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笔者很少上网发言,主要是在线下和亲友交流,比如小孩喜欢找我讨论历史。有一次,小孩提出了“洋务运动为什么失败?”的问题,我谈了一些浅显的看法,这涉及现代文明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变革,还需要从精神层面升级。
洋务运动是清廷给自己的续命之举,又称自强运动,只想引进、仿制先进的器物,而顽固抵制现代的思想文化制度。
它们妄图继续以四万万人为牺牲品,来保全清廷一小撮分子的利益,通过搞洋务一时回光返照,自谓“中兴”,然后被甲午海战打回原形。
《易经》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二者并不割裂,无器则道将焉附?无道何以成器?若不由道而器地变革,就会重蹈覆辙。
为什么当年清廷会到了需要续命的地步?
它在器物上的衰败、停滞、倒退,根子还是思想文化制度,而洋务运动为何失败,也是由于隔靴搔痒,治标不治本。
正因为甲午海战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才有了辛亥的华夏光复和共和,乃至于五四的“德先生、赛先生”启蒙。
其中,德赛二先生一是文科、一是理科,从器物到人的思想文化制度,二者不可偏废。
由于沉疴猛药、矫枉过正,五四存在诸多过激,对民族传统存在非理性的片面否定,事过境迁,该理性对待,扬弃五四之弊,但肯定德赛二先生的大方向没有错。
在现代社会,各国如水之对流,在共性之下有个性,全球在趋同。
这一共性是普世价值,这一个性是民族特色。
全世界都在使用古代中国发明的纸和现代中国制造的商品,老子哲学、文官制度等在西方颇有影响,中国也在使用舶来的互联网、大陆法系……近百年来现代化的内容大部分就是西化。
在器物层面之外,中国人既应拥抱德先生和赛先生,也应该将民族智慧向世界分享,让未来百年的人们感受到,现代化还有升级创新,历史没有终结。
人们关注历史,主要是为了为现实服务,为当下提供启示。
在现代社会,各国有的依然闭关锁国、贫穷愚昧,也有的变革维新、对外开放。
但如果还像清廷一样,只引进和制造先进器物,而不向现代思想文化制度转型,那不过是第二次、他国版的洋务运动,纵使一时“中兴”,终不过是黄粱一梦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