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雄:五胡乱华后,在十六国中第一位建国的皇帝

青林知青 2025-01-02 08:56:02

李雄:成功效钟会,翻身作刘备

自西晋“八王之乱”后,这中国便进入到一个最为混乱的时期,很多人是弄不明白这段历史的,我也是在多年读史后,方才将其捋了个大致的顺溜,好累人。

这一段历史很长,历三百年之久,大致可以150年为界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为两晋同十六国混战,后期为南朝与北朝对峙,当然,这只是为方便记忆的一个大概轮廓。

其实,后期较为简洁,北魏分为东、西魏,然后东魏成北齐,西魏变北周,再然后就是隋朝的大一统;而前期就要复杂很多了,因为有着五胡十六国,乱成了一团,很不好区分。

如果想简洁的话,可用54321加1来记,即“五凉(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四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三秦(前秦、西秦、后秦)、二赵(前赵、后赵),以及北方的夏政权和南方的成汉政权,刚好十六国。

尽管当时立国的有二十多个政权,但其他的都不太重要,史上有“十六国春秋”一书,也就因之相称了;当然,匈奴、鲜卑、氐、羯、羌,这“五胡”是必须要记住的。

在这十六国中,李雄所建立成汉是立国最早的一个,其地域为东到湖北建平、北至陕西汉中和陇南、西及四川雅安、南达云南华宁,国号“成”,后其堂弟李寿改国号为“汉”,所以史称成汉。

史书在对李雄评价中,有一段话很值得注意,“雄朝中无仪品,滥封爵位,吏无禄秩,取给于民。军无部队,号令不肃。”

在看《三国演义》时,有个很奇葩又无厘头的割据势力,既不象中原群雄以刺史或州牧自称,又不似通行的行政管理立国,这便是汉中以“五斗米教”为基础的张鲁;而李雄所属的李氏家族,便是信奉此教的教民。

李氏为巴氐族,应该是氐族的一支,发源地为现在的四川达州,李雄是随父亲李特,率族人一起投靠汉中,被安置于略阳,不过,此略阳却并不是紧邻我们广元的陕西略阳,而是略阳郡,而是在秦陇交通要道“陇坂”,现在隶属甘肃天水,大致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附近。

关于李氏族属,实在是一个有争论的大课题,有人说他们是賨人,也叫板楯蛮,大致集中于现在四川南充市的阆中和巴中一带,这里古称巴西郡,与巴郡和巴东郡合称“三巴”,不过,《晋书》则说他们是宕渠人,好复杂。

李雄身高达2米,武力过人,容貌俊美,史载为“雄身长八尺三寸,美容貌。少以烈气闻,每周旋乡里,识达之士皆器重之。”

时值乱世,哀鸿遍野,流民四窜,李雄的父亲李特率流民入川,后在蜀战死,其弟李流继位后不久亦病亡,李雄继之,攻下成都后自称大都督,成都王,三年后称帝,建成汉。

成汉政权其实就是一个建立在宗教基础上的流民政权,他废除西晋的法规,按自己的规矩行事,一如张鲁在汉中所为,所以才会有官吏的俸禄取之于民的现象,甚至连一支正规队也没有,打仗时一拥而上,实在是个奇葩的存在。

但是,李雄虽然是氐人,却并不如中原五胡乱华的那些人一般地残暴,他是一位性情宽厚,善待民众之人,他简刑约法,政事宽和,兴办学校,“事少役稀”,又恰逢蜀地远离战乱,风调雨顺,呈现出“年谷屡熟,闾门不闭,道不拾遗”的景象,所以,当时蜀地成为难得的一片安宁之所。

李雄如他的名字一样,也是一位有雄心之人,他并不满足于现在的状况,不断地征伐四方以扩大疆域,他北并汉中,征讨南土,攻打巴东,占据南中,征越巂,伐杨难敌,不仅重新取得了北边龙兴的汉中之地,还将南部大片的地区收入囊中,因其战力值爆表,所以死后谥号为武皇帝。

但是,不知是要选贤的原因还是他的头脑出了毛病,他在立嗣的问题上,没有按照中国传统的游戏规则办,尽管他有十几个儿子,却偏偏要将皇位传给侄儿李班,于是,内乱由此开始。

李雄在位30年,61岁时去世,数月后,儿子李期杀李班自立,后叔叔李寿又杀李班,改国号为“汉”,家族间的仇杀,使得成汉实力大损,在李雄死后仅13年,成汉便被东晋桓温所灭。

成汉虽然在“十六国”中建国最早,存在的时间却也不短,共计45年,仅次于前凉和西秦,是“十六国”中名列第三的“长寿”国家,它实际上就是一群信奉“五斗米道”的难民,在李氏大族的带领下,得遇一个天赐的机遇,实现了当年黄巾起义的目标,因为,张角的太平道和张陵的五斗米道,其实是一个概念。

自古以来就有一个怪圈,凡是在蜀地立国者,国祚都不长,无论是刘备的蜀汉还是醮纵的醮蜀,抑或是王建的前蜀还是孟知祥的后蜀,皆是如此,都跳不出此等厄运。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如果李雄能尊重汉家的游戏规则,传位于嫡长子,是否可以避免内部的争斗?没有内讧,这个流民政权是否能够存在的更长些?

历史没有假设,只能说,成汉政权的覆灭有些可惜了,也许是应了三国时钟会的一句话,“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建立在如此概念上的一个国家,焉有不短命之理?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