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岳南和「此念」创始人毛诗篇
导读
1986年,两个祭祀坑的偶然现世,揭开了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35年后,六个新坑的惊天发掘,再度让世界为之沸腾!17000件震撼文物重见天日,青铜神树、黄金面具、奇异青铜尊......这些超越时代的文明密码,究竟来自何方?
作家岳南独家揭秘三星堆发掘背后的传奇故事:老教授30年心血功亏一篑,学生“二陈”如何一战成名?旅游公司3000万大棚为何被强行拆除?北大博士一铲子挖出改写历史的金属回响......
这些出土文物正挑战我们对华夏文明的固有认知,考古发现的每一次“上新”,都在重新定义我们的历史。
——cinian——
岳南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
硕士研究生班。
历任宣传干事、记者、编辑、台湾清华大学驻校作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特邀作家等。
著有《陈寅恪与傅斯年》
《大学与大师:清华校长梅贻琦传》等,
其中《南渡北归》三部曲被《亚洲周刊》评为2011年全球华文十大好书之冠,
称为“全景再现20世纪中国学术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

01
三星堆已发掘八个祭祀坑,
是古蜀文明的重要考古发现

▲ 岳南
岳南: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颇具代表性的当属考古学。
我们拥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以及五千年的文明史,漫长岁月,沉淀下来无数珍贵遗迹。
如今,中国考古已经达到了世界前列,其学术深度与科学性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风雪定陵》是我的首部考古题材作品。起初,我觉得它和《鬼吹灯》《盗墓笔记》这类作品差不多,充满死尸复活、烟雾弥漫等奇幻情节,我也没有将这个作品视作严肃的一件事。
然而,深入研究后我才发现,考古绝非简单的开坟掘墓,而是一门高深的科学。

▲ 《风雪定陵》岳南
毛诗篇:您出版了有关三星堆考古的书,现在三星堆是热门话题,争议也多,您如何看待三星堆的考古发现?
岳南:此刻,大运河博物馆正在展出以三星堆为主题的展览,现场人山人海。据我了解,单日的参观人数高达3.7万人,观众需要排成四队,排队得排两小时。



三星堆展览
目前展览展示的文物,大多出土于1986年发掘的两个三星堆祭祀坑,这两个坑共出土文物约5000 - 7000件。



三星堆考古现场
前年,考古人员在那附近又发掘出六个坑,出土文物数量约达17000件,但这些暂未展出。
我们在大运河博物馆看到的是1986年发掘的一号坑和二号坑文物。
早在1929年,燕氏家族在自己家屋后掘出一个藏有玉器的土坑,由此揭开了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的序幕。
自1929年起,四川大学便派遣考古人员对三星堆遗址展开全面勘探。
直至1986年,一位四川大学的教授带领学生已在那里持续发掘了30多年,在距离目标仅一米半时,教授带领学生离开了现场。
随后,一位农民在挖土烧砖时意外发现了这两个坑。
当时,教授的两名学生正在三星堆工作站,得知消息后迅速赶来,完成了两个祭祀坑的发掘工作。这一巨大成就,最终由这两名学生获得,而那位老教授却与荣耀失之交臂。
后来,我曾询问那位老教授:“辛苦挖掘30多年,只差一米半就有重大发现时却离开了,是不是感到遗憾?”
老教授感慨,人生就是如此,有些事情很难说。有时候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属于你的就只差一米半,哪怕只差十公分,也不是你的。

02
三星堆文物的再次“上新”,
历经了三十五年

▲ 岳南和「此念」创始人毛诗篇
毛诗篇:这两个学生就是“二陈”吧?
岳南:对,“二陈”指的是这位老教授的学生陈德安和陈显丹,是四川大学毕业的两个学生,他们毕业后就在三星堆工作。
老教授戏称自己如同经历了一场耕耘,本以为像栽秧、施水般付出后能有所收获,最后结的两个“大瓜”(重大发现),就没有自己什么事了,这着实是一个遗憾,但是他说人生就是如此。

▲ 二陈
1986年,他们在此地进行考古发掘,老教授提议他们不要仅将目光局限于现有的坑穴,而应将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区域,去探寻三星堆是否存在古城、王陵以及其他空间等。
于是,这两人开始寻找古城,在他们寻找的过程中,三星堆博物馆开始筹建。
与此同时,一家旅游公司搭建了一个大棚,恰好将考古相关区域全部覆盖。大棚建成后,还修建了栈道等设施,供游客参观。游客只需花费5元购票,便可围绕这两个坑游览一番。
一晃30年过去了,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他们越发觉得这里应该还有其他祭祀坑,但却始终没有寻得踪迹。
此时,成都文物所的考古所所长,后来他当了文物局局长,这个人十分聪明,金沙遗址便是在他的带领下被发现的。
他认为必须找到可能存在的其他坑。他想是不是当前的考古队伍能力有限,于是提议从陕西请来参与秦始皇陵钻探的队伍,毕竟秦始皇陵的勘探采用的是洛阳铲钻探技术。
随后,这支队伍进行了长达半年的钻探工作,却一无所获。
他就觉得秦始皇陵的这支队伍也不行。接着,就把河南的考古钻探队请来半年,依旧没有任何收获。
他想此处一定还有其他的坑,只是究竟藏在哪里?
这时候,北大博士冉宏林刚分到三星堆不久。他认为,这个坑应该在现有的两个坑周围。他觉得就应该在两个坑周围打,也不要再用洛阳铲进行探测,因为洛阳铲适用于北方干燥的土壤,能将土带出;而南方土壤潮湿黏腻,使用洛阳铲难以拔出。
因此,在南方基本不使用洛阳铲。他提议采用挖沟的方式,即挖掘三条沟向前推进。
随后,挖掘工作继续推进,发掘至这座大棚所在位置。这座大棚就是旅游公司建的,刚投入3000万资金进行装修。
旅游公司财大气粗,而考古队则资金有限。由于旅游公司的阻挠,考古工作不得不暂停。
不过,如果要继续挖掘,就必须先着手解决这一障碍。于是,考古队决定先对大棚所在区域进行试探性挖掘,先挖掘一处。
挖掘不久,便发现了五花土,大家看到了新希望。但碍于大棚的存在,无法直接拆除,考古人员只好在大棚底下挖洞继续勘探。
不久,洞内传来小镐头敲击金属的声音。



三星堆遗址
毛诗篇:是青铜器吗?
岳南:没错,此次发掘不仅出土了青铜器,还有青铜尊。这些青铜尊造型独特,四方腹部,高度达一米有余,体型颇为庞大。



青铜尊
然而,这些是否属于祭祀坑,还需进一步考证。
考古队立即将情况上报至文物局。经专家现场勘察,确认这里就是祭祀坑。至此,距离最初的发掘工作已过去30多年。





三星堆祭祀坑
此时,形式发生了逆转,考古队占据了主导地位。即便旅游公司此前投入3000万修建大棚,甚至投入更多资金,也必须拆除。
考古队要求旅游公司拆除修建的房屋,不论该房屋花费3000万还是3个亿,都必须拆除,没有商量的余地。
局势变幻往往在转瞬之间,时而一方占据上风,时而另一方掌握主动。此前趾高气扬的旅游公司如今失势,而考古队则占据了主导地位。
随后,相关人员迅速行动,短短几天内,便将那座偌大的房屋拆除殆尽。
紧接着展开钻探工作,每一次钻探都有新的发现,接连探出6个坑。目前,这6个坑已出土了17000件文物。
毛诗篇:大家都没看到,您看到了部分吗?
岳南:是的,大家都没看到,我看到了几件东西。我在书里更新了,欢迎大家再来买我的书《看见三星堆》,您会看到最新的图片,最新的文物。

03
每一次考古发现
让我们重新认识中华文明

▲ 岳南
毛诗篇:研究历史是随着考古的新发现不断推进的,我们考古发现越多,对历史的理解也不断推进,您如何看待历史书的编写呢?
岳南:当然,一方面,考古成果验证了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历史。
另一方面,考古发掘出《史记》未记载的内容,重新呈现了一个中国的历史。
在对中华文明的认识方面,考古发挥了巨大作用。至于发掘出的成果有哪些用处,认识历史又有什么意义,这就难以简单定论了。
有人认为挖掘出老祖宗五千年的文明成果不过是些破铜烂铁,毫无价值。
我有个同村的朋友,去故宫参观后认为那些建筑不过如此,还不如村里用石灰刷白的墙。如果抱有这种看法,那也无可奈何。
从功利性角度,考古通过全方位的发掘,将古代文明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此基础上,我们从中提取精华,尤其是精神层面的创造性东西,应用于现代社会,这便是考古的意义所在。




三星堆展览
毛诗篇:艺术层面也能有所借鉴吗?
岳南:我们可以从现代建设实例中汲取灵感,就拿都江堰来说,历经岁月沉淀,它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深入探究都江堰的建造原理,我们能从中找到诀窍,这些经验也可应用于南水北调等其他工程建设中。
再看秦始皇陵出土的宝剑,历经两千多年仍没生锈。经研究发现,当时采用了铬盐氧化处理技术,正是这一处理方法使宝剑得以长久保存。


秦始皇陵出土的青铜兵器
大约二三十年前,德国才掌握了这项技术,而实际上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发明。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考古发现,我们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进而研发出更为先进的技术,这便是考古的意义所在。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