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道德经》极易陷入的几大误区!(上)

李首之 2025-01-06 00:34:35

在中国某知识问答社区上有一个热门问题,题为《学了道家哲学,读了〈老子〉之后变得与世无争了,没有奋斗的动力了,严重影响到了我的学习,怎么办?》,关注、回答者众,读之令人感慨。

这位提问的同学所遇困惑并非个例,有此误区者不在少数。

笔者年少时初读《老子》,深受影响,奠定了我世界观的基石,后辗转钻研于各大思想主义宗教学说等流派,中年时再返朴归真于《老子》,集中研读。

这一经典确实博大精深,我自知没有“出师”,在此只是抛砖引玉,简略交流。

其一,关于老子著《道德经》的主题和目标读者

道家哲学不是铁板一块,而道教那就变化更大了,以道家学派的鼻祖老子来论,他的著作《道德经》的本名应该是《老子》,读者对象本是先秦的君主、侯王。

也就是说,在老子哲学中,原本实施“无为”“不争”的主体是统治者,至少是统治集团内位居高位的人,而不是普通网民包括你我等人。

《老子》阐述的是宇宙根本——道,所言自然即可涉及,或被解读为天地间的一切。于是全书文约义丰,持不同关注点的人能从不同角度,从《老子》中得出不同的启示,如修养、处世、用兵、养生、气功、医学、神学、散文诗等等。它是超越时空的,推之四海而皆准,历百世而长青。

但此书的本旨,可能如《周易》般“推天道以明人事”,关注于礼崩乐坏、大争之世的治国理政、平定天下的问题,这和先秦诸子基本一致。

至于底层庶民也学《老子》,把自己代入君主、侯王角色,在生活中去践行,已经是较晚的历史时期了,有一种观点是迟至唐朝才普及。

离《老子》成书时间近的人,如战国韩非注《老》是从治国理政角度,西汉司马谈聚焦黄老道的治理学说,东汉班固也说《老子》是讲“君人南面之术”。从其他角度的也有,但在战国至东汉时,主流还是治理天下的角度。

倒是离此书问世时间久远的年代,抓住《老子》的文约义丰特点,解读越来越多元,离其主旨大体上越来越远。

从事实和常理来说,作者没有也不太可能脱离他(或他们)所处的时代特点、环境氛围,此书涉及广博但有原本主题、目标受众。

其二,关于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不争”

《老子》谆谆教诲的“无为”“不争”,是在批评、训斥先秦的君主、侯王滥权妄为、作恶乱争,建言和指导“孺子可教”的君主、侯王要“无为”“不争”。

这是一种以“无为”为特征的“为”,以“不争”为表象的“争”,不是真的啥也不干、与世无争。

那么,与“无为”相对的“有为”是什么?在人类的某些特定历史时期,曾经出现过对经济的计划,对生育的计划,还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等等。

相信人定胜天,相信人类的理性足以驾驭这个宇宙、这个世界,相信绝对的管控,相信人的道德足以建立一个乌托邦的理想社会。这都是“有为”。

与“不争”相对的“争”是什么?那就是“春秋无义战”,和“兴也百姓苦、亡也百姓苦”。

同时,这种“争”也是“弄巧成拙”,还有“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所谓“无为”“不争”,并不是“躺平”,不是否定奋斗。如果要那样理解,就会陷入守株待兔、坐等天上掉馅饼、形容枯槁、无情无欲、听天由命的误区。

《老子》是以一种冷静的旁观、睿智的总结,揭示出自然规律、历史规律、社会真相和人性深处,提出君主治国理政、为人处事之道。

这是一种高层次的“为”、高水平的“争”,遵循自然规律,顺势而为,不可逆天,不可背离人性,不要妄为、乱争。

(未完待续)

0 阅读:10
评论列表
  • 2025-01-06 14:50

    道家是古哲学,道教是伪装道家的骗术。马哲这个升级版的现代哲学里包含了所有道家哲学的智慧。另外,看别人的古语解读得小心,古语残疾不全 最容易被添枝加叶的扭曲。

李首之

简介:一本《老子》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