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4岁剃度为僧,做了朱元璋的同行,朱棣闻言脸色突变

曼容过过 2024-03-05 07:24:08
1382年,朱元璋找来一群僧人为藩王祈福诵经。其中一个僧人悄悄给燕王朱棣传话:“贫僧有一顶白帽子送给大王。不知大王可敢收下。”朱棣闻言脸色突变:“你到底知道些什么?”这位僧人不是别人,正是后来赫赫有名的黑衣僧人姚广孝。姚广孝,江苏苏州人。家里世代行医。他14岁便剃度为僧,做了朱元璋的同行,潜心专研佛法。佛法学得差不多了,又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术数。后来他又自学兵法、五行、儒家经典,甚至史书他也看过不少,堪称全才。姚广孝外出游历之时,途经嵩山寺,在那里遇到了有名的相士袁珙。二人聊得投缘,袁珙便替他相面。袁珙告诉姚广孝,他的面相奇特,形同病虎。虽然自己无法成事,但是却可以助他人成事,就如同刘秉忠一样。姚广孝闻言非常兴奋。这刘秉忠是元朝初期人士。他出身布衣,却深受忽必烈的器重,在他的帮助下,忽必烈才得以建立元朝。按照袁珙的意思,姚广孝以后也能辅佐君王成就社稷。能做到这点的人,历朝历代也是屈指可数的。他自然兴奋了。此后,姚广孝便开始琢磨,他该辅佐的“忽必烈”在哪里。思来想去,姚广孝觉得朱元璋相当于“成吉思汗”,那么他的“忽必烈”应该就是朱元璋儿子中的一个了。恰好此时朝廷下令,让所有精通儒家经典的僧人前往礼部参加考试。姚广孝觉得这是个接触皇子们的机会,便欣然前往。虽然他没通过考核,但是依然谋到一个僧职,得以留在南京。经过他的长期观察,燕王朱棣应该就是他的“忽必烈”了。朱元璋儿子虽然多,但是他最看重的还朱标。朱元璋一心想要朱标继承自己的皇位。可惜天不遂人愿,祝愿英年早逝,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大概是在朱标身上投入了太多感情,朱元璋没有立其他皇子为太子,反而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储君。要说朱元璋的一群儿子对这个安排没意见,那是不可能的。其中燕王朱棣意见最大。朱棣自恃文武全才,为明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一众皇子里,他也就信服朱标。此时朱标不在了,朱棣自然觉得这太子之位是他的囊中之物。谁知半路杀出个朱允炆,把他的美梦全打乱了。在姚广孝看来,如果他能辅佐朱棣坐上皇位,必然会名留青史,被后人传为美谈。此时摆在他面前唯一的难题就是:他如何获得朱棣的信任,成为其心腹。1382年,机会到来了。当时马皇后去世,朱元璋下旨挑选一批僧人分给诸王,让他们在王府诵经祈福。姚广孝便在其中。当他经过朱棣身边的时候,悄声说道:“贫僧有一顶白帽子送给大王。不知大王可敢收下。”藩王头戴白帽子,也就是“王”字上面一个“白”,是个“皇”字。姚广孝的意思是,他能够帮助朱棣登上皇位。朱棣虽然一直惦记着皇位,但是在朱元璋面前他是一点都不敢表现出来。此时自己的心思被人点破,自然心中大惊。朱棣急忙小声问道:“你到底知道些什么?”姚广孝却笑而不语,随着其他僧人离去。朱棣被这事搞得心神不宁,特意向礼部讨要姚广孝,姚广孝得随朱棣一起前往燕王府。后来朱棣通过和姚广孝的一番长谈,发现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正是他成就一番大业所不可或缺的。将其奉若上宾,十分倚重。后面一系列事情的发展都如同姚广孝所料。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继位。开始着手削藩。不过姚广孝想不到的是,朱允炆过于配合了。他削藩下手过狠,使得藩王们都人心惶惶;他重文轻武,使得那些武将也与其若即若离。姚广孝一看,这也不用等待时机,慢慢造势了。于是劝朱棣早日起兵。虽然朱棣一直窥视皇位,但是他一直缺乏信心。虽然他的实力在藩王里是最强的,但是他再强,也只有一地之兵,和朝廷的百万大军相比,还是以卵击石。此时是姚广孝帮他分析利害,为他打气,最终朱棣才下定决心起兵靖难。不过好事多磨,就在朱棣起兵的节骨眼上又出事了。当时,朱棣正在自己的王府举行誓师大会,鼓舞即将出征的将士们。结果朱棣话还没讲几句,突然狂风大作,将人们吹得东倒西歪,就连房梁上的瓦片都被吹落了好几片。这在当时看来是不吉之兆,不仅下面的士兵觉得此次出征凶多吉少,就连朱棣自己都开始打退堂鼓了。此时还是姚广孝站了出来,他告诉朱棣和其他人:“自古以来,真龙飞天,必然伴随狂风暴雨。此乃吉兆,说明朱棣乃天命所归,是有天子命。而且青瓦落地,说明该换黄瓦(皇帝才能使用)了。”众人听罢,觉得言之有理,一时间燕军士气大振。后来朱棣多次战局不利,感到心灰意冷,想打退堂鼓,都是姚广孝给他打气,为他坚定信念,朱棣才得以支撑下来。再后来朱棣又是采纳了姚广孝的建议,绕开城池,兵锋直指南京,才得以扭转战局,一招定乾坤。朱棣能登上皇帝的宝座,姚广孝居功至伟。有意思的是,姚广孝助朱棣成就大业后,却一心阪依佛门,不怎么参合朝中的事情。真的做到了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0 阅读:0

曼容过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