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精神这个词有一段时间很流行,甚至有不少人总是感叹中国缺少贵族精神。因为谈到贵族,往往会带有一些阶级的色彩,因此讲贵族精神,似乎是对劳动人民的一种侮辱,仿佛劳动人民的精神不值得讨论,不值得尊重。当然,也有人把贵族精神的理解倒过来,即有什么样精神的人才能称得上贵族,使得这个命题淡化了阶级色彩。
一说到贵族,很自然地会想到欧洲,想到英国。在我们的印象中,贵族的模样只能在那里看到。储安平在其《英国采风录》中记述了他对英国贵族和贵族社会的观察,他说:“凡是一个真正的贵族绅士,他们都看不起金钱……英国人以为一个真正的贵族绅士是一个真正高贵的人,正直、不偏私、不畏难、甚至能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他不仅仅是一个有荣誉的、而且是一个有良知的人。”用当年法国政治学家托克维尔的话来说:贵族精神的实质是荣誉。
中国人理解的贵族精神往往是与金钱挂钩的。对于贵族精神,中国人已经很陌生了。虽然现在许多别墅小区,都起名“贵族苑”“贵族庄园”“傲城尊邸”之类;虽然今天的中国人开始崇尚所谓“贵族”生活,但是很不幸,大部分人所理解的贵族生活,就是住别墅、开宾利车、打高尔夫,就是挥金如土花天酒地,就是对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历史学者张宏杰引用俄国小说《沦落的人们》中的一段话,总结了贵族精神消失的后果:“自从贵族开始饿死以后,生活里就没有人了……只剩下些商人……商人是什么?……商人不过是人面兽心的家伙,暂时披着人皮罢了。他粗野,他愚蠢,不懂生活的美妙,没有祖国的概念,不知道还有比五戈比铜币更高的东西……他们不但是贵族的敌人,也是所有高尚的人的敌人,他们贪求无厌,不会把生活装点得美丽些。”
这个话就说得太绝对了,好像社会中人就分为两类,一类具有贵族精神,一类是商人。很明显,作者十分痛恨资本主义,因为在欧洲,是资本主义的兴起摧毁了贵族社会。
英文里的noble,除了有“贵族”的含义外,还有“出身高贵的”、“高尚的”、“伟大的”、“崇高的”、“卓越的”、“辉煌的”等含义。西方的贵族社会一直持续到十七世纪,而中国的贵族社会按照一些历史学者的说法,在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就结束了。中国的贵族比西方早消失了两千年,因此一般人很难理解贵族精神了。
对贵族精神的理解有不同的版本。一般说,“贵族精神”包括高贵的气质、宽厚的爱心、悲悯的情怀、清洁的精神、承担的勇气;以及坚韧的生命力、人格的尊严、人性的良知、不媚、不娇、不乞、不怜;始终恪守“美德和荣誉高于一切”的原则等等。这些品质我们都知道,但往往很难与家族相联系。
在被普遍认为还存在贵族的周代上层社会中,“礼”似乎是贵族精神一个最基本的支柱,特别讲究仁义,不仅政治讲,甚至在战场上,对于敌方也要讲,即需要遵守“战争礼”。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坚持“不重伤,不擒二毛”的原则,错失了多次攻击楚军的机会,最终导致宋军大败,他自己也在混战中被箭射中大腿,成为历史上颇富争议的一个人物,赞美者认为他仁义有信,具有贵族精神;批评者认为他虚伪残暴,是假道学的典型。
黄仁宇就曾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推崇过周时的贵族式作战,认为其不狡诈,有规则:“春秋时代的车战,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有时彼此都以竞技的方式看待,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也有公认的原则,也就是仍不离开‘礼’的约束。”其实,国与国之间的交战,其间国主行为并不能用贵族精神来解释其精神品质,因为,那只是个人的决策品质,而非家传的精神财富。
何谓贵族,不同学者可能有不同定义。不过,大致意义应该差不多,即在社会中印最权力、财产高于其他阶级而形成的上层阶级,而且这种阶级地位具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保障以及世袭传统。如果按照这样的含义,当今世界真正的贵族可能只限于欧洲的那些王室家族和极少的老派家庭。因此,今天讨论贵族精神,恐怕早已脱离了族,而是讨论一种遗存或者传统。
传统一词的拉丁文为 traditum, 意即从过去延传到现在的事物,这也是英语中 tradition 一词最基本的涵义。辞海对传统的解释是: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风俗、道德、思想、作风、艺术、制度等。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爱德华·西尔斯认为,延传三代以上的、被人类赋予价值和意义的事物都可以看作是传统。
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以及其结果,无论是物质形式的还是精神形式的,都体现为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沉淀。传统在人类的行为中发挥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力,虽然什么的社会已经没有所谓的贵族,但一个家族可以凭借传统的延续成为精神贵族。。
今天的社会,权力与财富仍然是形成不同阶层的重要条件。但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已经很难形成世袭的族系了,除非其后裔能够经营超好。没有世袭的贵族身份,其实完全可以有世袭的精神,如果说今天我们还怀念贵族精神这个词的话,莫不如看看那些几代相传的文化。这样的家族也许不能成为贵族,因而谈不上什么贵族精神,但是却可以称为精神贵族。
晚清名臣之首的曾国藩,不仅参与缔造了“同治中兴”、平定太平天国,更于清朝大厦将倾之际力挽狂澜,获得了文官的最高谥号“文正”。不过曾国藩虽亲手组建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却从心底反对战争,认为这是最害人的东西,因此立下不准曾家后代入伍的遗嘱。多年来曾氏后裔谨记先人遗训,不仅无一人投身行伍之中,甚至连进入政界的人也找不出一个。
曾有人统计过,曾国藩5兄弟的后人中有240多人取得不俗成就,主要集中在文化教育界,其中曾国藩直系后裔分布于长沙、北京、洛阳等地,后人中无达官显贵。曾家这样的表现也许不能讲就是一种贵族精神的传承,但至少可以算是一门精神贵族,值得尊敬。
精神贵族与贵族精神不同,贵族精神是一种社会制度条件保障的传统,而精神贵族则是可以穿越时代的黄金品质。这种贵族只有在摆脱了权力和物质利益的束缚之后才能产生。贵族精神虽然可能受到人们的尊敬,但却因为权力和财富的影响,那只能是一种仰视,就像看着一件你根本买不起的奢侈品,而精神贵族却是一种文化养育,是人人可为的行为,不需要权力和财富的加持。这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也是我们这个社会应该着重培养的。
记得曾有一位哲人说过:“西方所崇拜的贵族精神不是暴发户精神,它不与平民精神对立,不意味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它以荣誉、责任、勇气、自律等一系列价值为核心的先锋精神。真正的贵族一定是富有自制力,能驾驭自己的才能,并且不用其优势去做伤害他人的事。一定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需要从小长时间的培养。”
讲到贵族,总会让人感到有些意识形态的成分,甚至带来阶级的对立。这可能是贵族的历史叙事所造成的影响。其实,摆脱了物质利益的束缚,并不是厌恶财富,更不是仇富。虽然说精神贵族和财富拥有并不是比例关系,但获取财富是人类的本能行为,这没有贵贱之分。况且,历史发展表明,人类拥有财富的过程同时也是文明进化的过程,精神贵族也可以在获取财富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他们是驾驭财富的高手,而不是财富的奴隶。
相反,与一些拥有了财富却依然品质恶劣的人一样,无产者中也同样有无赖和流氓。这说明简单地用阶级划分的方法去评价人的精神世界是多么不靠谱。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有一句话:“流氓无产阶级是旧社会最下层中消极的腐化的部分,他们在一些地方也被无产阶级革命卷到运动里来,但是,由于他们的整个生活状况,他们更甘心于被人收买,去干反动的勾当。”
梁启超说,贵族政治是宪政民主政治的最好基础:“贵族政治者,虽平民政治之蟊贼,然亦君主专制之悍敌也。贵族政治,固有常为平民政治之媒介者焉……贵族之对于平民,固少数也;其对于君主,则多数也。故贵族能裁抑君主,而要求得相当之权利,于是国宪之根本即以粗立。后此平民亦能以之为型,以之为楯,以彼之裁抑君主之术,还裁抑之,而求得相当之权利,是贵族政治之有助于民权者……泰西之有贵族而民权反伸,中国之无贵族而民权反缩,盖亦有由矣。”
梁先生对贵族政治过于偏爱,只不过是一种奢望而已。但梁先生最后这一句话,却是有一定道理。只不过,这里的贵族应该理解为精神贵族,有精神贵族,民权可伸,而无精神贵族,民权反缩。这应该是社会讨论所谓贵族精神这个话题应该关注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ccc9d4c9628d3e26b175d80f48513d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