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道德经》极易陷入的几大误区!(中)

李首之 2025-01-08 21:23:33

本文接上篇:读老子《道德经》极易陷入的几大误区!(上)https://mparticle.uc.cn/article.html?uc_param_str=frdnsnpfvecpntnwprdssskt&wm_aid=dfa147b24d6e4505b8102edb564c5d5d

其三,关于老子《道德经》中的民要“成功遂事”

如前所言,在老子哲学中,“无为”“不争” 并不是对庶民、普通百姓的指点,而是对君主、侯王的要求。

于民而言,恰恰相反,老子鼓励、支持、赞美他们“成功遂事”,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我”和“民”相对,“我”在这里是统治者的意思,是老子用第一人称来讲述如何治理天下。

国进则民退,官强则民弱。反过来,上位者无为、好静、无事、欲不欲,下位者就能自化、自正、自富、自朴。二者的做法相反、辩证统一,才能相辅相成。

《道德经》中还说“太上,下知有之……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下知有之”,有的版本是“不知有之”。

最好的君主无为而治,让人民仅仅知道(或不知道)他的存在,人民成功遂事,梦想得圆,过上理想的生活,还自认为单纯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不知道这是君主的圣明。

无为、好静、无事、欲不欲,是治理的方法和手段,而人民的自化、自正、自富、自朴是治理的目标。

由此可见,老子希望人民要“成功遂事”,要去“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自己奋斗、自我管理、自己创造、自我实现,与君主、侯王应该“无为”“不争”是相反的。

在先秦之际,知识为少数人拥有,即使在20世纪上半叶,绝大多数平民也是不识字的,老子不太可能在书中对平民一一指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热衷于著书立说、授徒讲学、游说诸侯、指点江山,老子在《道德经》中同样侧重讲君主、侯王应该怎么做,这本书本来就是写给他们看的。

但换一个角度,从书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民应该怎么做。

其四,关于老子《道德经》的学习年龄段

《老子》一书,如同一个世外高人在淡定地旁观滚滚红尘,就像一个天外高客在俯瞰天下苍生,展示出人生阅历极为丰富,也应该有着对人类社会历史规律和自然规律的深刻总结,确实够“老”:老辣、老成、老练。

现实中,有的人已不年轻,但还活得像个孩子,也有的人年纪轻轻,就已颇为成熟。但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青少年更不容易理解《老子》中的人生哲理,难以感同身受。

人通常要到了一定的年龄,有了一定的阅历,认识会更加深化,更能咀嚼出《道德经》中的真味。

不同年龄段的人会有不同的特征,青少年往往充满理想、冲劲,对他们也不必要求那么成熟,该“疯狂”就得“疯狂”,年轻人尤其不要怕磕磕磕绊绊摔跟头,不要在活力绽放的年龄段提前暮气沉沉。

中老年人的事业追求和生活方式,和青少年通常有所不同。但万物竞逐,这是天性,是自然规律,是任何人与生俱来的生命本能,只是各自的表现方式不一样。

在老子看来,君主、侯王是为天下人代管天下之公器,在上位要有这样的觉悟:“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就要承担一个国家各种不好的东西。

带头人就不是去享受个人私欲的,对他的要求标准远比常人要高。君主、侯王就不像常人那样去追梦,只能去“无为”“不争”。 他的梦想是天下的梦想,让天下人能够“大为”“大争”,让天下人“成功遂事”。

既不是君主、公侯,也不是作为“二代”来进行培养的年轻人,就不要去自己代入上位者的角色,去机械地搞“无为”和“不争”,陷入误区。

普通人要找准自己作为民的定位,去成功遂事,去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而年轻人更应该去奋斗,去拼搏,以“大争”实现“大为”!

(未完待续)

5 阅读:47
评论列表
  • 2025-01-09 10:18

    作者大德大利[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