语课,是拔萝卜的游戏。小白兔发现一根萝卜,但拔不动,小老虎、小猪等都来帮忙,拔出来后一起吃萝卜。大家都说萝卜真甜哪。游戏的主题是团结互助,大家轮流上去表演。

有一轮,坐在我身边的小女孩儿用英语自言自语说,老虎是不吃萝卜的。女孩儿的问题与团结互助无关,我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我要的就是用问题去激发新问题。17年前我就质疑“解决问题优先”的教学思想。总以为“解决问题”比“提出问题”重要,这是不讲逻辑、违背常识的,也是反智的。

无论是谁,都是先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孩子发现不了问题,“问题”就只能来自大人。由于大人给的都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孩子就失去了发现问题的机会,于是跟着大人做已知的循环,成为收集观点的人,成不了创造观点的人;最终,不能发现问题,问题就会发现孩子并解决孩子。

试问:关于万有引力,牛顿是先发现问题还是先解决问题?爱因斯坦说,产生问题常常比解决问题更有实质意义,因为解决问题不过是数学或者实验技巧。在“未来学校”,我们不应该先把“?”拉直再来问问题,而应该先把“?”当作鱼钩,去探索一连串问题,去钓更大的“鱼”。

下课时,如果老师问大家还有没有问题,学生说没有,那就是老师有问题。产生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多,说明这一课上得好,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在未来,学校只有问题开道,答案才能吹起冲锋号。

前20% PK 后20%

我的《混血虎》(The Hybrid Tiger)出版时,《纽约时报》书评头版头条推出长篇评论,指出我解答了困惑美国人多年的问题,就是:亚裔只占美国人口的4.8%(2010年),那为什么尽管以哈佛为首的名校对亚裔设置了录取上限,前20名大学仍然录取了约20%的亚裔生,超过人口比例的4倍?亚裔人均获硕士、博士最多,家庭年收入全美最高。我用我的双核理论驳斥了“虎妈”:只有吸纳中美教育的精髓,才能产生虎虎生威的“混血虎”。同时,《纽约时报》又认为我提出了更扎心的警示。

被某出版社社长誉为美版亚裔教育的“钱学森难题”就是:虽然在前20名大学里,亚裔生占20%,但为什么最顶尖的20%,也就是诺奖得主、大科学家、大教授、大律师、大企业家等等,亚裔(尤其是华裔)占比与20%相去甚远?

内向的文化使得我们喜欢在局内玩游戏、赢游戏。最典型的莫过于“科举”——在局内注疏解。应试教育,也就是看谁在题海里“泡得透”——在“局内”拼已知世界的输赢,而不是跳出“局外”,去“悟”出自己的东西。外向的美国人,持“棋在局外”的思维,求变局,求破局,到局外去探索未知世界。

许多华人孩子以上名校为人生目的,既然达到了目的,谁还有破局的动力和勇气?对“破局”——到局外玩游戏,我们先天贫血、缺氧。任正非说未来要拖着世界往前走,因此“未来学校”就要夯实基础,给破局补氧、补血。

先慢后快 PK 先快后慢

有一天,我被一串数据惊掉下巴,那就是俄亥俄州从小学4年级到高中12年级,各科统考的及格率是:年级越低及格率越低,年级越高及格率越高。我以为是偶然现象,再一查,竟然是全国性的现象。

全美国“Iowa基本技能考试”成绩统计表

科目

年级

成绩

年级

成绩

年级

成绩

100分为满分

词汇

6年级

72

7年级

85

8年级

88

阅读

6年级

67

7年级

71

8年级

78

拼写

6年级

71

7年级

84

8年级

85

大写

6年级

42

7年级

72

8年级

79

标点

6年级

50

7年级

87

8年级

94

实际运用

6年级

79

7年级

92

8年级

94

数学概念

6年级

81

7年级

82

8年级

95

数学解题

6年级

43

7年级

72

8年级

85

数学计算

6年级

65

7年级

72

8年级

68

综合

6年级

66

7年级

84

8年级

91

(140分为满分)

语言

6年级

110

8年级

119

非语言

6年级

102

8年级

110

数字的

6年级

114

8年级

135

比如爱荷华基本技能考试(Iowa Tests of Basic Sills)全美统考成绩,除了8年级数学计算的68分,低于7年级的72分以外,所有数据都是年级越高,成绩越好。这违背了我们的常识:年级越低,学习强度越低,成绩越好;反之,年级越高,学习强度越高,成绩越低。发人深省的是,一个往上升,一个往下滑,两相会合后,反向差距会越来越大——大到钱老之问,在这里舌挢不下。某名校曾经让保送生照常学习,然后与花一年时间超常复习的高三生一道高考。结果大家猜一猜,照常学习的比超常复习的考得好。

知识可分为两类,已知世界PK未知世界。教育也可以分为两类,应试教育PK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是两个字,“考”生PK“学”生。“考生——exam-taker” 就是在重复已知世界的知识中徘徊不前。“学生——learning explorer(我杜撰的英语概念)”去不断地探索未知世界。“未来学校”要培养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学生”,而不是在已知世界中徘徊不前的“考生”。我们要借“双减”的东风,反思起跑线上的“领跑员”:只有不怕“双减”的“先慢”,未来才能“后快”!

人口红利 PK 人才红利

ChatGPT将使应试教育的优势在“未来学校”荡然无存。只会刷题,只会死记硬背,一定是死路一条。刷题,你刷得过AI吗?AI一天能刷AI能背24小时,你能吗?在未来,学校必须把人口孵化为人才,通过诺奖得主舒尔茨教授的人力资本,把“人口红利”变为“人才红利”。

举世瞩目的“龙象之争”,争的就是人才红利。经济学家孙立平认为:“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才是最重要的,才是国运之所系。”我非常赞同国运说,但我想把“国运”从“人口红利”提升到“人才红利”的高度。20年前我就指出,素质教育是发掘人的素质,育化人的素质,升华人的素质。“龙象之争”,谁先崛起,取决于谁在20年内把人口大国变为人才大国。现在,印度不但人数更多,人口结构又比中国年轻,我们只有在“未来学校”强力推行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才素质,把人口压力变成人才资源。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在“龙象之争”中放出“胜负手”——让真正的素质教育真抓实做,才能再次引领国运前行。

来源丨根据作者在第十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演讲整理

责编丨陶小玮

0 阅读:0

蒲公英智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