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许褚,大家脑子里多半都是“裸衣斗马超”的糙汉形象。觉得他就是个只会拎着刀瞎砍的猛男,甚至有人说他跟典韦比差远了。可要是翻开《三国志》仔细看,就会发现这哥们被严重低估了。他不光是曹操的贴身保镖,更是个在关键时刻能救命、能镇场、能玩心理战的狠角色,只不过因为长期干保安队长的活儿,让大家都忽略了他的真实分量。
许褚老家沛国谯县,跟曹操是老乡。早年天下大乱,他在家乡聚集几千乡亲,修建防御工事抵抗贼寇。有一次贼兵来抢粮,许褚跟人家谈条件,说用牛换粮食,结果牛跑回去了,他愣是拽着牛尾巴走了一百多步,把贼兵吓得够呛。您想啊,能拽着几百斤的牛尾巴倒着走,这力气得多大?而且他能组织乡亲自卫,说明不光有力气,还有领导力,搁现在就是妥妥的民间自卫队队长。
曹操征讨淮汝时,许褚带着宗族投靠了他,曹操一见面就乐坏了:此吾樊哙也!直接让他当了贴身侍卫。从这时候起,许褚就成了曹操的“人形盾牌”。最惊险的一次是建安十六年,曹操征马超,在渭水北渡时,马超突然带一万多骑兵杀过来,箭如雨下。曹操身边的人都慌了,许褚赶紧扶曹操上船,船工中箭死了,他就左手举着马鞍挡箭,右手划船,硬是在乱箭中把曹操救了出去。事后曹操说: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乎!如果没有许褚拼命保护,这曹操可能都已经交代在渭水了。
还有就是跟马超的对峙,演义里写“裸衣斗马超”,打了两百多回合不分胜负,其实正史里没这么热闹。真实情况是;曹操跟马超谈判时,只带了许褚一个人,马超自持武力,想突然袭击抓住曹操,结果一抬头看见许褚瞪着眼盯着他,“目射神光”,马超当场就怂了,问曹操:公有虎侯者安在?曹操指了指许褚,许褚“嗔目盼之”,马超直接不敢动了。就这么一个眼神,竟然把西凉第一猛将给镇住了,这威慑力比打一架还厉害。后来西凉兵都叫许褚“虎侯”,连马超都得认栽。
许褚不光能打,还特别有原则。曹操的堂弟曹仁从荆州回来,在殿外遇见许褚,想拉他到偏殿聊天,许褚直接说:王将出。意思是主公马上出来了,我得在这儿守着,愣是没跟曹仁去。曹仁觉得丢了面子,心里不痛快,有人就说许褚:征南宗室重臣,降意呼君,君何故辞?许褚说:彼虽亲重,外藩也。褚备内臣,众谈足矣,入室何私乎?意思是曹仁是外藩重臣,我是内臣,在公开场合说话就行,私下单独见面算是怎么回事?这说明许褚脑子很清楚,知道避嫌,防止有人借他接近曹操搞阴谋。
曹操对许褚的信任,到了什么程度呢?典韦死后,许褚就是曹操最贴身的护卫,“出入同行,不离左右”。官渡之战时,有人想刺杀曹操,就是因为许褚一直在身边,没敢动手。后来曹操去世,许褚“号泣呕血”,哭得吐血,曹丕继位后,封他为武卫将军,继续掌管禁军,直到曹叡时期去世,谥号“壮侯”,这在武将里已经是很高的评价了。
可为啥许褚总被低估呢,主要是他的角色太特殊了。他不像张辽、徐晃那样独自领兵打仗,立的都是“救主”“护主”的功劳,这些事儿在史书里往往被当作保镖职责,不像攻城略地那么显眼。而且他长得凶,“长八尺馀,腰大十围”,给人一种莽夫的印象,其实他粗中有细,该谨慎的时候比谁都小心。比如渭南之战,他能在乱军中保持冷静,用马鞍挡箭、划船救人,这可不是光靠力气就能做到的,得有急智。
还有个很有意思的对比,典韦和许褚都是曹操的保镖,典韦死得早,死在宛城之战,为了给曹操断后,身中数十枪还死守营门,被称为“古之恶来”,名声特别响。许褚活的时间长,跟着曹操经历了更多硬仗,可因为没死得那么悲壮,反而让人觉得他不如典韦。其实许褚的作用更持久,从曹操创业中期一直到去世,整整二十年,他的存在本身就是曹操的“安全符号”,让曹操在战场上敢放心冲锋,在营帐里能安心睡觉。
现在回头看,许褚就像一个被忽略的“关键齿轮”,他的价值不在于斩了多少敌将、占了多少城池,而在于他给曹操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安全感。在那个阴谋四伏的乱世,能有一个武力值顶尖、忠诚度爆棚、还懂得分寸的保镖,比十万大军还珍贵。可惜史书更爱记轰轰烈烈的战功,对这种幕后功臣总是轻描淡写,让后人只记得他的勇猛,却忘了他的智慧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