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逐渐凋零的时光中,放下遗憾

鹰哥爱写文 2024-04-14 08:19:41

​《暮色将尽》作者:戴安娜·阿西尔

​上一节,我们介绍了阿西尔老年时期的一些爱好,比如,读书,写文学评论等,沉湎于这些喜欢的事,让她的生活充实且愉快。人至暮年,回味过去的痛苦和纠结,很多事都已变得通透。那么,在这一节中,就让我们来看看,对于人生的遗憾,年迈的阿西尔有着怎样的态度?

没孩子并不遗憾

作为一位终生未婚未育的女性,出生于上世纪1917年的阿西尔,可谓是非常独立的存在。那么,没有孩子这件事,她有没有后悔过呢?

阿西尔说,在她年轻时,曾有一段时间充满激情地想要孩子,后来还流过产。但最终,她没有孩子。这样的缺失可能放在很多女性身上,是非常重要、难以接受的一件事,但实际上,对阿西尔的影响却没那么大,她没有因为没孩子而感到遗憾。

其中的原因也不复杂,她早早就意识到,自己身上缺乏母性的本能,从小就对洋娃娃不感兴趣,成年后和小孩子在一起玩,也没有被触动的感觉。之前她一度以为,那或许是因为自己没有孩子,如果自己有了孩子,自然就会爱上他们的。

直到四十多岁时,她有一次怀了孕,以为自己要体验做母亲的感觉了,但是四个月后,孩子突然流产了。那次非常危险,阿西尔躺在血泊里,几乎失去了意识,依稀听到抢救的医护人员在身边说她快不行了,要赶紧去血库取血。

做完刮宫手术后,阿西尔渐渐清醒过来,她的第一反应是:自己还活着!她感受到了完整的自己,这种强烈的感受把失去孩子的悲伤逐渐冲淡。后来,随着身体的恢复,生活的常态又重建起来,尽管失去了证明自己也能做个好母亲的机会,但阿西尔不太介意。

两桩憾事

在阿西尔看来,真正能称得上憾事的,主要有两桩:

第一是她意识到,自己内心确实有个顽固的自私的节点,让她小心翼翼地避开很多需要奉献全部自我的事情,比如,母亲要把自己的全部奉献给孩子。这是她在漫长的一生中不想要孩子最根本的原因,不愿为了另一个生命失去对自我的探寻。当然,也是出于这样的顽固和自私,让她能从失去孩子的悲哀中较快地恢复。她不因为没有孩子而后悔,但因为自己自私的缺点而遗憾。

第二件令她遗憾的事,是她觉得自己有些懒惰,缺乏行动的勇气和精力,在多年的生活中,一直没有走出熟悉舒适的生活环境,没去探索全然不同的世界。

阿西尔有个侄女,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她是修补油画的,从未因为照顾家庭放弃过工作。有一次,她在聚餐时正好坐在一个外科医生身边,闲聊中提到,如果她能重活一次,会选择学医。那名医生问她今年多大了,她回答49岁。医生告诉她,他们医院招收五十岁以下的学员学习接生,阿西尔的侄女回家后就报了名。

阿西尔上次见到这位侄女时,侄女自豪地说,她现在已经带领团队接生过六个孩子了,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比见证生命的开端更令人战栗和感动。

阿西尔非常羡慕,能走出熟悉的生活环境,跟随自己的向往,去探索完全不同的世界,这样的勇气和行动,给一个人带来的是无可估量的价值。反观自己,她从没做过类似的事情。她想,如果自己也能具备这样的品质,去哪里旅行,或者学一门新语言该多好。

就比如希腊语,阿西尔常常想象自己如果会说希腊语,就能去那里住上一段时间,深入了解这个国家,但她什么也没做,连一节夜校课都没上过。因为懒惰和缺乏行动力,错过了不少好机会。

当人老了,回望自己的来路,难免都会有星星点点的后悔。毕竟,每个人都了解自己的不足,每个人都有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些事情一定会在生命里堆积出很多遗憾。

不过,到了阿西尔这个阶段,她说,尽管这两件憾事真实存在,但好在没有给她带来太多的折磨。因为天天看着不好的一面,是毫无意义的事。尤其对于老年人,总是挖掘过去的内疚又有什么用处呢,历史已经无法改变了。既然世上没有后悔药吃,还不如趁早忘记,把心思放在如何好过当下更重要。

天性达观是最大的幸事

在阿西尔看来,一个人成功与否,其实更多依赖于运势,较少取决于主观努力。因为人的好运或不幸,纵然和自身有一部分关系,但更多时候是由环境导致的,比如战争、瘟疫、饥荒、经济衰退,等等。

阿西尔认为,在所有幸事中,最幸运的人莫过于天性达观。在书中,她给我们讲了一位女性——爱丽丝·赫茨-萨默的故事。这位有着非凡经历的女士,在阿西尔写《暮色将尽》这本书的那年,已经103岁高龄。

爱丽丝出生于布拉格,父母都是犹太人。她从小师从欧洲音乐大师李斯特的学生,长大后成为非常优秀的钢琴家,嫁给了一个很有才华的音乐人。

1939年,希特勒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时,爱丽丝本来正过着幸福、忙碌、富有创意的生活,然而这样的生活顷刻间就被摧毁了。她和丈夫、儿子一起被送往特莱西恩施塔特关押,这是一个所谓的“做秀”集中营,纳粹用它向国际红十字会的检查人员展示他们的“仁慈”,所以,这个集中营活下来的人比其他地方多一些,但最后也死了几千人。爱丽丝的丈夫被纳粹从这个集中营遣送出去,死在了别的地方。

爱丽丝和儿子侥幸存活了下来。战后,母子二人返回布拉格,发现故园败落,家人和朋友们都已消失不见。于是,爱丽丝搬到了以色列,在那里养大了儿子,她的儿子后来成了一名大提琴演奏家,在儿子的建议下,爱丽丝又在二十年前来到英国生活。

2001年,爱丽丝的儿子65岁时,突然不幸去世。现在,爱丽丝只剩下自己了,她独自住在伦敦北部的一间公寓里。在很多人的想象中,经历了那么多痛苦,早年丧夫,晚年丧子,垂垂老矣的爱丽丝应该是一个阴郁、孤独又凄凉的老女人。

但事实上,爱丽丝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英国著名的日报《卫报》刊发了一篇关于爱丽丝的访谈录,上面刊登了她的三张照片:1931年光彩照人的新娘,战后光彩照人的年轻母亲,以及今天103岁光彩照人的老妇人。在这不同时期的三张照片中,爱丽丝眉宇间散发出的快乐神情如出一辙。

访谈中,她说自己到现在还记得,集中营里那个唯一善良的纳粹邻居;记得带着儿子在以色列生活时,感受到的令人心灵颤抖的自由;以及她来英国后,是多么喜欢英国、喜欢这里的人们。更重要的是,她到现在依然热爱演奏钢琴,每天都会弹三小时。

爱丽丝说:“工作是人类最棒的发明。工作让你感到快乐,因为你在做事情。”她是那种天生就带着创造力的典型,她沉醉于生活的美妙之中,在各种沉重的苦难里,保持了令人惊异的豁达,这是一种强有力的、朝向乐观主义的本性。

无论经历着怎样的际遇,爱丽丝都这样说:“生命是美丽的。一个人越老,越能察觉到这一点。当你老了,你思考,你回忆,你关切,你明了。你因为一切而深怀感激。”她还说:“我了解所有事情坏的一面,但我只看好的一面。”

阿西尔对爱丽丝这种品质非常赞赏。她认为,老年人处在生命力不再活跃的阶段,这时候,应该注意降低自己对不幸深感痛苦的敏感,要向爱丽丝学习她身上这种可贵的达观,为自己找到有着鲜活心灵和积极心态的榜样。

《暮色将尽》是一本怎样的书

好,讲到这里,戴安娜·阿西尔的这本《暮色将尽》我们就介绍得差不多了。

戴安娜·阿西尔被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编辑之一”,她生于1917年,2019年在伦敦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去世,享年101岁。这位职业编辑一直工作到76岁才退休,之后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了小说和多部回忆录。89岁时,她开始动笔《暮色将尽》,并获得了著名的科斯塔传记奖。这是一本老年生活随笔,言辞坦率而豁达,风趣但不失真诚。

在书中,阿西尔讲述了自己步入老年后生活出现的种种变化,包括外表的改变,内心活力的下降,失去了往日的风格,对于爱情和激情的渴望也渐渐消退……

这些变化,让阿西尔意识到,无论愿不愿意,伴随着衰老一起而来的,必然是种种凋零。接受这些,是不要和变化较劲,与年老和解。

不过,变老也不是一无是处。阿西尔指出,随着年纪渐长,人也能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思考自我,并且基于过去的积累和沉淀,做很多曾经以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比如,她在公众场合演讲不再感到窘迫;又比如,她退休后才开始写作,一样写出了十分出色的作品。

此外,阿西尔认为,随着身体的老去,责任可能有增无减。她在书中记录了照顾母亲直至离世的过程,以及在老友生病期间悉心陪伴的经历,这让她学会用正确的态度面对死亡、以及担负起在各种关系里因爱而生的义务。

基于自己老年生活的体验,阿西尔也找到了一些让暮年时光变得更有意义的方法,比如,她建议老年人要学会和年轻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享受年轻人带来的蓬勃朝气。比如,不要待在家中无所事事,要动起来,走出去,学点感兴趣的东西,发掘自己的天赋。再比如,日常生活里,老年人应该经常做些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种花也好,画画也好,读书写作都好,沉浸其中,享受喜欢的事带来的充实和满足。

最后,阿西尔当然也谈到了“遗憾”,她坦承,自己感到后悔的,是性格里的自私和懒惰,因为缺乏行动力,错失了很多风景。这也提醒我们不要总是匆匆赶路,也要停下来想想,有所反思和改变。

相信不同的人,阅读这本《暮色将尽》,会有不同的感悟。如果让你回顾到今天为止的生活,你的收获是什么?教训又是什么?对生命的意义是否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呢?

其实,不论个体如何渺小,都是生命用来表达自我的载体。也许最有价值的一生,就是借助自我的表达和实现,为世界留下某种贡献吧。

0 阅读:0

鹰哥爱写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