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个人信息,或许比你想象中更容易被获取,甚至明码标价地出售。
你可能从未想过,自己的户籍信息、就医记录,甚至一些极其私密的信息,会成为他人手中的“商品”。
而获取这些信息,可能仅仅需要花费几十块钱。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最近,“百度副总裁女儿开盒孕妇事件”将“开盒”这个隐秘的暗网世界暴露在大众面前。
为了探究“开盒”的真相,我以身犯险,卧底潜入了多个“开盒”群,其中一个群的成员数量竟然高达10万人,堪比一个小国的人口。
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我目睹了个人信息交易的触目惊心,也感受到了普通人与恶的距离是如此之近。
从明星的航班信息到普通人的堕胎记录,几乎任何隐私信息都能在这里找到,并被明码标价出售。
更令人震惊的是,获取这些信息的成本低得令人难以置信。
一些基础的查询服务,甚至只需要花费几个积分,而新用户注册即可获赠积分。
这种低成本、高收益的“暴力杠杆”,让一些人轻易地获得了“上帝视角”,也让更多人被卷入这场信息交易的黑色漩涡。
我以新注册用户的身份加入了多个“开盒”群和频道。
这些群组的运作模式高度成熟,就像一个训练有素的科技企业,拥有引流获客、技术更新、产品运营等环节。
频道机器人会不间断地发布开盒模板和报价,用户只需输入目标的手机号、姓名或身份证号等信息,机器人就能自动返回关联信息。
为了留住用户,一些群组还采用了积分制和会员制,提供更高级的查询服务。
为了验证这些商家的“靠谱”程度,我冒险将自己的身份证号输入到一个几千人的群组中。
很快,我的电话号码、姓名等信息就被准确地显示出来。
那一刻,我体会到了信息泄露的恐惧和不安,也更深刻地理解了被“开盒”者的感受。
在这些“开盒”群里,我发现了一个名为“社工库”的神秘数据平台。
商家声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查询几乎任何信息。
从身份证照片、全家户籍到五年开房记录、微信流水等,应有尽有。
价格也从几十元到上万元不等。
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信息的来源不明,也缺乏监管,极易被用于非法用途。
除了信息查询,“开盒”群还提供短信轰炸等骚扰服务。
我尝试用自己的手机号进行短信轰炸,结果手机持续不断地收到各种验证码短信,整个过程长达十分钟,让我感到十分焦虑和不安。
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群里还有一个“十恶不赦”排行榜,根据轰炸时间的长短进行排名。
在“开盒”群的潜伏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许多乱象。
诈骗横行,高仿账号和先付款后收货的套路层出不穷。
为了防止被骗,一些群甚至开设了反诈频道,但收效甚微。
“开盒”的随意性和低龄化也令人担忧。
有人仅仅因为意见不合就扬言要“开盒”对方,甚至有小学生参与其中。
“开盒”的风险不容忽视。
我用一张新办的电话卡进行测试,结果却“开盒”出了一个远在内蒙古的老年女性的信息。
这说明“开盒”也存在出错的可能,而被错误“开盒”的人却毫不知情。
更可怕的是,“开盒”的技术还在不断更新迭代,覆盖范围越来越广。
“开盒”现象的蔓延,值得我们深思。
你永远无法想象别人会因为什么理由“开盒”你。
在这个信息时代,保护个人隐私变得尤为重要。
我们需要提高警惕,避免信息泄露,也要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打击“开盒”等侵犯公民隐私的行为。
我们该如何在享受互联网便利的同时,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安全?
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共同思考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