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8年2月13日,明朝时期的海上王者王直被捕。
王直是明朝时期最大的“海盗王”,最后被朝廷以通敌叛国的罪名斩首示众,史书上也对他多有骂名。
但也是他,那段时期的明朝倭患才会被遏制,海上行商才会安全。
王直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做了些什么呢?
王直影视形象
第一,王直是靠走私商起家的。
王直是明朝南直隶徽州府人,他生活在一个土地贫瘠、农业发展受限的地区。
由于粮食产量不足以供养所有人口,王直决定尝试创业,以解决自己和他人的经济困境。
经过考虑,他决定贩卖私盐。
王直选择贩卖盐的原因是盐是一种消耗品,当时盐铁都被掌握在朝廷手中,但是每家每户都需要购买和使用。
这使得卖盐成为一个有潜力的商业机会。
王直开始小规模地经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生意越做越大。
几年过去了,王直通过卖盐积累了第一笔财富,被当地人称为“大盐王”。
古代贩盐图
然而,成为大盐王并没有满足王直的野心,他希望继续扩大自己的事业。
然而,在当时能够比卖盐赚更多钱的买卖非常有限。
经过深思熟虑后,王直决定走上一条不同寻常的路——海上走私。
起初,王直只是一个走私犯,他通过海上贸易运送违禁品。
当他到达日本时,受到当地权贵的接待,并获得一块地盘用于经商。
他最初依附于同乡许栋,但后来许栋被明朝军队剿灭。
王直则自立为船长,开始了一半是商人、一半是海盗的生活。
王直的海上走私生意非常成功。
他经营着一支由帮众和日本浪人组成的走私团队,自称徽王。
王直的船队在海上穿梭,运送各种违禁品,从而积累了更多财富。
他的勇敢和智慧使他成为当时海上走私界的重要人物。
明海船图
第二,王直虽然是走私商,却约束着沿海的海盗,保障着百姓的安全。
王直移巢至烈港后,得到了浙江海道副使的默许,获得了一段时间的贸易自由。
在这期间,他与官府中的人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逐渐确立了自己作为“海上霸主”的地位。
王直的部下分为几大船团,其中代表性的船团长有浙江人毛海峰、徐元亮,安徽人徐惟学和福建人叶宗满。
这些船团成员甚至可以在苏州、杭州等地的大街上与百姓进行买卖,而百姓也竞相把子女送到王直的船队中。
起初,王直对朝廷抱有很大的期望,他在地方官员默许“私市”的暗示下,积极配合官府的要求。
他卖力地平定了陈思盼等多股烧杀掠夺的海盗,维持了沿海地区的秩序。
王直的努力逐渐确立了自己作为“海上霸主”的地位,并尝试在舟山沥港重建双屿港的繁华。
十五世纪亚洲地图
第三,王直被处死前,一直想做的,就是解开明朝的海禁。
王直最后的目的是要政府放弃海禁政策,使海上贸易合法化,并且对国际贸易形势有深刻的判断。
他认识到,随着葡萄牙商人、西班牙商人的东来,中国已被卷入“全球化”贸易的漩涡之中。
这就意味着海禁政策与时代的潮流格格不入,朝贡贸易已经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海外贸易需求。
因此,王直要求政府放弃海禁政策,使海上贸易合法化,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海外贸易的增长速度。
在当时的形势下,王直的要求是合理的。
他看到了海上贸易的巨大潜力,意识到以合法化的方式开展贸易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
然而,尽管王直历数自己剿贼的功劳并承诺为朝廷平定海疆,他的请求最终还是被政府拒绝。
王直铜像
嘉靖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王直在浙江省杭州府官巷口被斩首。
在临刑之前,他见到了自己的儿子,双方相互拥抱而泣。
他还将一根髻金簪交给儿子,并感叹道:“不意典刑兹土!”
尽管面对死亡,王直依然坚定地伸颈受刃,他的英勇和毅然决然的态度令人敬佩。
然而,王直的死并没有解决倭寇问题,反而导致倭寇问题再次严重起来。
由于没有了王直这样的领导者,中国沿海地区再度陷入无法抵挡倭寇侵袭的困境。
王直在临刑前所言“死吾一人,恐苦两浙百姓”成为了事实的反映。
不久之后,“新倭复大至”,闽广成为倭寇患的重灾区。
明朝海域航行路线图
王直为改革海禁、合法化海上贸易而奋斗,他对国际贸易形势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尽管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他的努力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改变。
他的死导致了倭寇问题再度加剧,严重威胁着中国沿海地区的安全和繁荣。
然而,王直为之奋斗的目标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对于海禁政策的改革和海上贸易的合法化,仍然是中国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