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最大的悲哀:一辈子都没弄明白,你只是孩子的母亲,是老公的合作伙伴,在这个世界上,终其一生都是一个人!

智慧父母心视野 2025-03-03 17:24:51

在传统认知里,妈妈似乎永远围绕着家庭打转,她们是孩子成长的守护者,是老公生活的贤内助。

可在这重重角色背后,妈妈们自己的身影常常模糊不清,很容易忽视自我的需求。

妈妈们,首先是你自己,然后才是孩子的母亲。

从心理学的自我认同理论来讲,每个人都需要在自我认知中找到核心的“我是谁”。

可很多妈妈在孩子出生后,就把自己的身份完全等同于“母亲”。

电视剧《小欢喜》里的宋倩,为了女儿英子的学习和生活,她几乎放弃了自己的一切社交和个人爱好。

她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英子身上,生活的重心完全围绕着孩子。结果英子不堪重负,患上了抑郁症,宋倩也陷入了巨大的痛苦和迷茫之中。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里有句话:“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妈妈和孩子的关系。孩子会长大,会有自己的生活,当妈妈把所有自我价值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一旦孩子离开,妈妈就会陷入巨大的空虚。

在婚姻里,妈妈们与老公更像是合作伙伴。

家庭是一个需要共同经营的“项目”,两人分工协作,承担经济、家务、育儿等责任。

不过,这种合作关系有时会掩盖夫妻间作为独立个体的情感需求。

社会心理学中的公平理论指出,在一段关系中,双方都期望付出与收获成正比。

生活中,我们常能看到一些妈妈在家庭中承担了大部分家务和育儿工作,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得不到老公足够的情感回应。

比如,网络上曾热议的一个话题:妻子忙了一天家务,老公下班回家就瘫在沙发上玩手机。妻子满心委屈地抱怨,老公却觉得自己上班也很累。

这种情况就是夫妻间在付出与收获的感知上出现了偏差,当妈妈们把过多精力放在家庭琐事上,而忽略了自己作为妻子的情感需求,夫妻关系就容易出现问题。

我们终其一生都是一个人。

这听起来有些残酷,但却是事实。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妈妈们也不例外,她们在成为母亲和妻子之前,也有自己的梦想、爱好和追求。只是在岁月的消磨中,这些渐渐被遗忘。

我认识一位阿姨,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跳舞,后来结婚生子,为了家庭放弃了跳舞。

等孩子长大成人,她想重新捡起这个爱好时,却发现自己已经跟不上节奏,身体也不如从前。她时常感慨,要是这些年能一直坚持跳舞,自己的生活肯定会不一样。

妈妈们要学会在家庭角色之外,重新找回自我。这并不是说要忽视家庭,而是在家庭和自我之间找到平衡。

可以试着给自己留出一些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重新培养兴趣爱好。哪怕只是每天抽出半小时来阅读一本好书,或者每周去上一次瑜伽课,这都是对自我的一种滋养。

在与孩子的相处中,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支持,但也要学会放手。让孩子明白,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人生道路要走。

同样,在婚姻中,与老公保持良好的沟通,不仅是关于家庭事务的交流,更是情感上的沟通。夫妻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经营好这段关系。

妈妈们,你们不是超人,不需要时刻为家庭牺牲自己。

你们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有权利在这个世界上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只有当你们真正爱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价值,才能更好地爱家人,家庭也会因为你们的幸福而更加幸福。

愿每一位妈妈都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找到那个闪闪发光的自己,不再被角色所束缚,真正实现自我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0 阅读:0

智慧父母心视野

简介: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分享温整的亲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