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公布10月全国新能源并网消纳情况。能联社注意到,1-10月,青海(93.1%)、甘肃(93.7%)、新疆(93.3%)、陕西(94.8%)的风电利用率未超过95%,青海(90.2%)、甘肃(91.7%)、新疆(92.4%)的光伏发电利用率未超过95%。其中在10月份,西北五省(区)中有四地的光伏利用率低于90%,即青海(88.6%)、甘肃(87.6%)、宁夏(88.3%)和新疆(87.9%),陕西以91.6%的利用率刚刚过线。再看今年其他9个月的数据,除宁夏外,青海、甘肃、新疆和陕西均出现过光伏发电利用率低于90%的情况。
就在数据公布前几日,能联社看到一条来自国家能源局西北能监局的消息称,截至10月底,西北电网储能应用刷新纪录,储能类电源月度调节电量首次突破10亿千瓦时,达到12.41亿千瓦时,提高当月新能源利用率4个百分点。被作为重点新闻来报道,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消纳之不易。
自去年底西北电网成为我国首个以新能源为装机主体的区域电网后,青海、甘肃、宁夏、新疆、陕西的新能源装机量、发电量继续增加,新能源发电在西北五省(区)均已成为第一或第二大电源。比如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11月初数据显示,甘肃清洁能源装机规模首次超过7000万千瓦,装机占比高达73%,实现历史性突破。装机电量双升,消纳压力随之加剧,尽管新能源装机占比早在去年底就超过50%,截至今年9月,西北电网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还只有26.3%。
事实上,西北地区的外送电量是在增加的。比如今年夏季,西北电网累计外送电量再创历史新高,7条特高压直流全部满送,新能源外送电量同比增长29%。再如截至今年9月,青电外送、甘电外送、宁电外送的量,均创下历史最高水平。而且在此基础上,旧的通道想方设法提升利用率,新的通道加紧推进建设。加上西北地区自身用电需求,消纳仍是难题?
除了最新消纳数据,另据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近期公布的《促进西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与新能源就地消纳协同发展》报告显示,尽管西北新能源利用率到2023年已提至95%以上,但横向比较来看,“西北五省区的新能源消纳率仍居于全国末位,风电消纳率除宁夏之外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光伏发电利用率西北五省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整体新能源消纳率低于北京、江苏、山东、浙江、湖南等东部发达省区”。
说起“难”的原因,外送能力受限已是老生常谈,能联社也曾撰文专门讨论过外送困局。同时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仅仅寄希望于通道发展是不够的。新能源发展加速,用电负荷与之却存在着严重的空间错配,本地产业也要想办法更新与升级。“甘肃、新疆、宁夏新能源装机容量已超过本省最大用电负荷,但由于本地产业发展水平有限,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严重不足。西北地区总体新能源消纳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个别项目的弃风率达到50%,弃光率达到了30%。以青海海南州为例,‘十三五’期间,光伏发电装机年均增速超过了40%,但自身能源消费增速仅为6%。”上述报告称。
那么,西北地区自己能做些什么?“夏天,我们去西北走了一圈,发现当地在促进产业发展与新能源就地消纳协同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包括大基地整装式开发、新的产业引进,以及抓住现有的化石能源,更好地实现当地现有产业内生化。而且在用产业换资源的过程中,希望能够把新能源指标作为激励措施,推动新能源与产业协同。”有专家表示。
的确,在国家区域战略、“双碳”目标等一系列顶层规划和政策的引导下,风电、光伏产业链及绿氢、合成氨、钢铁、化工等能源密集型产业,未来在西北地区具备一定的发展优势。只是目前,西北各省区的产业多以重化工业为主,集中度较高,发展方向也表现出趋同倾向,部分地区新兴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比重甚至不足1%。以新能源产业为例,虽说装机量节节攀升,但在技术研发、装备制造等上下游环节,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部分新能源企业只将下游高耗能环节转移至西北,高附加值的研发环节仍保留在东部地区。这意味着,西北地区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其实并未真正实现产业协同和资源共享。
另有专家直言,西北地区在区域层面的协调统筹力度远远不够,传统调节性电源装机占比甚至低至0.6%,系统调节能力难以适应更大规模的风光消纳需求。加上企业使用绿电困难、隔墙售电落地难、离网制氢政策制约等因素,加剧了西北产业发展与新能源就地消纳的协同障碍。例如,由于自建电站必须先上网、再从电网购电,企业难以真正用到具有绿色属性的绿电。进入区域电网再统一平衡分解,也导致有绿电需求者,对采购和使用的绿电量难以统计度量。再比如,有助于促进新能源就近消纳的隔墙售电举措未能充分起到作用。在陕西榆林、渭南的部分地区,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正在推进,但整体并不顺利。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交易双方和电网企业间的利益分配等问题难解。
找准问题是推动解决的前提。新能源快速发展,为西北地区带来充裕的电力供给及成本等优势。外送通道扩容是一方面,当地自身也要努力打破“内需不足”的制约,比如光伏组件、风电设备、电池储能、数据中心等产业,均有希望依托当地丰富的新能源资源形成产业集群。我们期待,西北地区产业发展与新能源就地消纳形成更多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