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为什么刺激不起来

是个浩学翁 2025-01-17 19:58:39

最近经济不太好已经是基本共识了。不仅专家,就连老百姓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了。例如,我家小区附近有一个社区商业中心,步行10几分钟就可以走个遍,大约有20来家大小不等的店铺。大的如两家百货商场,是那种老式的,当然两边的柜台也有不少是出租的,但至少还保持基本格局。小的包括各种小超市、餐饮及服务店铺。几年以前没有一个商业门面是空的。

这几年不一样了。不仅门面的牌子经常更换,而且还有些门面长期空闲,即便贴着商铺出租的招牌,也租不出去。看过一家店铺装修好了以后就没开过门,现在直接挂上店铺出租的招牌了。尽管社区的老百姓生活照旧,但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商业的兴衰现象的。

商业的发展与消费直接相关。现在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字看,每年的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还是增长的,例如2023年比2022年增长了7.2%,2024年的数据刚出来,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7895亿元,比2023年增长3.5%,而且从商品大类来看,是全面增长,而GDP也正好达到年初确定的增长5%的目标。

这显然与人们的感受有差异。不过,存在这种差异也是正常的,毕竟现在就连经济学家所开出的药方都是互相矛盾的。消费品零售额增长5%,在全世界的所有经济体中也算一个不错的水平了,因此如果说经济不好,还真说不过去,似乎不需要什么拉动了。

不过从另外数字看,中国的消费不足又是很明显的。有数据显示,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为高收入经济体平均水平的17%,仅为美国的10%;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高收入经济体平均水平的26%,为美国的16%。2008年—2022年,消费占中国GDP比重从52.6%升至54.7%,但消费年均增速从10.3%降至4.9%,降幅超过一半。在世界前十大经济体中,中国的消费占GDP比重最低。另有资料显示,尽管2008年到2022年期间,我国消费占GDP比重有所上升,但升幅不大,仅为2.1个百分点,2022年的消费占GDP比重与2000年的63.57%相比仍有近10个百分点的差距。

究竟该看什么数据来评估经济,这其实也是有争论的。经济学虽然在社会科学中算是运用数学原理最多的了,可是因为很多基本概念都还在争来争去无法获得统一的意见,所以经济学家的看法听来莫衷一是。例如在GDP通常认为三驾马车即投资、消费和出口中,对于是消费拉动经济,还是投资拉动经济,经济学家还在争论。以林毅夫为代表的一派坚决认为,必须继续坚持以投资拉动经济这个基本方向,所以现在必须加大投资力度;而另一派人数更多的经济学家则认为消费是拉动经济的最重要的力量,因此现在必须直接给老百姓发钱。

这让我想起最近读过的一本书,一本由美国健康专家、斯坦福大学医学博士、长寿应用科学医疗研究机构Attia Medical创始人彼得·阿提亚所撰写的《超越百岁:长寿的科学与艺术》。看标题,这是一本指导人们获得长寿的知识书,其中对很多流行病学的调查给出的结论提出异议。例如我们对于吃什么能够长寿这个话题由很多的知识,这一点中国人的知识库尤其丰富,因为中医的理念本质上就是一种食疗为基础的医学理论。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无数的调查和实验,给出无数的判断和结论,但是总结一下那些百岁老人的生活经历,似乎都对不上号。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流行病学一般只能证明相关关系,无法证明因果关系,因为被观察东西的情况千差万别,无论怎样设计实验条件,人的个体差异都不可能去除,而人的生命过程可能就是个体中存在差异的那些部分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把相关关系作为因果判断必然导致各种无法解释的反证。食物是如此复杂,由成千上万种化合物以数百万种可能的组合构成,这些化合物以如此多的方式与人体生理学相互作用。换句话说,就是营养生物化学以至于流行病学根本无法分清任何一种营养物质或食物的影响。

其实经济研究的方法很像流行病学研究,尽管看起来函数和模型越来越多,但被观察的经济个体或者经济行为的差异,无论实验条件如何设定,都无法完全消解。例如人的消费欲望和心理虽然可以用一些模型去描述模拟,但是至多只能描述一些相关关系,却无法确定因果关系。比如给老百姓发钱,还是有很大可能老百姓不花钱。增加投资,则还是有可能很多经济主体不动作。现在看来就是这样的情况。政策放出那么多资金,老百姓感受到的市场依然像我们社区的商业街一样,该空置的还空置。

消费的问题根源不是发几个钱就解决的,当然更不是单纯扩大投资能够解决的。消费的支撑是收入。在社会环境给定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受制于收入水平。而在收入水平确定的情况下,消费是不需要政府指导和刺激的。而从数据看,人均GDP从2000到2023年增长了10倍,从7942元到了85698元,这速度不可谓不快。但是消费比重不升反降,只能说明个人收入提高的速度赶不上GDP增长的速度,增长的部分都被其他用途占用了。所以,这几年的消费降级,确实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最根本的还是20年来收入水平的提高缓慢,没有为消费者个人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欠账过多,已经不是一般的刺激消费的手段能够解决的了。

收入水平的评估不能仅仅看平均数,而要看分层数据,例如把个人分为10等份分别看一下收入水平的情况,因为不同收入水准的人其消费弹性是不同的,对市场的促进作用也不同。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对于市场的促进作用远远大于高收入人群,这显然应该是所谓刺激消费的政策发力焦点。但是,如果以对GDP的增长贡献来看,这样的政策作用可能又不如提高投资比例来得更明显。这也许就是我们这20年来看起来GDP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但老百姓看到的萧条的场景却越来越多的原因。

0 阅读:0

是个浩学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