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君
这可能是迄今为止“火”最短的“网红城市”了。
日前,因为被一首歌意外带火的菏泽,在被流量砸中仅十来天后,主动选择了激流勇退,宣布当地的“直播中心”菏泽南站,不再安排各类文娱活动。
一时间,迅速聚拢的各类直播大神开始从菏泽南站散去,这座城市的热度,似乎也跟着冷却下来。
由此,也引发了新一轮关于网红城市的讨论和争议。
菏泽之后,“网红城市”这条路,真的走不通了?
01
严格说,和这几年同样也是意外火起来的淄博、天水等城市都不一样,菏泽并不算是真正的“网红城市”。
因为,它的火始终是基于个人IP,并且是“纯线上”的。
毕竟,淄博有烧烤,天水有麻辣烫,哈尔滨有各种冰雪场景,阿勒泰有风景……而菏泽在目前这轮大热中就只有“一首歌”。
由此,前者的确是吸引了游客,后者则基本只是招来了各类蹭热度和流量的直播者。
也就是说,在被泼天流量砸中的过程中,菏泽作为一座城市的元素的“露出”,是明显不足的。
除了菏泽南站在网络上成为“地标”,菏泽有什么好玩的,有什么好吃的,外地人所接收到的信息,极为有限。
当然,和之前的很多城市一样,流量来了,菏泽也一度做出过接住流量的努力。
比如,连夜铺沥青路、拉来信号车等。
但是,随着“扰民”、“群魔乱舞”等各种争议纷至沓来,菏泽明显是感觉到了流量异化带来的压力。
最终选择“叫停”,可能有无奈,但也未必不在意料之中。
其实,即便不主动叫停,指望这波流量能够再造一个淄博,甚至仅仅是天水,可能都是有难度的。
因为,论文旅资源,菏泽并无表现出明显的优势;相关的话题度,除了之前下辖的曹县火过一阵,也并无特殊优势。
不过,大可不必为菏泽网红之旅的“短命”感到太失落。
毕竟,从不久前的南阳,到这次的菏泽,它们所代表的一类城市——知名度不高,经济实力一般,文旅资源不足,更重要的是,对外地人吸引力有限,才是真正的城市主流。
毕竟,在中国600多座城市中,能见度、话题度相对最高的千万人口城市,目前也仅有17座。
同样的,别看“网红城市”话题被炒得火热,但真正能够称得上“网红”的城市,其实少之又少。
退一步讲,“网红城市”多了,其实也就无所谓网红了。
02
关于如何打造“网红城市”,这几年网上的分析、建议,可谓汗牛充栋。
如果要总结起来,无非是几个要素。
比如,得有拿得出手的东西——具有一定竞争力或者说特色的文旅资源、超级IP,这个主要是先天的。甚至可以说,也是最重要的。
因为没有这些“先天条件”,后面再怎么造流量,可能也是枉然,即便火起来,也多半是昙花一现。
其次,也就是,流量来了——要接得住。其中说得最多的,无非就是要重视营商环境,要有“网感”,学会迎合年轻人的需求,服务得人性化一些……
这些当然都是有道理的。但是,“网红城市”本身的偶然性,却被低估了。
也就是说,一座城市能不能被泼天流量砸中,这首先充满着不确定性,事先未必有那么多可以总结的“流量密码”。
比如,如果本来就有发展文旅的先天条件,其实做好营商环境,不至于让游客来了给差评,这本身就是最基本的要求。不能说为了打造“网红城市”,才意识到要重视。
至于本身就缺乏先天条件的地方,也就更没必要说非得要仿造其他城市去打造所谓的“网红城市”。
做好该做的,比如,把本地的民生服务弄好一些,让本地人的自我认同感、归宿感更强一些,这可能比什么都重要。
至于能不能火,不妨抱以平常心,就交给“不确定性”。
03
不过,也不能因为菏泽这样的折戟,就从此给“网红城市”贴上贬义的标签。
反而要看到,能够真正“红”,并“长红”的城市,才是真正需要几把刷子的。更重要的是,一些看起来是“网红城市”必备的品质,其实也是所有城市都该有的素养。
这从网红城市的变迁史,可以得出一些答案。
按照不那么严格的区分,我们可以将目前的“网红城市”分为几个阶段。
比如,初代网红城市,以大理、桂林、拉萨这样的城市为代表。很明显,它们主打的就是特色化的自然风光。
说得更直白一点,有足够独特的风景、景区就行。
第二代网红城市,也是现在谈论的“网红城市”概念的源起。最有代表性的是重庆、成都、西安。这些城市火起来,原因则相对更复杂。
不仅是因为它们具备了历史文化底蕴,有“好玩的、好吃的”等各种文旅资源和场景,并且在新的社交传播方式中被放大,讲出了新故事,也与它们作为内陆中心城市代表,各方面的话题度的升温有关。
比如,在各类城市、经济等排名上的“出镜率”,“抢人”的成绩、“内陆城市崛起”、基建完善等。
第三代网红城市,通常以长沙为代表,它与自身的各类文旅品牌的崛起有关。
至于近一两年,淄博、哈尔滨、天水、江门等,它们往往因为某种食物、某首个电视剧等而突然走红,则可以称为是新一代网红城市的代表。
相比之前的网红城市,这些城市主要以三四线为主(哈尔滨除外),更“下沉”,也显得更具偶然性。
不难看出,网红城市的变迁史背后,其实蕴藏的是国人文旅观念的变迁。这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
过去,旅游主打的是观光、是“到此一游”,现在更多的是体验、是消费——为了吃一顿烧烤,就可以去一趟淄博,没有比这更具代表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不久前的“五一”假期,还有一种现象引发关注,那就是很多的县城也成了旅游目的地,受到一部分游客的青睐。
这种观念变迁说明了很重要的一点,城市的发展——无论大小,都要更聚焦于对“人”的需求的满足——更具消费性价比的,更让人放松的。
它们可以不是呼风唤雨的“中心城市”,也无需一定是千万人口城市、万亿城市,甚至,位置也可以很偏,但总得有什么让人印象深刻,能够让人放松、愉悦,找到共情的点。
用流行的话说,它要能提供情绪价值。
04
这一点,我在之前谈论阿勒泰的文章中也有讲过。
它的背后,其实不仅仅是人的观念在发生变化,也是城镇化发展阶段变化的必然结果。
当前及未来,从人口和经济上看,城市发展的分化,将会越来越明显。高能级城市将整体汇聚更多的人口、资源,这是大势所趋。
随之而来的,是对大部分城市来讲,外延式的发展,追求规模的城镇化,已越来越难以为继。因为基建、人口,甚至产业升级的空间,都越来越不允许了。
这就要求自然要转化为一种内生式的发展模式。比如,更加重视营商环境、人居环境建设,完善服务业和消费业态,提升服务意识。
并且与大城市形成差异化的竞争,而不再是追求“平替”和“大而全”。
也就是说,越是“小城市”,需要找到自己的特色和比较优势。
这里举一个让人印象很深的细节。这几年,全国已有多个县城拥有中超、中甲队,并且一些县城、普通地级市球场的上座率非常惊人。
当然,打造“网红城市”的价值,未必能直接体现在GDP上来。比如,哈尔滨、淄博等城市的“火”,似乎反馈到GDP数据上来并不突出。
这个问题其实是有商榷空间的。一,谁也不能保证,没火,会更好;二,外地人涌入刺激的服务业和消费,以及在就业、社会活力等方面的贡献,本身也无法完全体现到GDP上来。
所以,不刻意追求成为“网红城市”,但是,成为“网红城市”的一些素质,每一座城市,其实都需要。
什么人呀?不知道榕江?
必须封杀所有“网红“!!!!所有的!严禁直播带货!这些已经是社会毒瘤,正在扭曲价值观人生观!
女主播都是捞女不劳而获,男主播作假帮忙洗那个米。这样的社会毒瘤不该封吗?我们挣钱哪怕再辛苦也有尊严,现在主播这样的要饭乞讨方式会让很多脚踏实地的人心凉。它的社会危害性还不明显吗?要残害到何年何月才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