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说起唐朝皇帝,李世民、武则天、唐玄宗那都是响当当的,可李治却常常被人当成“小透明”,甚至还被贴上了无能懦弱的标签。但事实真是这样吗?咱今天就好好唠唠真实的李治,再看看外国是咋评价他的。
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个孩子,按照常理,前面有李承乾、李泰这俩,皇位怎么也轮不到他,他原本可能就是个在皇宫里平平淡淡过日子的皇子。
李承乾一开始可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太子,李世民为了教导他,专门派朝中重臣李纲去教他处理皇家事务。在这种环境下成长,李承乾起初也是温文尔雅,很有太子风范。可意外发生了,一次受伤让他成了跛足。在古代,太子、皇帝哪能是跛足呢?这一下,局势就变了。原本站队李承乾的大臣们纷纷另寻靠山,宫里也是议论纷纷。李世民呢,又没处理好这事儿,没好好宽慰李承乾,导致这孩子性子越来越扭曲,开始厌烦太子课程,还各种挑衅皇宫规矩。大臣们纷纷上谏,说李承乾快变成秦二世那样玩物丧志了。李世民一气之下斥责了李承乾,还杀了他身边侍从,结果这不但没让李承乾变好,反而让他更疯狂了,最后竟然决定造反,事情败露后被流放到外地。
这边李承乾倒了,魏王李泰又冒头了。李泰得到李世民很多赏赐,不少摇摆不定的大臣都去支持他。可实际上,李世民心里还是看重李承乾的,赏赐李泰只是个幌子。但李承乾等不及就造反了,这下李泰以为自己有机会了,却没想到李治横空出世。
李治虽然没有太子和魏王那么耀眼,但他有个优点,就是宽厚待人,对兄弟很友好。据说他两岁的时候,在梦里写了个“赦”字,这事儿被传得神乎其神,李世民知道后也挺高兴。不过后来李世民看他没什么大作为,就不太关注他了。直到李承乾的事情闹出来,李世民心烦意乱,才又把目光放到其他儿子身上。李世民问了李治关于孝的问题,李治的回答让李世民很满意,从此就把他带在身边。可李泰不安分啊,又是勾结大臣,又是威胁李治。李世民一看,这哪行啊,直接宣布让李治当太子,还把朝中大事交给他。李治也争气,把事情办得漂亮,打消了大臣们的疑虑。
李治当上皇帝后,可不像大家以为的那么简单。后宫里,他和武媚娘走到了一起。李世民去世后,李治不顾反对把在感业寺的武媚娘接回宫里还封为妃。这时候朝廷和后宫的争斗搅和在一起了。李治刚当皇帝那会,日子不好过,长孙无忌等关陇贵族集团势力太大,他干啥都受限制。后宫里王皇后是贵族集团代表,横行霸道,李治不喜欢她,更喜欢萧淑妃。王皇后为了对付萧淑妃,就联合武媚娘。结果萧淑妃很快失宠,王皇后自己也掉进了武媚娘设的陷阱。武媚娘用女儿的死诬陷王皇后,李治不深入调查就认定王皇后有罪,把她囚禁起来。其实从这事儿能看出来,李治对武媚娘的行动心里门清,还很支持,因为只有扳倒王皇后,才能打击关陇集团。
之后武媚娘虽然还没当皇后,但在后宫已经一家独大了。她和李治感情好,还帮李治处理政事,暗中拉拢自己的势力。等时机成熟,在李治的放任下,武媚娘联合许敬宗、李义府等大臣,给长孙无忌设套,把长孙无忌及其党羽都流放了。经过武则天和李治这一番操作,唐朝的朝堂才算真正肃清,也为后来李唐贵族势力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朝堂稳定了,外面又不安宁了。李治登基后,突厥觉得唐朝政局不稳,就发兵造反。一开始李治受长孙无忌限制,任用的将领都是长孙无忌的亲信,结果和突厥打仗一直没进展。等长孙无忌被流放后,李治立刻就把程知节的统帅之位给削了,其他一些将领该流放的流放,该关起来的关起来。李治为了挽回名声,和武则天商量后,启用苏定方去出征突厥。苏定方没了限制,大显身手,成功打退突厥大军。李治特别高兴,还进行东巡,向天下展示大唐的威风。不仅如此,李治面对突厥的挑衅,毫不含糊,直接反击,拓宽了唐朝的疆域。唐朝的威名让周边部落都害怕。
外国史书上虽然对李治统治的唐朝评价只有短短一句话,甚至把他统治的时期说成“祸”,但这从侧面说明了李治的厉害,让他们感到恐惧。从后宫争斗到朝堂肃清,再到对外征战,李治可都是深度参与,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样的李治,哪是什么胆小懦弱的“恋爱脑”呢?
话说回来,大家觉得李治在历史上的评价为啥和他实际表现差距这么大呢?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大家对他有这么深的误解呢?欢迎大伙在评论区说说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