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痛!我国风湿病学奠基人、开拓者董怡教授逝世,享年92岁!

妙菱看健康 2024-05-14 02:58:28

董怡教授

5月12日,北京协和医院发布讣告:我国风湿病学的重要奠基人、开拓者,北京协和医院原风湿免疫科主任董怡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5月11日20时40分逝世,享年92岁。

并兹定于5月16日(星期四)7时30分,在北京协和医院外科楼地下一层告别厅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董怡教授生平: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1993—1997年),兼任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第三至四届)、北京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第一至二届)、亚太地区风湿病学会联盟(APLAR)副主席、《中华风湿病学杂志》主编等。

少年艰辛,一生的事业从协和起步

董怡教授1932年2月生于上海。她曾说:“我小时候是在上海度过的,但是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因父母工作调动,在我6岁时,全家搬到了香港。后来,香港也沦陷了。我父母觉得不能再在香港待下去了,我们又去了重庆。从香港去重庆,这条路是很难走的,日本人老是设卡,走得非常辛苦。我在重庆待了3年,大概也就念了两年书,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又回到上海。”

董怡教授回忆称:“我家里虽然没多少钱,但父母还是倾尽所有,让我们兄妹4人都念了书。所以生活方面就差了一点,穿衣穿得将就了一些。”

回上海后,董怡在中西女中(今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的前身)完成中学教育,并通过高考考进燕京大学家政系。但是过了没多久,燕京大学进行院系调整,把各个系合并到其他学校,1年后,她被转到上海医学院。1956年,董怡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北京协和医院。董怡教授曾说:“我觉得我真正开始思考自己的事业,或者说我心里想要做点什么,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是从到北京协和医院上班开始的。”

1964年7月,董怡在北京协和医院

筚路蓝缕,参与创建我国第一个风湿免疫学组

1979年之前,国内没有风湿免疫科,风湿病患者常常辗转各个科室求医。比如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去看骨科或去内科,却没有科室能收他。董怡回忆称:“风湿病患者因为血管炎,脚上烂了很大一块,却没有能治的科室。还有的患者因为血管炎,得了特别严重的虹膜睫状体炎,他去看眼科,眼科也没办法,一点办法都没有。”

1979年,董怡(左三)在北京协和医院参与创立了中国首个风湿病免疫学组

1979年,董怡教授同张乃峥教授等人在北京协和医院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风湿免疫学组。之后她受世界卫生组织派遣赴英国肯尼迪风湿病学研究所访问学习,将国际上先进的风湿病学理念和技术引入国内,推动了我国风湿病学的发展。

1993年,在张乃峥、董怡教授的主持下,我国首次举办了国际风湿病性学术会议——ILAR-BEIJING。2000年,董怡教授任APLAR执行主席期间,我国首次承办APLAR大会,对于中国风湿病学事业走向国际具有重要意义。董怡教授还于1996年参与创建了我国风湿病学领域的第一本专业期刊——《风湿病学杂志》(即《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前身)并担任第一届主编。1997年,董怡教授牵头成立了北京医学会风湿病学学组,1999年更名为北京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董怡教授担任第一、二届主任委员,为北京市风湿病学事业作出开创性贡献。

董怡教授终身致力于提高我国风湿病的早期诊断水平,积极探索自身抗体谱检测体系建立及临床应用,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董怡教授是我国干燥综合征研究的开拓者和倡导者,她提出了我国首个干燥综合征诊断标准,并与国际同行一起组织了干燥综合征的国际多中心研究——SICCA项目,参与制订了干燥综合征国际分类标准。她还主编了专著《干燥综合征》,为干燥综合征在我国认识普及、深入研究和国际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她的指导和筹划下,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每年主办风湿病学高级研讨班,培养的学员多已成为全国各省市级医院的风湿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被称为“风湿病学的黄埔军校”。

斯人已逝,音容宛在!董怡教授作为我国风湿病学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为我国风湿免疫科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的离世是风湿病学界的巨大损失。她的一生都在为风湿病患者的健康而努力奋斗,她的医术医德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愿董怡教授安息,她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来源丨北京协和医院公众号、光明网

编辑丨王申冲

审核丨卢璐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