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古代的“大女主”,武则天总被反复提起。但北宋年间同样有位女子,站在权力巅峰。
她穿着龙袍接受百官朝拜,把持朝政十一年,至死不肯还政给养子。当群臣怂恿她效仿武则天时,却将劝进奏折撕得粉碎。这个女人就是大宋首位垂帘听政的皇太后,章献明肃皇后刘娥。

开宝二年(969年)的春天,太原城外的官道上,虎捷都指挥使刘通突然栽下马背,他永远看不到女儿刘娥出生时的满月之兆。
庞氏抱着襁褓中的婴儿哭昏过去,待她醒来,发现丈夫的棺材已盖上最后一根长钉。
跟着外婆长大的刘娥,没机会做官家小姐。十三岁那年,她抱着月琴站在成都街头,唱《雨霖铃》换铜板。
银匠龚美递来的婚书上,还沾着打银器的碎屑。建隆四年(963年),龚美收拾行囊说:“去汴梁,那里银楼多。”他不知道,自己即将亲手改写大宋历史。

在张耆家的雕花木床上,刘娥第一次见到赵恒。这位未来的宋太宗三皇子才十六岁,正痴迷她转轴拨弦的柔荑。
太宗得知儿子迷恋歌女,当即摔碎茶盏:“赶出去!”赵恒却悄悄把人藏在心腹家中,这处私宅成了他们的秘密花园。
至道三年(997年),宋真宗继位后,终于能光明正大接回刘娥。但后宫早有郭皇后坐镇,还有杨淑妃等佳丽环伺。
刘娥不急,她白天帮真宗整理奏章,夜里与杨氏刺绣谈心。景德四年(1007年)冬,皇后郭氏病逝,四十三岁的刘娥突然被推上风口浪尖。

“歌妓怎能母仪天下?”宰相王旦的奏折墨迹未干,宋真宗把茶碗摔在赵安仁脚下:“贬!”朝堂顿时鸦雀无声。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刘娥的侍女李氏诞下男婴。当襁褓递进刘娥寝殿时,杨淑妃默契地接过去:“这孩子该唤我娘亲。”
天禧三年(1019年)太白昼现,占星官战战兢兢写下“女主昌”。真宗躺在病榻上,看着刘娥批阅奏折的侧影,忽然想起父亲当年的警告。周怀正捧着“太子监国”的密诏还没出宫,丁谓已经跪在刘娥面前。
“寇准该去雷州吃荔枝了。”刘娥漫不经心地说。她看着九岁的赵祯临朝,转头吩咐宫人:“给官家准备参汤。”

乾兴元年(1022年),丁谓想架空黄太后刘娥,反被流放海南。刘娥展开真宗遗诏,命人连夜赶制珍珠帘幕。
明道元年(1032年)冬至,鲁宗道盯着刘娥袍服上的龙纹看。刘娥突然问:“若哀家效法武后...”老臣的笏板“当啷”落地:“那置官家于何地?”
她笑着撕碎劝进表,心里清楚,前夫龚美的儿子正在御马监喂马,而赵祯批阅的奏折,字迹越来越像自己。
明道二年(1033年)寒食节,刘娥最后一次抚摸龙袍。她召来吕夷简:“李宸妃要以皇后礼下葬。”

赵元俨闯进福宁殿嚷嚷:“官家生母是被毒死的!”宋仁宗掘开李妃棺椁,看见水银浸润的容颜完好如生。
汴梁勾栏里,《狸猫换太子》正唱到高潮。刘娥画像在太庙微微颤动,画中人似乎要辩解什么。但宋仁宗已下旨:“章献太后辅政功绩,敢有诬者,天下共击之。”
细雨打湿新刻的《圣德碑》,上面记载着废止天书、发行交子、平定党争的桩桩政绩。
刘娥最终没跨出那半步,或许因为她比谁都清楚,坐在龙椅上批奏折的滋味,与站在珠帘后并无不同。
当后人争论她是否想称帝时,开封府衙门的铜匦里,还留着明道元年的赋税记录,那年的商税,比真宗朝翻了整整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