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我国基建领域就奏响了蓬勃发展的激昂乐章。踏入 2025 年,各地重点基建项目施工现场一片热火朝天。大型机械设备有序作业,建筑工人们干劲十足,从桥梁搭建到道路铺设,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到大型水利工程推进,处处彰显着强劲的发展动力。众多标志性项目纷纷加速,提前完成阶段性目标,为后续建设打下坚实基础,这一系列成果共同勾勒出我国基建领域的 “开门红” 盛景,预示着今年基建将在经济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
在这一片繁荣景象背后,“挖掘机指数” 作为关键指标,被称为 “中国经济晴雨表”。它借助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监测挖掘机、起重机等设备的开工情况,以此反映基建、固投等经济活动的活跃度。传感器收集设备位置、开工时长、作业量等数据,经分析汇总成全国基建投资实时动态,覆盖工程全周期。比如,挖掘机开工率能展现项目初期进展,起重机作业量可体现建设中后期情况。

图源:央视财经微博
2015 年,三一重工基于树根互联平台首创该指数,最初用于监控设备分期付款风险,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宏观经济分析工具。2021 年,央视财经联合发布 “央视财经挖掘机指数”,监测超 50 万台设备并形成月度发布机制。如今,其数据上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也是资本市场观察经济复苏的重要依据。
在实际应用中,挖掘机指数能反映区域经济活力,体现行业趋势,还能推断外贸进出口态势。它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却串联起区域发展、政策导向、行业变革以及投资机遇等诸多关键要素。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挖掘这组数据背后的奥秘。
区域基建分化:南北差异下的发展密码在全国基建的棋盘上,南方省份和东北地区走出了截然不同的棋局。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海南、湖北六省,开工率超过 60%,远高于 39.62% 的全国平均水平。这些省份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有着各自的 “秘密武器”。
浙江、福建作为 “共同富裕示范区”,政策的东风不断吹向基建领域,投资持续加码。海南自贸港在封关前全力冲刺基建,为未来的腾飞夯实基础。产业集群也在背后发挥着关键作用,湖北依托长江经济带,安徽凭借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产业链的升级需求促使基建不断扩张。此外,南方冬季相对温和的气候,让施工条件优于北方,基建工程得以持续推进,保证了建设的连续性。

图源:央视财经微博
而东北地区,综合开工率为 28.39%,虽低于全国均值,但其同比增长 7.41%,环比增长 1.38% 的增速却十分亮眼。第九届亚冬会将在 2025 年举办,为了迎接这场盛会,哈尔滨、长春等地加快冰雪场馆、交通枢纽的建设。这一赛事经济的拉动,使得履带式起重机开工率达到 58.26%,港口设备开工率更是高达 64.88%,双双位居全国第一。同时,东北振兴政策与 “冰雪经济走廊” 规划的落地,让基建投资向旅游、物流领域倾斜,设备需求也随之发生结构性提升。
互动话题:你认为南方省份和东北地区未来在基建发展上,还可能有哪些新的突破点?
设备类型数据:基建结构性变化的晴雨表不同类型设备的开工率,就像是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基建领域的结构性变化。港口设备开工率达到 64.88%,这背后反映的是东北对俄贸易通道升级的迫切需求。黑河、绥芬河口岸的扩建,正是顺应这一趋势的举措。同时,大连港、营口港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的提速,为东北农产品出口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源:央视财经微博
履带式起重机开工率位居榜首,达到 58.26%,这表明东北大型场馆、桥梁工程进入了集中开工阶段。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扩建、松花江跨江通道项目等,这些重资产投资项目都处于施工高峰期,对履带式起重机的需求十分旺盛。
全国数据:宏观经济信号的隐匿之处1 月全国开工率为 39.62%,受到春节临近以及北方低温的影响,这是季节性因素的正常波动。但同比仍保持增长,这就体现出 “财政前置” 政策下基建投资的韧性。2024 年 1 月,地方政府专项债已发行超 6000 亿元,提前下达的专项债为项目开工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东北冰雪产业基建的超前布局,验证了 “新消费场景驱动投资” 的创新模式。吉林的滑雪场集群、黑龙江的冰雪旅游公路,这些基建项目的推进,让设备需求从传统基建向文旅配套延伸,“冷资源” 正在催生 “热经济”。
互动话题:你觉得还有哪些新消费场景可能会成为未来基建投资的新方向?
潜在挑战与趋势预判:机遇与风险并存在一片向好的发展态势下,也存在一些潜在挑战。南方六省与东北的增速差异,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区域不平衡,南北经济差距或许会因此加大,这就需要关注政策资源的再分配,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东北亚冬会相关基建在会后可能出现设备闲置的情况,这就需要配套产业规划来提升可持续性,避免资源浪费。随着数据中心、新能源设施建设的推进,新基建占比提升,挖掘机需求也将从 “量增” 转向 “质变”,电动化、智能化设备占比上升是必然趋势。
开工率增长:经济复苏与发展的多面映射经济复苏与增长动能的释放开工率的增长,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基建投资的加速。东北地区为筹备亚冬会,大力推动场馆、交通等设施建设,履带式起重机开工率高达 58.26%,这充分说明政府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正在发力,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
政策效果也在开工率数据中得以显现。南方六省开工率超 60%,这与地方政府专项债提前下达、产业升级政策密切相关。以浙江、安徽为例,政策的协同效应在这里得到了完美验证。正如凯恩斯所说:“政府投资能够在经济衰退时起到拉动作用,带动经济复苏。” 这些政策的实施,正是对这一理论的生动实践。
区域发展战略的差异化推进南北经济结构的分化在开工率数据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南方省份凭借气候优势和政策红利持续领跑,而东北则通过 “赛事经济 + 冰雪产业” 实现逆势增长。东北港口设备开工率 64.88% 位居全国第一,这表明区域经济正围绕自身资源禀赋探索特色发展路径。
东北亚冬会带动的基建热,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短期赛事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物流升级、旅游设施完善,为长期 “冰雪经济” 产业链奠定了基础。这体现了 “短期事件驱动” 与 “长期战略布局” 的巧妙结合,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行业需求与产业升级趋势传统基建与新基建并行发展,从设备开工率数据中可见一斑。港口设备的高开工率反映了外贸物流需求,而履带式起重机主要用于大型场馆建设,这表明传统基建(交通、能源)与新消费场景(文旅、赛事)正在同步扩张。
开工率的增长还推动了工程机械行业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电动挖掘机占比的提升,正是这一转型的具体体现。这不仅符合 “双碳” 目标的要求,也顺应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潮流,倒逼产业链不断升级。
宏观经济韧性与风险点尽管 1 月受到春节临近和寒冷天气的影响,但全国开工率仍保持同比提升,这充分体现了基建投资对经济波动的 “缓冲作用”。财政前置发力,有效对冲了部分下行压力,彰显了经济的韧性。

图源:央视财经微博
然而,潜在挑战也不容忽视。区域不平衡加剧的问题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南方与东北的增速差异可能会扩大南北发展差距,这就需要政策精准调控。同时,亚冬会相关基建会后可能出现设备闲置风险,需要配套产业规划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避免资源的浪费。
互动话题:对于解决区域不平衡加剧和设备闲置风险,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具体案例分析:数据背后的经济逻辑与现实场景区域发展案例在东北地区,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扩建为迎接亚冬会,总投资约 20 亿元,涉及多个配套项目。这使得东北地区履带式起重机开工率达到 58.26%,全国第一,直接反映出该项目对大型吊装设备的巨大需求。黑河口岸升级工程,随着中俄贸易额的增长,启动跨境物流园区建设,推动东北港口设备开工率达 64.88%,全国第一,重点投入集装箱码头和冷链仓储设施,服务对俄农产品出口。
南方六省中,安徽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随着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的增长,投资 120 亿元建设相关工厂及基地,带动安徽挖掘机开工率连续 5 个月超 60%。浙江宁波舟山港六期码头,在浙江 “世界一流强港” 工程的推动下,投建设自动化码头,2024 年 1 月浙江港口设备开工率同比提升 12%,同步拉动省内混凝土机械和起重设备需求。
行业应用案例传统基建领域,湖北沪渝蓉高铁(沿江高铁)2023 年湖北段全面开工,总投资超 2000 亿元,推动湖北 1 月工程机械开工率超 60%,其中隧道掘进设备使用量同比增长 35%,体现了山区路段施工的难度与投资强度。甘肃酒泉风电基地,作为国家 “十四五” 风光大基地项目,2024 年新增装机 10GW,酒泉地区履带吊开工率同比增 18%,主要用于风机塔筒吊装,印证了新能源基建对机械需求的拉动。

图源:央视财经微博
新基建与产业升级方面,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作为海南自贸港封关前重点工程,建设进入高峰期,海南 1 月挖掘机开工率同比增 25%。广东韶关数据中心集群,作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节点,2023 年启动多个超大型数据中心建设,推动广东混凝土泵车开工率环比提升 9%,反映新基建从 “土建” 向 “设备安装” 阶段延伸。
政策驱动案例2024 年财政部 3.9 万亿设备更新专项贷款落地,山东青岛港淘汰老旧龙门吊,批量采购电动起重机,1 月山东港口设备电动化替换率超 30%,开工率增长的同时碳排放下降 15%。2024 年 1 月云南省发行专项债 1200 亿元,其中 600 亿元投向滇中引水工程,推动云南 1 月挖掘机开工率同比增 22%,小型挖掘机在山区管沟开挖中占比达 70%。
事件驱动案例杭州亚运会后,杭州奥体中心周边商业综合体与智慧停车场开建,2024 年 1 月杭州起重机开工率环比增 15%,体现大型赛事 “后周期” 基建的持续性。哈尔滨冰雪季游客量突破 3000 万人次,倒逼冰雪旅游公路拓宽工程提前开工,黑龙江 1 月压路机开工率同比增 28%,直接服务于道路升级需求。
国际联动案例中老铁路 2023 年货运量增长 150%,云南磨憨口岸启动跨境物流园建设,云南 1 月装载机开工率同比增 19%,设备需求与中东南亚贸易增长高度相关。江苏徐工集团向埃及新首都项目出口超 200 台工程机械,2024 年 1 月江苏出口型挖掘机生产量环比增 12%,反映 “一带一路” 基建合作对国内设备开工率的间接拉动。
2025 年基建发展展望与相关行业利好分析基建发展方向与核心驱动力政策驱动方面,2025 年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或突破 4.5 万亿元,重点投向 “十四五” 重大工程和新基建。设备更新政策将向新能源机械倾斜,补贴力度提升 20% 以上,加速传统设备替换。需求拉动上,新能源汽车与半导体扩张,安徽、湖北等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二期工程启动,晶圆厂建设带动高精度厂房基建需求。冰雪经济与银发消费兴起,东北冰雪旅游热度延续,康养小镇、适老化改造项目增加,催生中小型工程机械需求。技术迭代上,电动工程机械占比将突破 30%,三一、徐工等龙头企业的电动设备成本下降 20%,矿山、港口等封闭场景率先普及。5G + 北斗定位推动无人压路机、自动化搅拌站应用,BIM 技术普及使基建效率提升 15%-20%。
区域基建热点与行业机会东北地区将从 “赛事基建” 迈向 “冰雪产业链”,亚冬会后续文旅配套、中俄跨境物流走廊等项目将持续推进。这将利好冷链物流设备和冰雪装备制造行业,港口冷藏库、电动叉车需求激增,造雪机、索道设备国产化替代加速。
长三角 / 珠三角地区,新基建与产业升级共振。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数据中心集群、粤港澳大湾区城际快充网络等项目将成为核心。智能建造和新能源基建行业将迎来机遇,建筑机器人、3D 打印建筑材料、充电桩安装设备、光伏支架安装机械等需求将增长。

图源:央视财经微博
中西部地区,传统基建补短板与能源转型是重点。川藏铁路雅安 - 林芝段、西北风光大基地二期等项目将带动隧道掘进设备和储能配套设施行业发展,硬岩盾构机、高原型挖掘机、锂电池储能电站土建工程设备需求将增加。
行业结构性利好分析工程机械行业将从 “量增” 转向 “质变”,电动化设备销量预计增长 40%,重点企业毛利率提升至 25% 以上,后市场服务规模突破 5000 亿元。建筑材料行业,低碳水泥在碳捕捉技术和政策补贴下,产能占比将达 15%,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相关设备需求增长 30%,配套金属结构件行业受益。交通运输行业,港口自动化渗透率超 50%,带动 AGV 产业链,高铁货运的发展将拉动小型工程机械需求。数字经济领域,智慧工地和基建云平台发展迅速,AI 监控系统、无人机巡检服务市场规模突破 200 亿元,三一树根互联、徐工汉云等工业互联网平台接入设备超 500 万台。
风险与挑战区域失衡加剧的风险不容忽视,南方新基建投资过热,北方传统基建依赖政策输血,可能导致产能结构性过剩。传统燃油设备制造商若转型滞后,将面临技术替代风险,市场份额流失。国际供应链波动也会对行业产生影响,锂、稀土等关键资源价格波动,影响电动设备成本控制。
2025 年中国基建发展充满机遇与挑战,工程机械开工率这一数据如同指南针,为我们指引着经济发展的方向。从区域发展到行业变革,从政策导向到投资机遇,它串联起了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投资者寻找新的机遇,还是行业从业者把握发展方向,都能从这组数据中找到答案。让我们共同期待中国基建在 2025 年书写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