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关注!AI的产业密码,藏在这场算法大赛里

智谷趋势 2025-04-30 21:10:36

狂飙突进的人工智能,未来风向在哪?

一个明确的信号是:全球的科技企业,正在空前重视大模型的应用。

微软的CEO萨提亚•纳德拉今年就说:“当前的AI公司如果不能带来真正的GDP增长,如果没有真实需求来支撑其开发的产品,它们终将崩溃消亡。”

著名的投资大V、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也预测,随着大模型的迭代,AI应用会迎来爆发式的增长,他建议创业者要多用底层模型做用户体验,去解决实际的商业问题。

AI必须走出实验室,拥抱火热的现实场景,链接生产力的真实需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来自广州琶洲的信号,就显得格外重要。

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图源:广州海珠发布)

4月28日,备受期待的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在广州海珠拉开帷幕。在年初DeepSeek重挫美国科技股、震撼全球AI行业的背景下,这一届算法大赛有6000支海内外算法模型和算法应用团队报名参赛,含金量极高。

来自全球的算法精英们云集于此,既是切磋,也为了寻找答案。在连续三届大赛催化下,海珠琶洲涌现出了茉莉数科、云蝶科技、和元达、趣丸科技等一批优秀企业,不仅在大模型的应用领域走得更远,更是跑出了“技术-场景-商业”闭环,实现了稳定的盈利。

一场算法的盛会,是如何做到以赛促产,壮大了整座人工智能的产业雨林?

诞生于海珠琶洲的超级练兵场,何以成为全球AI造梦者的一片沃土?

01/最后一公里

打通AI向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已成为共识。但全球AI企业里能够走出一条清晰的应用路径的,并不多。

兰德智库去年的一份报告显示:当前80%的AI项目正在走向死亡,失败率是其它创业项目的两倍。研究称,AI创业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与“主要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脱节”。

没有应用场景依托的大模型,终究只是空中楼阁,经不起市场的考验。

当国内外的AI企业仍在探寻场景落地的答案时,海珠琶洲却因其独特的磁场,吸引了大厂的目光,成为AI领域创业的梦想实践之地。

海珠琶洲(图源:广州海珠发布)

今年3月,阿里宣布将夸克升级为“旗舰版应用”,打造成为一个无边界的“AI超级框”。互联网巨头将自身业态与AI深度融合,引人瞩目。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一曾经斩获2亿下载量、AI应用日活榜全国第一的app,主体公司和团队就在琶洲。

在近年来国内各大城市竞相布局AI、各领风骚的同时,琶洲已经悄然聚拢了一批颇有影响力的AI应用企业,在短短几年里,已经在各自垂直领域做到领先地位,撬动起了千亿级相关产业。它们被业内称为琶洲“五小虎”:

阿里的AI旗舰应用夸克;

贯通纺织全产业链致景科技;

垂类大模型领域的领跑者云蝶科技;

聚焦AIGC和内容商业的筷子科技;

专注于直播电商领域的茉莉数科;

云蝶科技项目:海珠区教育大数据应用中心(图源:N视频)

如今,在“五小虎”之外,在琶洲这片仅15.1平方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进驻了超过90个行业大模型,其中有一半以上的企业已经探索出成熟的商业模式,实现了盈利。

在国内多数AI企业仍在处于“输血”阶段时,海珠琶洲的案例显得尤为可贵。

为何海珠琶洲的大模型企业,表现出如此鲜明的“应用层爆发”特征、在国内AI行业中率先完成“技术-场景-商业”的闭环?

答案,或许就藏在琶洲算法大赛里。

02/超级练兵场

琶洲,对大湾区而言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这里是广交会场馆的所在地、全球客商云集之所,自古以来就被商业文明所浸染;此外,琶洲还是全球互联网总部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目前已经有腾讯、阿里、唯品会等十几家互联网头部企业在此进驻,高楼林立间传递着数字经济的强大活力。

多元的身份,造就了琶洲兼容并包的气质:既传承了千年古港对于商业理念的追求,也汲取着互联网科技带来的创新养分。也因此,这里的AI团队有着强烈的“经世致用”的想法,自诞生起就将场景落地视作生命线。

放在更广的空间尺度里观察,海珠作为一片城市与产业的“热带雨林”,对于AI初创企业的成长至关重要。

这里有着极为丰富的城市场景:从世界最大的城央湿地——海珠湿地,到高楼大厦林立的琶洲CBD,再到具有年代感的老旧城区和城中村。

阶梯化的城市空间布局,造就了这里包罗万象的产业生态。

无论是互联网总部经济,还是产业园区内的科创独角兽,甚至村级产业园里的小微企业……对于每一个阶段的AI企业来说,这里都要适宜的生长土壤,也有海量等待发掘的应用场景。

不仅如此,海珠近年来借建设大模型应用示范区的契机,不断的在人工智能“算法、数据、算力”的三大需求上发力,打造沙溪智算中心与琶洲算谷、建立数据要素市场、拿出大模型券奖励企业等等,为AI企业扫清落地的障碍。

广州市海珠区建设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区

而当前正在举行的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正是海珠区汇聚全球资源,为场景落地打造出的一个“超级练兵场”。

在过去三届的琶洲算法大赛里,都是以人工智能和产业深度融合为主线,聚焦算法在现实场景中的应用。而本届算法大赛更是将“场景化”的理念发挥到了极致,将大模型从实验室搬到了现实可感的场景中。

比如,今年的算法大赛以“空地”一体化协同AI竞技赛作为最重要的开场。参赛队伍们需要通过算法,驱动无人机与轮足机器人完成“识别-追踪-抵达”全链条任务,在海珠湿地1.6万平方米湿地赛场里搜救可能只有30厘米的小动物。空地”一体化协同AI竞技赛(图源:广州海珠发布)

空地”一体化协同AI竞技赛(图源:广州海珠发布)

在广阔的天地间,对算法赋予无人机、机器人精准感知能力和路径规划能力来一次真实的预演。这既是一次代码的较量,也是AI造福于人类的绝佳体现——也许在未来,从赛场上探路出的算法会在某次生死救援中改写结局。

在整体的赛程安排上,也足以体现主办方对于解决现实需求的渴望。在AI大模型算法优选赛中,中国电信、佳都科技、南方电网等企业发布“产业真题”,开放真实可感的数据,参赛队伍需要在一个个具体场景中,实现算法精度与计算效率的双重突破。

这些考题,带来的不仅是算法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提升,更将赋能于城市的产业、交通、医疗等方方面面,前途不可估量

03/人工智能的“广交会”

不久前在琶洲开幕的137届广交会,人潮涌动,目前已经吸引了全球219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采购商到会,创下同期历史新高。

新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大量涌现,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也备受关注,体现了全球客商对中国、对广州发展的充沛信心。

作为千年商都,广州自古以来便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处,很早就认识到人才的价值。在广交会之外,广州还在上世纪90年代率先发起了“留交会”(现“海交会”),25年来吸引了数万海内外人才来广州筑巢引凤。

今天,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本质上也是精英人才之间的“脑力”竞争。

从这个意义来说,如今的琶洲算法大赛,正在加速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广交会”,展现出这座全球一线城市广揽天下英才、竞逐人工智能产业的雄心。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

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

广州对于AI人才的渴求,身为第二届算法大赛总冠军、灵宇宙创始人顾嘉唯有着切身的体会。

在他看来,琶洲算法大赛已经超越单纯技术竞技的范畴,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创新生态的关键枢纽。为技术人才提供了试炼场的同时,也让行业看到技术落地的无限可能。

而在“技术落地”理念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团队来到琶洲切磋、交流,甚至就此落地。三年来,琶洲通过算法大赛集聚“琶洲领军算法师”41人,170个团队落地,极大程度扩充丰富了本地算法人才数量和层级。

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

支撑算法精英们在琶洲驻足的,不仅仅是梦想,更有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

在今年,获奖团队除了获得大模型券、算力、算法资源等支持外,还将获得被誉为“国内AI最高奖项”的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的直通车机会。

这对于AI初创团队的价值相当宝贵,也许下一个科技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就会在这其中诞生。

事实上,每一个能从算法大赛中走出的团队,前途都难以估量:

2022年的总冠军、心鉴智控创始人罗晓忠成为了国内机器视觉领域的领军者,在短时间内获得了连续两轮近亿元的融资;

2023年方法创新赛的总冠军硅心科技身为国产AI编程的明星选手,致力于将前沿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软件工程,最近已得到中关村资本为代表的国资亲睐;

而2024年的企业总冠军趣丸科技,推出了全球首个多模态配乐大模型“天谱乐”,率先实现产品化应用注册用户4600万人,累计创作近1000万首AI歌曲;

在摘下去年大赛总冠军桂冠后,顾嘉唯团队孵化出了国内第一批儿童绘本机器人——Luka,在18个国家售出近千万台。

“万物有灵”的「Luka 卢卡猫头鹰教育陪伴机器人」

一批优秀的企业和团队从中脱颖而出,这是以赛促产的现实案例,也赋予了大赛超越代码和数据的产业价值。

伴随着众多AI企业崛起的,还有正瞄准“世界一流的数字经济示范区”的海珠,目前已落地行业大模型项目120个,引育大模型备案项目10个,算法备案项目114个,数量均位列广州全市第一。人工智能赋能的千行百业,正在深刻地改变城市产业生态,给广州以及整个大湾区带来巨大机遇。

一座坚持“长期主义”的城市,与最具科技含金量的算法大赛持续碰撞,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人们无比期待。

0 阅读:3

智谷趋势

简介:决策者的首席财富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