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1980年,邓小平做了一个超出常规的评定

佳森聊过去 2023-08-26 12:15:11

1948年年底,刘少奇过50岁生日时,朱德曾写过一首《贺少奇五十寿于西柏坡》,朱老总在诗中这样评价刘少奇:

少奇老亦奇,天命早已知。

幼年学马列,辩证启新思。

献身于革命,群运见新姿。

人山人海里,从容作导师。

真理寻求得,平生能坚持。

为民作勤务,劳怨均不辞。

党中作领袖,大公而无私。

群众欣爱戴,须臾不可离。

修养成楷模,党员作范仪。

今年虽半百,胜利已可期。

再活五十年,亲奠共产基。

1980年5月17日,邓小平在刘少奇追悼大会的悼词中给予了刘少奇超出常规的评定:

少奇同志言行一致,他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对广大党员提出的党性锻炼的要求,自己都以身作则地实践了……他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和其他关于党的建设的著作,教育了全党的广大党员,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由上可知,刘少奇虽身居高位,但他却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以身许党,大公无私,“修养成楷模,党员作范仪。”

无论身处何地,身处何境,他的党性本色,永不变色。

刘少奇一生担任过许多重要的领导职务,不管他的职务怎么变化,身边工作人员称呼他“少奇同志”却从未改变。

这是因为他曾在党内有一个讲话:在我们党内,只有毛主席、朱总司令和周总理可以称职务,其余一律称同志。

刘少奇还带头执行,只容许别人称他为“少奇同志”。

1947年7月,刘少奇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主持召开全国土地工作会议、讨论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时,其职务是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和中央工作委员会书记。

会议期间,大家都尊敬地称呼他为“刘副主席”,甚至在呈送给他的报告、文件和讲话稿上都冠以“刘副主席”。

刘少奇对这种做法很不满意。

他特意抓住机会表明态度,专门在一次会议上讨论了党内称呼问题。

他首先问大家:“同志们,我们同在一个革命队伍里,志同道合地在一起奋斗,最亲切的称呼是什么呢?”

与会人员一时摸不着头脑,一个个面面相觑。

刘少奇接着说:“是同志!”

接下来,刘少奇又诚恳地对大家说:“我称呼你们同志,希望你们也称呼我同志。我不喜欢你们叫我副主席。你们以后就叫我少奇同志,这样称呼我感觉很亲切。”

1959年4月,刘少奇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后,称呼上也没有任何改变,除了在国际舞台、出国访问、外事活动、重要公务中必须以国家主席的身份出席并称呼职务之外,在办公室、国家机关、家里和下基层视察工作,一律称呼他为“少奇同志”。

1959年6月,刘少奇在庐山开会时,一位新来的勤务员,并不知道这个规矩,他在叫刘少奇吃饭时说:“刘主席,该吃饭了。”

谁知刘少奇站起身来对他说:“请叫我少奇同志吧。你叫着顺口,我听着顺耳,彼此也觉得亲切。你说好不好啊!”

勤务员听后满脸通红,连忙改口叫道:“少奇同志,该吃饭了。”

刘少奇很高兴地说:“这么叫就对了!”

共产党员的标准在刘少奇身上从没有改变过。

1949 年8 月中旬,刘少奇的长女刘爱琴随同父亲从莫斯科一起回国。

当列车到达满洲里进入祖国境内后,就换乘了国内的专列。

众人刚刚上车坐下,刘少奇就跟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到了国内了,不当客人,是主人了,一切安排都要从简。你们带爱琴到餐车同大家一起吃饭,她不能再和我一起吃饭了,不能再享受特殊待遇了。”

回来以后,刘爱琴暂时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工作。

1950 年10 月,中国人民大学开学,经刘少奇同意,刘爱琴去了人民大学上学。

早在1950 年6 月,回国不久的刘爱琴便在在北师大女附中入党,进入人民大学后,刘爱琴的党员预备期已经满了几个月了。

这时,人民大学经济计划系党支部要讨论她的预备党员转正问题。

刘少奇得知这个事后,就给学校写了一封信,说刘爱琴没有达到党员标准,不同意转正,还说不管什么人入党,都要坚持党员标准,严格要求。

因此,在系党支部大会上,当刘爱琴听到她被取消预备党员转正资格时,头“嗡”的一声很震惊,为此还痛苦了好几天。

在刘爱琴心里,她怪怪父亲对她太严格了。

后来她想通了,她回国以后这段时间和父亲接触得较多,父亲对她是比较了解的,觉得她距离一个真正的、合格的共产党员还有一定差距,他不同意她转正是有道理的。

此后,刘爱琴一直到1966 年4 月才正式转正。

"国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这是刘少奇一生勤政的座右铭。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刘少奇一生以人民勤务员自勉,以让人民尽快过上“富裕和有文化的生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他说:“一个好党员、一个好领导者的重要标志在于他熟悉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劳动状况,关心人民的痛痒,懂得人民的心。”

在经济困难的日子里,他与群众一块苦、一起干。

刘少奇在回家乡调研的44天里,吃住在自己原先的老屋甚至猪场,铺禾草睡门板;他从老屋门前尚有的半塘水,知道旱情并不严重,主要是工作有错误,这让他夜不能寐,内疚不已。

当着父老乡亲的面,他脱帽弯腰,低下花白的头鞠躬致歉:“我将近40年没有回家乡了,很想回来看看。回来了,看到乡亲们的生活很苦。我们工作做得不好,对不起你们。”

他坚决不让办刘少奇旧居纪念馆,决定把老屋分给农民住,他说:“在这里至少可以住上10年、20年,等有了比这个更好的房子,愿意搬再搬。”

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刘少奇身居高位,但他们家人口多,靠工资维持生活,经济并不宽裕。刘少奇对自己、对孩子要求都十分严格,在吃穿用上注意节省,从不浪费。

他们家里的日用品都是普通的大众用品,没有任何高档奢侈品。

平常在家,刘少奇最爱穿布衣布鞋。

他的衣服、袜子穿破了,总要由王光美给补一补。

一件衬衣刘少奇常常穿到无法再补了才肯换新的。

有的手帕磨出了洞他也不让工作人员扔掉。

毛巾中间破了,他就让人从中间剪断,把边上的两头接起来再用。

而一条床单一用就是十几年。

一条带格围巾,也是用了十多年,上面的绒都快掉光了。

1960年冬天,刘少奇要去莫斯科参加国际会议。

工作人员说莫斯科天气寒冷,要给他做一件新大衣。

刘少奇坚决不同意,最后,工作人员把一件1942年12月在晋西北贺龙送给他的一件皮大衣改了改,刘少奇就穿着这件旧大衣去了冰天雪地的莫斯科。

1963年4月,刘少奇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即将出访印度尼西亚、缅甸、越南、柬埔寨四国。外交部礼宾司通知,请“刘少奇和王光美同志做出国服装”。

秘书报告他后,刘少奇说:“有穿的就不要再做了,出国不一定非得穿新衣服。”

工作人员将此话转告礼宾司后,司长俞沛文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到刘少奇家,要求看看刘少奇的衣服是否能行。

他们打开衣柜把刘少奇和王光美的衣服一件件地认真检查了一遍,感慨地说:“这些衣服都不行,作为国家主席和主席夫人出国访问要按照外交部的规定办。另外,这四国的气候也不一样,有热带,也有亚热带,现有的这些衣服不适合那里的季节,而且都是穿过多年的旧衣服。”

后来,刘少奇虽然勉强同意做些薄衣服,但还是有自己的看法,说:“我们有我们的国情嘛,不要完全同人家比,俭朴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不是丑事。”

从酷暑到寒冬,除了外出调查和开会,刘少奇总是整天坐在办公室里起草和批阅各种文件和报告。

据刘少奇秘书吴振英、刘振德回忆:

少奇同志在正常的情况下,一天要工作十七八个小时。

特别是当了国家主席之后,国务活动更加繁重。

遇上开会或其他特殊任务,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有的时候还要连轴转。

他的时间观念是分秒必争,但他的工作也有个规律,大致是:

起床后,先让秘书报告有什么急件和当天的活动安排,然后浏览当天的报纸。

早饭后,如果当天没有别的活动,就开始在办公室批阅文件或写东西,一直到第二天清晨两点左右才离开办公室。

少奇同志每天处理的文件很多,工作时思想高度集中,有时秘书进去也不知道。

办公桌上文件堆得满满的,但哪些是毛主席批来的,哪些是政治局要讨论的,哪些是要传阅的,哪些已批阅,哪些需急办,哪些可缓办,哪些要暂存在他那儿,他心中都有数,放得各有位置,清清楚楚。

少奇同志总是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毫无保留地用在了操劳国家大事上。

有时不看文件,不谈话,但脑子并不闲。

那是他沉浸在聚精会神的思考之中了。

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要到工厂、农村、学校等调查。

他经常以普通群众的身份深入人民群众当中去。

每次外出,他都要向身边的工作人员重申自己订的“四不准”:

不准人家接送;

不准请客吃饭,铺张浪费;

不准向人家要东西,人家送上门来也要婉言拒收;

参观时不准前呼后拥地陪同,有个向导引路就行,不要影响地方同志的工作。

那时候,按照国家规定,刘少奇外出要坐专列。

每到一个地方,人家总是安排他住高级宾馆。他为了少给地方添麻烦,有时吃住就都在火车上。

外出视察不在专列上吃住时,刘少奇就会与群众同吃同住。

1961年春,他回乡调研,这次下乡,他更要求轻车简从,连同省里的同志,一共才用两辆吉普车,并且自带行李和柴米油盐,自备碗筷用具,不给群众添麻烦。

刘少奇这次为期44天的调研,为了减轻地方负担,他住养猪场、饲料房、农舍和自家的旧居;身着蓝布衣,脚穿黑布鞋,身边只带几名工作人员,以至于发生了县委书记闻讯出门迎接,与刘少奇打照面却没有认出刘少奇的故事。

刘少奇的一生,历尽坎坷,但他又极其成功、建树奇伟。

刘少奇久经鏖战苦斗,力克千难万险,为什么能闯过狂风巨浪,成为党和人民拥戴的领袖呢?

他自己曾说过的一段话或许能够解释:

我们党及我们党所领导的各项工作、各项事业,都是人民群众的事业,都是经过人民群众去进行的工作……一切工作都要走群众路线,都要有群众观点。

什么是群众观点和路线呢?

他说:

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就是人民群众的先进部队对人民群众的观点。有这些观点才能有明确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才能实行正确的领导。

他还说:

我一生只办过一件事,就是群众的事;只做过一项工作,就是群众工作。

怎样做好群众工作呢?

用刘少奇的话说就是:

共产党什么都不怕,就怕脱离群众。只要共产党永远依靠群众,就是不可战胜的!

正如1980年,邓小平在刘少奇的追悼大会上的悼词中说的那样:少奇同志言行一致。他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对广大党员提出的党性锻炼的要求,自己都以身作则地实践了。

150 阅读:45503
评论列表
  • 滨哥 47
    2023-08-27 15:12

    少奇同志千古

  • 2023-09-05 10:14

    伟人就是伟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 2023-08-28 14:12

    为人民打江山的那群人,一直践行江山是人民的观念。

  • 2023-08-28 09:43

    儒雅伟人,世人楷模!👍👍👍👍

  • 2023-08-30 12:42

    人民的好干部

  • 2023-08-27 12:57

    伟人

  • 2023-08-28 14:12

    真伟人

  • 2023-09-04 22:34

    伟人!敬佩!

  • 涛涛 22
    2023-08-30 17:33

    少奇同志千古!

  • 2023-09-11 08:28

    少奇同志永远活在中国人民 心中!

  • 2023-09-10 20:37

    看了文章,少奇同志就是一个完人,也可称为"圣人"

  • 春风 16
    2023-09-10 08:55

    一声同志,表现干部群众心心相印

  • 2023-09-03 06:20

    真正的能臣

  • 2023-09-04 14:02

    少奇同志千古

  • 2023-09-13 12:53

    伟大领袖刘主席!

  • 苗子 11
    2023-09-05 10:35

    睿智无私的

  • 2023-09-16 01:49

    致敬伟人,刘主席是人民的好主席!爱戴您,感谢并怀念您,人们会代代相承!同时也向您的战友们致以真诚的感谢、怀念和崇敬!

  • 2023-09-16 02:20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少奇同志就活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