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彼时地气上升,正宜春耕,俗语“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说的就是它。
因着“气清景明,万物皆显”的缘故,大地复苏,草木萌生,清明也成为人们踏春游玩的好时节,《清明上河图》开卷即描绘了这样一派生机盎然的场景。
又有,清明节祭扫的习俗,始自唐、盛行于明。追思先人,顾盼新生。
一年365天,日日不一样,日日又都一样。
就似“生命本没有意义,是人赋予了生命意义”一样,作为自然万物之灵,人类也赋予了“清明”以意义。
但无论是节气还是节日,“清明”都代表了传承。四季轮回,周而复始,一年一春;有逝去,有怀念,有继承,有新生。
人类历经出生、成长、繁衍、发展,在几百万年的演变中,才到如今。
生命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人类发展更是如此。在不断的继承和传承中,一代一代留存下来经验、观念和文化,才形成今日的社会。
逝去终是生命的尽头,也许并不可怕,可叹的是被遗忘。
而活着就是希望,活着更应珍惜。
清明是追思,亦是启程。
清风起,明月朗。愿世事皆安好。
清明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