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副总理之女,联系父亲生前好友却遭嫌弃,苦笑:他们都讨厌我

赤彦说历史 2025-03-24 09:22:52

1924年,一个中国女婴在法国巴黎出生,父母给她取了一个特殊的名字,印证了她特殊的一生。

这个女孩名叫李特特,她有一个“强大”的家庭:父亲李富春曾是国务院副总理,母亲蔡畅担任过全国妇联主席,舅舅蔡和森是中共早期革命领导人,舅母向警予是中国最早女共产党员。

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革命世家,李特特的人生也变得非比寻常。但在李特特的心目中,外婆葛健豪才是对她影响至深的人,因为如果没有外婆,她也不会来到这个世界上。

葛健豪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女性,她16岁结婚,生育三儿两女,家庭还算优渥,却有一个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丈夫。葛健豪十分失望,决心带着儿女进省城学堂读书,为了凑齐学费,她卖掉了娘家陪送的嫁妆。

后来,她又带着儿子蔡和森和女儿蔡畅远赴法国留学,成为了中国第一个赴欧留学的小脚老太太。在她的教育和支持下,蔡和森和蔡畅成为第一代著名的革命家。

1923年,蔡畅和李富春在法国结婚,不久就发现怀有身孕。为了能够继续参加革命,蔡畅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人工流产。虽然当时的法国明令禁止流产,但蔡畅依然不放弃,最后还是在葛健豪的极力反对下,蔡畅才生下了李特特。

李特特出生后,蔡畅就去做了绝育手术,并将女儿交给母亲抚养。因此,从李特特有记忆起,她的身边就只有外婆。

1924年,在接到组织的安排后,李富春和蔡畅就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因无法带着1岁的女儿,所以李特特就跟着葛健豪回到了湖南,直到4岁的时候,李特特才终于见到了父母。

那一年,李富春夫妇在上海做地下工作,因时常被特务监视,为减少怀疑,他们决定把李特特和葛健豪接到家中生活。

接到这个消息,李特特满脑子都幻想着父母见到她欣喜的样子,但没想到住到上海家中以后,父母每天早出晚归,根本没有空陪伴她,她每天只能独自待在阁楼里,与硕大的老鼠为伴。

终于有一天,母亲看她实在孤单,买了一条小狗陪伴她。就这样,李特特不再孤单,在父母不在的时间里,她和小狗成了最好的朋友。

可这种快乐的日子非常短暂,李特特记得,当时上海的打狗队很多,因为她一时疏忽,小狗被打狗队抓走了。她立刻跑回家,要求母亲向打狗队要回小狗,可母亲无动于衷。那时候,李特特觉得母亲非常冷漠,这也成了她一生的心结。

直到长大后,李特特才知道母亲之所以不管小狗,是不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因为一旦将特务引过来,他们全家都将受到迫害。

只有一次,母亲为她买了一件新衣服,那是她自有记忆以来第一次穿新衣服,也是她感受到的第一份母爱。

1931年,上海地下组织遭到破坏,李富春和蔡畅只好离开上海,李特特也被送回了湖南老家。李特特再次离开了父母,母亲严厉冷漠的样子,却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38年, 中共中央将一些烈士遗孤和领导同志的子女送到了莫斯科国际儿童院,李特特也在其中。

当时,苏联还未进入战争,这里的生活相对稳定,经历过战乱的李特特,觉得这里简直是天堂。然而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苏联卫国战争就爆发了,国际儿童院也不再是天堂。

李特特和儿童院里其他孩子都被安排参加军事训练,准备作为后备军参加战斗。十七岁的李特特每天要负重二三十公斤,还要挖战壕。

时值冬日,土地被冻得非常硬,挖起来很费力,有许多次李特特的手都被磨出了血。她每天都要干许多重活,但补充能量的食物却只有一块又干又硬的黑面包。

李特特还在医院护理伤员,除了每天帮他们换药、喂饭,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收集断胳膊断腿,然后埋掉。

这段经历非常艰苦,但也让李特特的性格更加坚毅起来。

战后,李特特重回莫斯科校园,留学期间,她与母亲进行了一次刻骨铭心的交谈。那时,蔡畅前来看望在苏的中国孩子,对其他孩子又亲又抱,但对自己的女儿却并不亲密。

李特特委屈极了,哭着对母亲说道:“你不爱我,从来没有对我表示过一点儿亲热!”

蔡畅震惊地愣在了原地,她向女儿解释道:“妈妈是爱你的。不过现在我们国家还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妈妈没时间和你亲热。况且有许多孩子都没了母亲,我就是他们的母亲,我的孩子不可能只有你一个。”

李特特又问:“那我感受不到你的内部,接触的就是一个冰冷的壳!”

蔡畅沉默了一会儿回答道:“这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磨炼出来的性格。”

从这天开始,李特特开始理解母亲,虽然那种疏离感依旧没有消除,但她确实能够感受到来自母亲内心深处对她的爱。

后来,李特特在莫斯科大学读书期间与一个俄罗斯小伙结了婚,一年后生下一子。这本该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李特特却委屈得哭了,她说:“我没有做过女儿,倒先做了妈妈。”

1952年,李特特一家三口回到了祖国,但由于文化的差异,李特特和丈夫离了婚,独自带着儿子到北大荒开荒,一待就是3年。

作为“红二代”,李特特没有任何特权,平平淡淡度过了一生。但李特特继承了外婆一样的性格,即便已经步入了晚年,她也依然有着自己的事业,那就是扶贫。

1988年,李特特从中国农业科学院离休,转身成为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终身理事。之所以叫“终身”,是因为她整整干了20年,直到去世。

在李特特身上,有一本从不离身的大相册,里面全是贫困地区百姓的生活景象。她说:“只要我一想到还有人吃不饱饭,我心里就非常难受。”因为经历了吃不饱饭的时代,所以她想给别人撑伞。

但扶贫的资金从哪里来?李特特想到了中国政界高层领导人及其子女,这里面大多数人都和其父亲李富春有着很好的交情。

于是,李特特开始四处“化缘”,就连她自己说:“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个讨饭的,每到一个大机关,没见到原来家里的朋友,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向他们诉苦。”

但时间一长,有些人就开始对她产生嫌弃,对此,李特特无奈表示:“他们都讨厌我,但我对我所做的一切都不后悔。我是革命家的后代,父辈们未完成的事业我要继续,参加扶贫是我继续革命最好的方式!”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