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2025年3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官网正式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经过官方审评和社会公示,此次全国共有942人入选。

一直以来,茶叶都是国家级非遗名单的常客,而在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传统技艺类和民俗类中,涉及茶叶制作的共有17人,茶艺、茶俗也有2人入选!
接下来,不妨随小懂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匠心茶人晋升为“国家级非遗大师”?
传统技艺类
本次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17位晋升“国家级非遗大师”中,不只有中国传统六大茶类制作技艺,还有民族特色的德昂酸茶制作技艺。
01 乌龙茶制作技艺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王顺明
王顺明于1974年起于茶厂工作,长期从事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管理和制作工作,事茶多年擅长茶叶栽培、制作、审评等。

据悉,王顺明曾看护武夷山母树大红袍长达21年之久,是当之无愧的母树大红袍“守望者”,还是武夷岩茶国标GB/T18745主要起草人。
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张兴裕
张兴裕,1952年生,漳平南洋水仙茶第四代传承人。自幼便对漳平水仙茶制作的每一道工序耳濡目染,制茶50余年,技艺炉火纯青。

出自张兴裕之手的漳平水仙在茶圈广为流传,北大学者赵为民先生曾为他题诗:“一生苦作已成翁,焙得汤花碗碗红;天下茶食多雅者,从来都在布衣中。”
02 花茶制作技艺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传承人:王德星
王德星生于制茶世家,其曾祖父创立了“大经茶庄”(即闽榕茶业的前身),于1980年开始学习花茶窨制技术,40余年专注福州茉莉花茶窨制技艺。

不仅专研出独特的“闽榕118道茉莉花茶制作工艺”,还创新发明了“一种单瓣醇香茉莉花茶的窨制方法”,增加了茉莉花茶的表面香度,荣获福州市发明专利奖。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传承人:傅天龙
福州是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这里所产的茉莉花茶素来享有“闻香不见花,独特冰糖甜”之美誉!1965年出生的傅天龙,也是福州茉莉花茶界的传奇人物之一。

▲图为傅天龙(中)和茶农
作为福州茉莉花茶传统工艺传承大师,傅天龙致力于推广福州茉莉花茶及文化,由他掌舵的“春伦”品牌勇立潮头,致力于让福州茉莉花茶香飘世界。
03 白茶制作技艺
福鼎白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林振传
“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作为中国白茶之乡,福鼎人才辈出!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制茶高级工程师林振传便是当中之一。

1992年,林振传创立了“品品香”白茶品牌,秉持“一杯白茶,美好世界”的初心,以一杯高标准、高品质、高价值的福鼎白茶,为千家万户带去美好。
04 绿茶制作技艺
西湖龙井制作技艺传承人:樊生华
樊生华,生于1961年8月,家乡是西湖龙井的原产地,祖辈代代以种茶制茶为生。因此,樊生华自13岁起便开始学习炒茶,历经多年练就一双“铁砂掌”。

坚持手工炒茶50多年的樊生华先生满载荣誉,先后荣获“龙坞”杯西湖龙井茶炒茶茶王争霸赛第一名、首届“杭州工匠”等,也是今年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之一。
雨花茶制作技艺传承人:陈盛峰
南京雨花茶是中国传统针形类绿茶的杰出代表,与恩施玉露、安化松针并称“中国三针”,陈盛峰则是南京雨花茶第五代传承人。

与雨花茶打了30余年交道的陈盛峰,将杀青、揉捻、搓条、抓条等一招一式进行千锤百炼,非常懂得如何炒制出最有南京味道的茶。
安吉白茶制作技艺传承人:陈达有
安吉白茶为浙江省安吉县特产的烘青绿茶,素有“鲜如鸡汤,香如幽兰”之美誉。历经采摘、摊放、杀青理条、初烘、摊凉、复烘、收灰干燥七道工序制成。

陈达有自16岁起便开始跟随其父亲学习手工炒茶,从业多年一直秉持“好茶是一颗一颗摸出来的”的理念,于2018年获评浙江省手工白茶的非遗传承人。
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张跃华
常言道:“杨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蒙山茶为中国历史名茶,始栽培于西汉,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享誉“五朝贡茗”之称。

张跃华出生于蒙顶山南麓的制茶世家,以杰出的蒙山茶制作技艺被誉为“茶祖杰出传人”,早于2021年被确定为“四川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刘文新
信阳毛尖几乎成为了河南信阳的代名词,其创制于清末,属锅炒杀青的特种针形烘青绿茶,经摊青、生锅、熟锅、初烘、摊凉、复烘等工序制成。

刘文新是公认的信阳毛尖领头人之一,一直致力于高质量发展茶叶经济,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其掌舵的信阳文新毛尖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龙头茶企。
05 红茶制作技艺
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林鸿
坦洋工夫是福建三大工夫红茶之一,创制于清咸丰年间,以花果香闻名海外。事茶40余年的林鸿,熟悉掌握茶树栽培,坦洋工夫初、精制及审评与检验技术。

另据了解,匠心制茶的林鸿曾先后被评为福建“品牌茶人”、“闽茶之星”、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国茶工匠·制茶大师”等荣誉称号。
宁红茶制作技艺传承人:俞旦华
俞旦华,1958年出生于茶叶世家,其父亲俞道文专注宁红茶技术和研究,被誉为“现代宁红茶第一人”!因此,俞旦华自小便饱受宁红茶香浸染。

至今已事茶40余载的俞旦华,一直致力于传承和保护宁红茶。他自立宁红品牌,坚持“轻萎凋、重揉捻、足发酵”的独到工艺,匠心制茶让修水宁红茶香飘国内外。
06 普洱茶制作技艺
贡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李兴昌
李兴昌,1954年生,普洱市宁洱县宁洱镇人。1987年起便开始跟随母亲系统地学习普洱贡茶制作技艺,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制茶技艺逐渐精湛。

在长时间的实践和探索中,李兴昌将现代工艺融入传统工艺,匠心制成高品质的普洱贡茶,曾多次荣获国际国内茶业博览会和中国名优茶竞赛金奖、银奖和特等金奖。
07 黑茶制作技艺
下关沱茶制作技艺传承人:陈国风
下关沱茶是普洱茶界绕不开的一座“高峰”,属黑茶类,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作为基础原料,经过筛分、拣剔、拼配、称量、蒸揉、压制成型、干燥等工序精心制作而成。

▲左为陈国风
陈国风作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创新改变了沱茶底部凹槽太小的局限,并采取“细茶精制,粗茶细制,精提净取”的原则,优化了下关沱茶的生产工艺。
咸阳茯茶制作技艺传承人:贾根社
咸阳茯茶在陕西享有盛誉,经发酵、煮熬、炒制、发花等工序精心制成。茯茶一直以来都是以“金花”著称,经过自然发金花的茯茶菌香浓郁,滋味醇厚。

▲图为贾根社(中)指导相关人员学习茯茶生产技术
贾根社作为咸阳茯茶制作技艺传承人,一直沿用祖传的配方制作茯茶——把灌封好的新茶和作为"酵头"的老茶放在一起,等待时间酝酿出金花。
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传承人:何建刚
长盛川青砖茶是湖北老字号品牌,制作工艺包含初制、发酵、精制、拼配、压制、烘包六道工序,茶砖色泽青褐、香气纯正,冲泡后汤色红黄,滋味醇和。

何建刚是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第19代传人,2013年在宜昌成立湖北长盛川青砖茶研究所、新建茶叶基地等,致力于传承创新长盛川青砖茶制作工艺。
08 少数民族茶类制作技艺
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杨腊三
德昂族被誉为“古老的茶农”,是一个拥有悠久种植茶树和饮茶历史的民族。代代相传的酸茶制作工艺,是德昂族独有的一项传统技艺。

杨腊三自幼便接触酸茶,熟练掌握从采茶、洗茶、晒茶,到蒸茶、舂茶、再到发酵、压型的全过程。2019年被认定为云南省非遗传承人,精于“茶为骨、酸为魂”的德昂酸茶制作。
民俗类
茶为国饮,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衍生出各式各样的茶俗、茶艺,此次便有2人被评为相关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茶艺(潮州工夫茶艺)非遗传承人:叶汉钟
叶汉钟,1963年出生于“中国乌龙茶之乡”凤凰镇,1986年进入凤凰茶叶收购站当一名普通的工人和学徒,学习挑茶、制茶、拼配,并掌握了潮州工夫茶艺。

事茶多年,叶汉钟致力于茶文化研究,编写了中国名优茶系列丛书《凤凰单丛》,并通过不停学习最终成为首批国家职业一级评茶技师,也成了非遗传承人。
茶俗(瑶族油茶习俗)非遗传承人:周黎维
瑶族油茶被誉为“中国咖啡”,由古代药饮、粥茶、煎茶、煮茶衍变而来。油茶的茶俗、茶礼贯穿了瑶族人的一生,待人待客,婚丧嫁娶都离不开打油茶。

周黎维是瑶族油茶的知名传承人,其深知以大叶绿茶为主料的油茶特色在于“打”,在传承过程中不断提升打油茶技艺,并致力于让风味独特的油茶走向国际。

以上便是最新公布的第六批涉茶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这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称号,而是对茶界匠人精神的肯定。
只有真正“德艺双馨”的匠心茶人,才能当得上这一声“非遗大师”!这或将激励传统茶叶文化的传承延续,大家觉得呢?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