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何能成为一代伟人?在美国记者斯诺眼中,主席有4张王牌

赤彦说历史 2025-03-27 09:28:22

毛泽东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领袖?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在《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里,美国知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记录了他亲眼所见的毛主席,并给出了客观中肯的看法。

仔细分析后可以看出,毛主席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成就,主要得益于他掌握的四项关键优势!

斯诺曾经提到,毛主席手中握有哪四个关键优势?

接下来,我们将逐条进行解释。

毛主席手里握着的第一张王牌,是他对中国历史的透彻把握,以及他广泛吸收各方智慧的深厚学识。

毛主席在学生时代,理科成绩并不突出,数学、物理、化学这些科目表现平平。然而,他在文科领域却有着非凡的造诣,文学、历史、哲学这三门学科的成绩不仅和老师不相上下,有时还超过了他们。

毛主席这么厉害,全是因为他特别喜欢看书学习。

毛主席一生都离不开书本。从青年时代开始,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几乎天天都要读书。哪怕是在长征途中,或是在陕北山区和胡宗南周旋的日子里,他依然保持着这个习惯。

斯诺在他的书里提到,毛主席身上有一种"读书人"的气质。他特别爱看书,而且看的种类特别多,不管是政治、文学还是哲学、历史方面的书籍,他都有所研究。

偶尔他会消失一阵子,不在公众视野里出现。其实是因为搞到了几本新书,或者脑子里冒出了新点子,于是找个清静的地方,自己一个人埋头读书、琢磨问题。

斯诺曾提到,毛泽东主席最钟爱的读物,莫过于那些讲述历史的书籍。

他年轻时,先是从《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这些小说开始读起,慢慢开始深入研究《资治通鉴》和《二十五史》。

毛主席几乎读遍了中国所有重要的历史书籍,并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对历史上众多人物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总能给出非常深刻且精准的见解。

毛主席研究历史时,不是死板地照搬书本,而是能深入挖掘背后的内涵。他在与斯诺交谈时提到,史书大多记录的是统治阶层的事迹,关于普通农民和底层民众的内容却寥寥无几。

这表明,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对中国历史典籍进行了全新的分析和阐释。

毛主席对待哲学著作总是抱着钻研的精神。据斯诺回忆,毛泽东非常重视他的采访,有时为了能和他多谈一会儿,宁可推掉某些会议安排。

不过有一回,斯诺打算找毛主席聊天,结果碰了钉子。主席说改天再聊吧。其实,那会儿正好有人送来几本哲学新书,毛主席正全神贯注地读着,根本顾不上别的。

毛主席对哲学的研究可不止于马克思主义这一块,他还特别爱看古希腊和西方近代那些大哲学家的著作,并且读得相当深入。

像康德、黑格尔、斯宾诺莎、卢梭这些哲学家的作品,毛主席不仅认真阅读过,还进行了深入的钻研和分析。

这意味着毛主席研究哲学时,不是死板地照搬书本,而是广泛吸收各家精华,用不断进步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他对待马克思主义并非照搬照抄,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从中提炼出符合中国实际的核心内容加以运用。

毛主席对全球局势和外国领导人的洞察力远超常人。他在一生中不断学习,即便到了晚年,依然坚持钻研国际政治动态。

毛主席在制定国家政策时,总是能够提前洞察形势,抢占先机。

借鉴了前人的智慧,掌握了理论工具,并对其他领导人的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毛主席能够运用这些知识,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来思考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战略方针。

他提出的"从农村开始逐步占领城市"的策略,以及对冒进军事行动的反对,都源于他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毛主席在制定重大战略时,几乎总能确保自己处于有利位置,很少失手。

第二个关键策略,是毛主席倡导的“适合亚洲的社会主义道路”。

那时候,马克思主义已经从德国传到了苏联,在那里生根发芽。十月革命胜利后,这种思想又传到中国,迅速赢得了一大批知识分子的支持。

毛主席也是这样,他在青年时期就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并为此努力了一辈子。

然而,也有部分人受到苏联模式的启发,盲目照搬马克思主义理论,硬套苏联革命的做法。

王明和博古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死板地照搬理论,采取极端冒进的做法,给红军造成了严重的军事挫折。

和同龄人相比,毛主席年轻时就特别看重实地考察的意义。他喜欢下乡走访,每到暑假都会挨家挨户地跑,深入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

为了摸清社会上的工作现状,他干过最苦最累的体力活,甚至当过乞丐。成年之前,他已经走遍家乡周边的各个角落,行程超过万里。

为了摸清革命斗争的实际情况,毛主席曾在旧军队里当过兵,对敌人的作战能力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深刻的认识。

毛主席因为掌握了最真实的情况,对穷苦农民的生活非常熟悉,能够准确把握他们的困难所在,从而制定出最有效的政策来改善他们的处境。

毛主席深知农民群众的力量不可小觑,同时也对军阀部队的战斗力了如指掌,对双方的实力差距有着准确的判断。

在作战时,他从不采用欧洲那边流行的固定阵地战、街道防御战和城市强攻战,而是坚持使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和运动战策略,最终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

即便在取得胜利后,毛主席依然保持着亲自走访的习惯。

1960年,斯诺第三次见到毛主席时,他惊讶地了解到,毛主席每年待在北京的时间只有四个月左右,剩下的日子几乎都在全国各地进行考察。

他时不时会跑到工厂、矿山和地方政府,跟一线干部打成一片;也常常深入田间地头,跟农民们拉家常、聊心事。

他经常深入基层,走访公社、工厂、托儿所和幼儿园,与老百姓密切接触。通过实地考察,他能够直接了解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而对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

毛主席始终坚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曾强调:“照搬书本比牛粪还不值钱。”他深知,如果只懂得死记硬背理论,不结合实际,反而会造成更大的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他从不放过任何细节,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他提出的"以无招胜有招"这一思想体系,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亚洲特色马克思主义",成为他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第三大优势,在于毛主席对军事和政治形势的精准判断与前瞻性眼光。

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在陕西保安初次见到了毛泽东。那时候,红军正在进行艰苦的长征,还没彻底完成,而且党内刚刚发生过一些激烈的斗争,整个局势依然充满风险。

斯诺回忆说,那时几乎没人认为红军能撑下去,更没人预料到国共双方会联手抗日。

不少国外分析人士曾断言,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会在短时间内土崩瓦解。

但毛主席对斯诺表示:我们党主张的停止内战、团结全国力量共同抗日的计划,很快就能成为现实。

抗日战争注定是一场长期的较量,中国虽然不能快速取胜,但也不可能被彻底征服;国民党内部的一些人可能会沦为日本侵略的帮凶;不过最终,中国必将打败日本,赢得这场战争。

到了那个阶段,革命势力必然会迅速成长,最终“在亚洲东部占据主导地位”。这些预言后来都一一应验,完全变成了现实。

1939年,斯诺再次造访延安,与毛主席进行了会谈。在这次谈话中,毛主席又一次对世界局势的发展趋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苏德签订的那个互不侵犯协议,说白了就是两国为了军事上方便暂时达成的一致,他们根本不可能真正结盟;至于英国,为了保护自己在中国的利益,会对日本采取忍让态度,这样就不用同时在欧洲和亚洲两线作战;而日本那边,肯定不满足于已经到手的好处,下一步肯定要打越南、印尼和菲律宾的主意,甚至可能会去招惹美国。

这些预测在当时听起来简直是异想天开。斯诺本人对此嗤之以鼻,甚至“私下里还经常嘲笑毛的不切实际”。

历史事实清楚地告诉我们,毛主席通过深入思考和准确判断,成功预测了抗战期间国内外战局的发展趋势,并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进方向。

毛主席具备远见卓识的谋略智慧,即便在力量相对薄弱时,依然能够凭借精准的决策,带领队伍一步步走向成功。

第四张关键牌,是毛主席对老百姓的充分信赖。

放眼全球,手握实权者往往对民众心存戒备,这种现象屡见不鲜。

无论是中国晋朝和宋朝的北伐,还是欧洲的贵族争夺领土的战争,以及十字军远征,这些军事行动都因为统治者对百姓的戒备心理,最终都没能达成目标。

毛主席对老百姓特别真心实意。他坚信群众的力量无穷大,总爱讲要把敌人扔进“人民的汪洋大海”里。

无论是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年代,还是在后来的解放战争时期,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反特工作中,他的理论始终行之有效,屡次验证了其正确性。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共产党的将领多数来自农村,没上过军校,有的连字都不认识;相比之下,国民党的军官基本都毕业于军事院校,接受过系统的军事教育。

然而在实战中,共产党指挥官常常能打破条条框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用巧妙的打法赢得战斗。

共产党的将领们之所以这么出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毛主席的悉心教导。在延安那会儿,毛主席办了个抗日大学,让那些原本没怎么上过学的将领们都去学习,研究历史上那些有名的战役。

此外,毛主席还要求军官们加强文化学习,填补了他们的知识短板。他尊重将领们的天然判断力,同时帮助提升他们的能力。

我们通常认为,共产党的将领们能力更为出众。正是有了这些杰出将领的协助,毛主席才能最终赢得胜利。

在夺取政权之后,毛主席依然信任群众,始终坚持让人民享有民主权利,全心全意地为人民谋福祉。

斯诺提到,在战乱年代,他担任红军领导十多年,没收了地主、土豪和资本家的大量财富,但自己却一贫如洗,家里空荡荡的,只有两套粗布军装可穿。

新中国成立后,他依然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作风。身上的睡衣和袜子穿了很多年都不舍得换,补了一层又一层。这种朴实无华的生活方式,为他赢得了人民的敬重,使他能够继续带领群众,共同迈向美好的未来。

斯诺对毛泽东的评价非常客观准确,没有任何夸大其词的地方。这也充分说明了他与毛泽东之间的友谊非常深厚。

1972年2月15日,斯诺在瑞士日内瓦去世。

临终前,他立下遗愿,希望把自己的一部分骨灰留在中国。

他终于如愿以偿,连毛主席都亲自为他敬献了花圈。从这件事就能看出,毛主席对这位理解自己的外国朋友,是发自内心地敬重。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