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黄仁勋接受《金融时报》采访:华为实力强劲,美国科技封锁失效了吗?

信息舟 2025-03-26 10:23:16

六年前,美国对华为挥舞制裁大棒,试图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

而六年后的今天,芯片巨头英伟达的CEO黄仁勋却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我们对中国有严苛的封锁,为什么他们还能诞生华为?” 这句疑问,仿佛一记重锤,敲响了西方科技界沉寂已久的心房。

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曾经的封锁先锋,如今发出如此感叹?

华为的崛起,并非偶然。

从芯片到软件,从手机到5G,华为正在全方位地突破美国的科技封锁。

其自主研发的昇腾910芯片,算力达到320万亿次,与英伟达A100性能旗鼓相当。

基于昇腾910芯片的Atlas服务器集群,在图像识别训练速度上更是超越了国际同行58%。

自主研发的昇思AI框架,已支撑起50多个主流大模型,市场份额突破30%,标志着中国正在构建自主的人工智能生态。

除了在芯片和软件领域的突破,华为在其他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折叠屏手机市场份额的领先地位、鸿蒙系统超过8亿的装机量,以及在全球5G基站市场超过60%的占有率,都彰显着华为“三栖作战”的全产业链突围能力。

此外,华为还在7nm芯片自主量产、量子计算和光子芯片等前沿领域积极布局,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和战略眼光。

面对华为的强势崛起,美国此前实施的科技封锁显得苍白无力。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封锁反而促进了中国科技的自主创新。

断供EDA软件,催生了华大九天;制裁中芯国际,加速了上海微电子的光刻机突破;组建Chip4联盟,却推动了中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突破70%。

这些事实都表明,美国的科技封锁策略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加速了中国的科技进步。

黄仁勋在采访中流露出的困惑,也正是对美国科技封锁政策的反思。

他或许没有意识到,美国对中国科技封锁的误判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低估了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二是高估了自身的技术优势,三是忽视了全球南方国家的技术需求。

中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可以调动从稀土提炼到终端制造的完整产业链,这是美国无法比拟的优势。

华为成功的秘诀,在于其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完整的产业链以及开放的合作态度。

华为将2.4%的营收投入研发,远高于硅谷巨头,这种压强式的投入使其技术水平快速提升,例如昇腾芯片性能三年提升了400%,鸿蒙系统月活用户也实现了对苹果iOS的赶超。

同时,华为依托中国强大的工业基础,能够快速完成设计迭代和生产制造,例如在东莞松山湖三天就能完成设计迭代的生产线,这在其他国家是难以想象的。

此外,华为还积极拥抱全球科技生态,向全球开源昇思架构,并为台积电前高管开出百万年薪,这种开放的姿态吸引了全球人才和合作伙伴,也消解了冷战式对抗的逻辑。

美国试图以当年拖垮苏联的方式来对付中国,但历史不会简单重复。

苏联的悲剧源于封闭僵化,而中国的突围依靠的是改革开放。

华为的成功,正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两弹一星到空间站,从北斗导航到量子通信,中国用70余年的时间证明了任何封锁都挡不住14亿人追求科技自强的决心。

西方世界一直鼓吹的“中国崩溃论”如今已不攻自破。

当美国议员还在叫嚣加大制裁的时候,中国的科技企业却在不断取得突破。

这场没有硝烟的科技战争揭示了一个真理:科技霸权不在于禁令清单,而在于持续创新的拼搏。

正如任正非所说:“除了胜利,我们已经无路可走。”

面对华为的崛起,许多人不禁要问:为什么美国偏偏要打压华为,而不是其他公司?

为什么网络上会有那么多人诋毁华为?

华为以一己之力硬抗欧美国家的制裁,这种担当和勇气,又有多少公司能够做到?

如果中国的科技企业都像某些公司一样,仅仅是用别人的成果拼拼凑凑,那对于美国来说,又有何惧?

华为的强大,不仅在于其多元化的发展和高科技含量,更在于其对国家的贡献和忠诚。

您对黄仁勋的这番话以及华为的未来发展有何看法?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30

信息舟

简介:信息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