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旦:在学生费孝通怀中安详离世的“瘸腿大师”

青林知青 2025-01-04 07:42:32

潘光旦:瘸腿的雅各,寂寞的鸿儒

称呼潘光旦是“瘸腿的雅各”,源自看了一篇怀念文章,其文称潘光旦“是一个被遮蔽的先知,是一名真正的,‘瘸腿的雅各’,即使找不到最后一匹马,他还是拄着自己的双拐,在孜孜不倦地进行着自己的调查。”

雅各应该是《圣经》中的人物,是耶稣最亲密的三门徒之一,也是圣经中所记载的第一位殉道的使徒,不过对我来说,中国的神仙还不认识几个,这圣经中的人物就更是一团乱麻,我是“拿来主义”,反正想必是好词,先用着再说。

至于说瘸腿,那是指潘光旦身有残疾,在学校时因意外受伤,不得不做了截肢手术,从此,他夹着双拐,行进在天地间。

说潘光旦是天才,那是一点也不为过的,他就是个“行走的书橱”,冰心老人曾说,“费孝通与潘光旦比邻而居,他视潘光旦为活字典,凡是不知道的事情,不查字典,跑到隔壁去问潘光旦,一问就知道了。”

潘光旦还是一位文学修养极高的学者,民国有一个“新月社”,里面的高人多多,徐志摩就称胡适为“圣”,称潘光旦为“仙”,虽有戏谑的成份,却也多少反映出徐大才子对这二位的佩服,不然,“胡圣潘仙”也不能成为当年诗界的时髦之语。

“新月社”群英荟萃,有人便以“八仙”排位,潘光旦因只一条腿,遂被称为“铁拐李”,倒也恰如其分,那时候的人很喜欢给人起绰号,所以,潘光旦的名头有很多,图一乐而已。

后来,冯友兰还写过一副对联赠潘光旦:“学擅专长功精谱牒,斋有殊号连理葫芦。”看来,潘光旦这背着葫芦的铁拐李之名,还真是名头响亮。

潘光旦外表儒雅,一看就是个书生气十足之人,圆圆的脸庞总是带着微笑,看着很是“喜感”,可是,别看他亲切感十足,却有着中国传统文人的高尚气节,既不为“五斗米”折腰,更不会仰人鼻息,人云亦云。

当年那位从美国回来的孔祥熙,刚娶了宋家大小姐宋蔼齡,职场情场双丰收,他一直以孔子第75代孙自居,然而,尽管是位高权重的“钱多多”,也没几人相信。

即使有的话,估计也如刘备那“中山靖王之后”一般,没人拿这当回事儿,这把“孔财神”急得,于是,他找到潘光旦,想要付一笔不菲的“润笔费”,让潘教授撰文来证明一二。

潘光旦是著名的人类学家,他如果能为老孔站台,还是很有说服力的;可是,潘光旦就说了一句话,“山西没有一家是孔仲尼的后人。”直接将孔祥熙给堵了回去。

潘光旦,字仲昂,1899年生于江苏宝山县罗店镇的一户官宦人家,原名光亶。“亶”字为诚实和厚道之意,可笔画太多又难懂、后来他索性取其下半,改名为光旦。

他的父亲是进士出身,曾任清翰林院编修,要知道,不是文学才能极好之人,是不可能入得翰林的,所以,他父亲的文学才能是顶流的存在。

潘光旦的母亲叫沈恩佩,是个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对子女管教很严,重视孩子们的教育,战乱时从乡下逃到上海时,她舍弃很多物件,却带了四担子书。

晚年无事,她就用彩带子编成竹制的书签寄给潘光旦,很平常的竹片在她的手上,便成为艺术品,潘光旦每每看见母亲亲手做的这书签,便会想起母亲慈祥的面容,并写下了“忍看慈母手中线,翻作残编夹上绵”的诗句。

母亲去世时,潘光旦极为哀恸,在阁楼上独处三天都不下楼吃饭。

潘光旦6岁即入私塾,从“四书五经”开始,刻苦学习,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一年后转到父亲创设的新式学堂,开始接受新文化的教育,在各科的成绩中,英语是他最大的强项。

与其他小朋友贪玩的方式不同,父亲那数万册藏书的书房,是他最爱去的地方,加上他博学强记,很快在同龄人中便如鹤立鸡群,成为四乡八镇知名的“小神童”。

1913年,14岁的潘光旦依照父亲的遗命,考取了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开启了他在清华学习和教授的生涯。

学校里有个体育老师叫马约翰,听名字像是外国人,但却是位如假包换的中国人,他刻板严厉,对学生的体能锻炼要求极高,可是,在一次体育课上发生了悲剧,潘光旦在跳高时受伤。

潘光旦一开始也并没有当回事,不料后来竟然感染,造成了右腿截肢的恶果,成为一名“独行侠”给他的大好年华蒙上了一层阴影,当时的潘光旦年仅17岁。

潘光旦很小就同一位金家小姐订婚,听闻他截肢后,金家当然不会让女儿同残疾人成婚,于是,便立即退婚。

赵瑞云

“她不嫁,我嫁!”说这话的是潘光旦的表姐赵瑞云,他俩从小就时常来往,一起玩耍,关系很好,这位赵家三小姐认定潘光旦是个有前途之人,于是,一通的鸿雁传书后,二人订立终生。

失去一条腿的潘光旦并没有消沉,他只是担心是否还能留学美国,他去问校长,得到的回答是,“怕是不合适吧,美国人会说中国人两条腿儿的不够多,一条腿儿的也送来了。”

潘光旦

这话说得是很符合实情的,像潘光旦这样的情况的确不太适合留学,然而,潘光旦却并不这么认为,他坚信,凭着自己的努力,一定会走在自己预定的道路上,向着既定目标,一路向前。

谈兵膑脚传孙子,述史丧明说左丘;

此思尚存志仍在,纵教偏废亦何忧。

孙膑残疾犹传兵书,左丘明失明却留下不朽的史书巨著,潘光旦以诗明志,重返校园的他,在强化身体的同时,更加地刻苦学习,不仅补回了因伤耽误的课程,还成为学霸级的人物。

潘光旦

在清华图书馆中,潘光旦无意间读到了新出版的《性心理学研究》,英文版厚厚的六大本,他竟一气看完,便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他又读了很多西方精神分析的著作,眼界大开的同时,也成为这方面的“小权威”,至少他的同学们是这样认为的。

潘光旦博览群书,知识面极广,导师梁启超在一次看他的读书报告后批道,“以吾弟头脑之莹澈,可以为科学家;以吾弟情绪之深刻,可以为文学家。望将趣味集中,务成就其一,勿如鄙人之泛滥无归耳。”

潘光旦

能得到梁启超如此评价之人,可谓是绝无仅有,同时,这也是梁大师在肯定了潘光旦的同时,也希望他要专研一科,不要成为如自己一样的“万金油”。

然而,潘光旦并没有按照梁启超先生的建议,走专一化的道路,他依旧按照自己的兴趣读书、钻研,在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猜到的见解。

曹云祥

曹云祥担任清华校长,他注意到了这位学习刻苦,头脑聪颖的潘光旦,对他身残志坚的自强不息精神更是赞赏,于是,他竭尽全力要帮助潘光旦实现梦想,在要曹校长的努力下,潘光旦终于登上了开往美国的邮轮。

潘光旦

他先是进入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攻读生物学,后又去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主修古生物学、遗传学,学成回国后,立即与赵瑞云成婚,后来二人生养了五个女儿,完美和谐地度过了一生。

潘光旦一家

结婚后的潘光旦先后在上海光华大学和复旦大学任教,他首创了优生学的课程,并出版了影响巨大的《冯小青》一书。

他将西方性心理学知识与小说《冯小青》相结合,另辟蹊径,从明末女子冯小青不幸的婚姻入手,由性心理的角度进行考察分析,论述了性压抑对人的影响,从而探寻了冯小青为什么会死的根本原因,大受梁启超的称赞。

潘光旦是中国“优生学”的第一人,他不但写出了《优生的概论》一书,还创办了《优生月刊》,在中国大力宣传优生对于中国复兴的重要性。

他的理论是,“中国要谋求根本的富强,就必须优生高质量的人口,高质量的人口越多,中国的希望就越大。”

这一时期也是潘光旦的高光之时,他连续出版了《中国家庭之问题》、《读书问题》、《民族特性与民族卫生》、《自由之路》等书,从各个角度分析了我国有关人口构成和生育质量等问题,实是具有该领域的开创之功。

1934年,潘光旦应清华梅贻琦校长聘请,回到母校担任教务长,后来又兼任社会学系主任,这时的他收了一名研究生,即后来的著名社会学家,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

费孝通

在潘光旦所有的学生中,费孝通是与他最亲近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应该是他学生中受益最深的一个。”

潘光旦是梅贻琦的左膀右臂,他不仅长期担任清华的教务长,还担任了图书馆馆长,他与梅贻琦,陈寅恪及叶企孙一起,被称为清华的“四哲”,可以说,潘光旦不仅是清华学术上的台柱,也是清华发展为我国理科最高学府的大功臣。

潘光旦(左二)与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左四)等人的合影

全面抗战爆发后,潘光旦随清华一起南迁,潘光旦担任了联大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等职,尺素情怀,依然在西南联大教书育人,主要讲授优生学、西洋社会思想史、中国儒家社会思想和人才论等课程。

潘光旦在躲空袭的地洞中,完成了《优生原理》一书,这不但是他近20年优生学研究教学的成果,也是他一生中关于优生学的最后结晶。

潘光旦(右一)与清华同窗闻一多、顾毓琇

潘光旦的写作是十分艰难的,他不仅只有一只腿,而且还高度近视,据说达到了1200度,看书就像是“闻书”或“舔书”,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腿残目疾之人,却写出了煌煌巨著,真是让人感佩倍增。

他一生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在性心理学、社会思想史、家庭制度、优生学、民族历史学、人才学、教育思想等众多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很多都是开山鼻祖的存在。

潘光旦

潘光旦还是一位翻译家,他翻译了外国七卷本的长篇巨著《性心理学》,这在中国可谓是开天辟地之作,打开了我国历来都讳莫如深的话题,同时也是有着很大的风险。

果然,在“文革”中,潘光旦因他有关“性”的学术领域及翻译的这部书,被扣上了“流氓教授”的帽子,遭受到残酷的打击迫害。

潘光旦和夫人

他一生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做学术研究,都充满着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人文情怀,他在支持学生运动的同时,更是以保护学生为第一要务,他以爱国民主的精神,倡导民主自由的思想,使得他所教授的学生,都是有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之人。

潘光旦除了读书和研究学术,几乎没有其他爱好,但却抽烟斗,平常总是拿着他那只神气的自制老竹根烟斗,上面刻着12字的铭文,“形似龙,气如虹,德能容,志于通”,这大概就是他的座右铭,也许是他的自我评价和期许。

潘光旦

他平易近人,脸上总是带着慈祥平静的笑容,为此也赢得了学生们的厚爱,学生们都说,“潘先生的为人也同他的圆圆的脸一样的和蔼可亲”。

抗战胜利后,潘光旦因支持和参加了“反内战、要和平”的民主运动,已是民盟成员的他也上了特务的刺杀名单,及李公朴和闻一多被暗杀后,他对国民党失望至极。

正气豪强不两存,历朝忠鲠几孤魂;

碧鸡月落凄凉黯,白马涛惊呜咽吞。

1949年,陈毅参观清华大学。前排左起:叶企孙,张奚若,陈毅,吴晗;后排左起:潘光旦,张子高,周培源

1949年,潘光旦拒绝了有关人士接他去台湾的邀请,坚持留在大陆,然而,令他想不到的是,他最终在“史无前例”的狂暴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1952年,全国大学院系大调整,社会学系被全部取消,潘光旦调到了中央民族学院。

潘光旦、费孝通夫人孟吟、费孝通

重视调查研究的潘光旦不顾自己的身体情况,坚持外出实地考察,他过两湖,行湘西,带着一副高度近视的眼镜,杵着双拐,行程万里,走访了18个县市的偏远山乡,写出了《苏南土地改革访问记》及《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等报告。

特别是他《关于湘西土家语言的初步意见》及《湘西土家概况》等学术报告,为确认我国的民族成份,提供了最可信的依据,于是,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中,有了“土家族”。

1957 年 1 月 6 日,潘光旦(拿烟斗者)为土家族识别工作,与土家族老人座谈。

有些诡异的是,1957年9月,当湘西土家族自治州成立后的两个月后,潘光旦被打成了“右派”,其中的罪状之一竟是破坏民族关系,理由居然是他提出了有关土家族在“土改”方面存在的问题。

1957年1月16日,潘光旦(左二)在湖北来凤县绿葱坡顶

一年后,与他相濡以沫的夫人去世,为此,潘光旦感到十分内疚,他认为是自己“右派”的身份,才导致夫人在惊惶中去世。

随着“反右运动”的不断深入,潘光旦在劫难逃,要知道,一个“右派”的日子是多么地难熬,他不但是全校第一个挨批斗的人,也是最后一个过关的人,每天要被人指指点点,不时地会拉去批斗,写不完的检查和交待,对一个身有残疾的老人来说,生不如死。

1951年10月至11月,在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毛泽东与潘光旦交谈

然而,更大的风暴接踵而来,作为“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在红卫兵小将的怒斥声中,潘光旦遭受到了非人的折磨,他被勒令劳动改造,并且还被抄家批斗,导致他连睡觉的地方没有,只能在宿舍的走廊上蜷缩着过夜。

在劳动过程中,他被派去拔草,一个只有一条腿的老人,如何能胜任这样的劳作,潘光旦请求给一只小板凳也被监视者拒绝,他只能爬在湿地上去拔,几天下来,他就患上了尿毒症,疼痛难忍。

1967年6月10日晚上,潘光旦病危,向老保姆要止痛片和安眠药,可是,家中早已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了,于是,保姆立即通知了住在隔壁的费孝通。

但当费孝通赶来后,在什么药也没有的情况下,他只能将老师抱在怀中,看着老师没有一丝埋怨的眼神,渐渐地停止了呼吸,一代大师就此离去,享年68岁。

潘光旦

每每回忆起老师去世时的惨状,费孝通不禁哀叹说:“日夕旁伺,无力挽救,凄风惨雨,徒呼奈何?”

在那个人妖颠倒的年代,潘光旦的女儿只能将父亲的骨灰悄悄埋在北大校园的一棵树下。

直到13年后,潘光旦被平反昭雪,那个年代欠了太多的人!但他长眠的那棵大树却再也找不到了。

今天,离潘光旦先生的离去,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透过历史的雾霭尘烟,我仿佛依然能看见,他杵着双拐,特立独行,行走在天地之间,落日余晖里,先生化作一片斑斓的云霞,渐渐地消失在黑暗的漫漫长夜中……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