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之旅—晋城(六):湘峪古堡(1)~临崖而建,固若金汤

奇页评旅游 2024-07-11 18:32:26

昨天从黄河壸口瀑布旅游区回到晋城住宿休息,晚餐品尝了晋城的美食。今天上午(6.4),从晋城出发,到这次山西之旅最 后一个景点“湘峪古堡”参观游览。

晋城到湘峪古堡路程大约50公里,上午不到九点,我们就到了景区

湘峪古堡,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郑村镇湘峪村,是明代万历年间户部尚书孙居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孙鼎相、御史都堂孙可相三兄弟的故里。

而“湘峪村”除了孙家三兄弟以外,还出了许许多多的举人和进士,因此民间把湘峪村称为“十山九回头,辈辈出诸侯”。直到现在,沁河两岸的村庄依旧人才辈出。

这里果然是风 水 宝 地,人杰地灵

湘峪古堡,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竣工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历时二十年。湘峪村因明朝孙氏三兄弟同朝为官而闻名,其古堡历史上民间俗称“三都堂”,湘峪古城也因此被称为“三都古城”。

这是湘峪古堡远景一角

这是古堡门前的牌坊,正中高书“恩荣四世”,“三世少宰”、“四都首司”等,展现了古堡主人一家四代受到朝廷的恩宠,尽显荣华富贵,展示了古堡主人的社会地位和荣誉

湘峪古堡,是一座城如钢铁般坚硬的城堡,自建成以来从未被攻破的古代要塞,被誉为“中国北方明代第 一古城 堡”

湘峪古堡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明末农民起义时期。据传,明末农民起义军由陕西进入山西,一路过关斩将,但面对湘峪古堡却束手无策。李自成率领大军七天七夜猛攻古堡,未能攻克,最终只能无奈退兵。

这个故事说明湘峪古堡防御力量之强大,易守难攻,固若金汤!

这是古堡前的护城河,宽21米、长3000多米

过了护城河,就是湘峪古堡的正门

湘峪古堡的正门,就是南门,其名称为“宸薰”,这一名称体现了古堡的庄重与威严,也寓意着一种美好的祝愿和期待。

古堡的另一门,位于东侧,名称为“迎晖”,寓意着每天迎接新的阳光和希望

从大门进,就是古堡的瓮城。

古代瓮城的概念,此前从雁门关瓮城、平遥古城瓮城的介绍可知,瓮城的设立普遍存在于边关和城市城墙的防守,是古代有 效的防守手段。

经过瓮城,就可以参观古堡内部的防御结构了!

湘峪古堡是一处集防御工事、兵营、军需仓库功能于一体的明代建筑群。古堡的城墙宽4米,最 高处为25米,周长2300余米,依山而建,分为内城和外城。

城墙上面的防守设施

我们在当地导游的带领下,匆匆游览了这座结构复杂的防御要塞,聆听了她的专 业解说,但实话实说,看过听过之后有感觉,就是是防守严密,易守难攻,固若金汤,但帖子要想按介绍乔家大院那样介绍湘峪古堡,实在做不到,因此,只能按路线顺序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照片,进行分享了

进入城墙里面,可看到复杂的结构~

兵洞连城— 所谓兵洞连城,是整个古堡城墙防御的核心!藏兵洞均为砖石结构的窑洞式建筑,洞体宽大,洞洞相连。东西两侧各设一门为出入通道,作战时只需守住或堵住一门,便可以断绝藏兵洞的东西交通,敌人一旦攻入洞内,每一道门都可以成为抵御进攻的关口。

从藏兵洞往外望的景观

洞里可藏兵、兵洞可连城,众多洞孔一字排开,从古堡外面远处眺望,非常壮观;从古堡里往外观看,非常清楚!

里面的构造,是洞洞相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结构巧妙的设计成后廊式,串珠式,双层布局,就如铜墙铁壁;采用的建造工艺,为鸡蛋清加糯米,是故宫的工艺手段。

特别要指出,洞里的三大系统在当时堪称“三绝”:一是看不见的照明系统;二是摸不着的供水系统;三是想不到的指挥系统。这三大系统在防御实战中起了重要作用!

这是警钟

从这些图片可以看出,全部藏兵洞均为砖石结构的窑洞式建筑,洞体宽大,洞洞相连,东西两侧各开一门成为了长长的进出通道;

战时一旦发生危险,堵住一个门,便可断绝藏兵洞的东西全部交通;

如果被敌方攻破一门,另一道门内可以立即成为抵御敌方进攻的新防线,门门是关,道道设防。

这是角楼,古堡的一部分,与城垣、城门楼、护城河等同属于防卫设施。此角楼,造型奇特,采用重檐歇山顶,檐下斗拱纵横,为古堡瞭望点之一

明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孙氏兄弟历时二十年打造了这座坚如磐石的城 堡,确实起到了保护家族的作用

前面已说过,孙氏三兄孙居相、孙可相、孙鼎相,他们均为明朝官员,但孙氏兄弟四人中,除了上述三兄弟外,还有孙立相留在了村中,据导游解说,是为赡养父母而没有考取功名做官,也有说,他可能没有考取功名,而是在村中开设私塾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赡养父母。(待续)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