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些资料,觉得有一些关键年份特别值得关注,从基金的角度看,这些年份跟基金的发展变化,往往有莫大的关联,有些甚至的关键的转折点。顺便捋一下。
珍妮纺纱机
01
珍妮纺纱机
1764年
第一个值得记住的年份是1764年珍妮纺纱机的发明,直接推开了工业革命的大门,人类从此开始了大规模的专业化分工,创造财富的速度开始加快。
差不多同一时期,瓦特改良了蒸汽机,蒸汽动力的大规模使用让英国的纺纱工业在全球所向披靡。1785年,诺丁汉郡的鲁滨孙纱厂第一个以瓦特式蒸汽机作为动力。
随后,曼彻斯特的彼得·德林克沃特为自己的棉纺织厂订购了一台8马力的蒸汽机,纺织效率得以显著提高。
据统计:“1800年以前,曼彻斯特已拥有32架蒸汽机,动力430马力;利兹20架蒸汽机,动力270马力。”
蒸汽动力的使用使英国原棉消耗量急速增长,1760年仅消耗一百七十多万磅,1780年扩大近4倍(655万磅),1810年消耗1.24亿磅。
机器与蒸汽动力的搭配使用产生的强劲力量大大提高了棉纺织工业的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推动了英国棉纺织业的集中化和巨型化趋势。
1770年年代,英国的纺织品主要销往欧洲和美洲国家,也卖到了印度和中国。。到了1790年,英国销往欧洲和美洲的棉织品占其棉织品总出口的77%,1795年达到79%,1800年增加到81%。
此外,英国还与印度和中国有贸易往来。大约在1775年,英国启动了从印度到中国的棉花出口贸易,同时英国纺织工业需要,殖民当局鼓励印度植棉。英国利用印度的棉花资源来支持其纺织工业。
可以说,对能源的高效使用是导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原因,在人类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如此方便的控制能源的使用。工业革命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手工劳动专项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专业化的分工。
这一进步让人类从使用自然能源过渡到机器能源时代,随着蒸汽机和蒸汽船的大规模推广,英国的煤炭和钢铁的产量开始上升。当时英国的煤炭产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二,高峰时期占全球煤炭产量的80%,英国的钢铁产量超过了全球所有国家的总和。
伦敦成了狄更斯笔下的雾都,英国也成了全球发达的国家。
1756年七年战争开始到1945年这200年时间是英国最强大的时期,在1820年代,英国建立了庞大的全球殖民帝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英国的殖民地遍布全球,包括北美、非洲、亚洲和大洋洲,这使得英国能够控制全球贸易路线和资源。
英国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其海军力量尤其强大,控制了全球海洋贸易路线。工业革命和殖民帝国的建立为英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资源,增强了其经济和军事实力。财富的快速积累也产生了投资需求,这为基金的诞生提供了土壤环境。
西印度群岛
02
团结就是力量
1774年
第二个年份是1774年荷兰商人阿德里安·范·凯特维奇(Adriaan van Ketwich)创建了名为Eendragt Maakt Magt (团结就是力量)的“种植园贷款基金”,主要投资于外国政府和银行发行的债券,以及西印度群岛的种植园。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基金。
要搞清楚基金的发展历史,就需要捋清楚世界经济的发展脉络,按照时间线大概有这么几个帝国:
二十一世纪最强的国家是中国,2018年至今
二十世纪最强的帝国是美国,1945年-2018年
十九世纪最强的帝国是英国,1756年-1945年
十八世纪最强的帝国是荷兰,1648年-1750年
十七世纪最强的帝国是西班牙,1580年-1648年
十六世纪最强的帝国是葡萄牙,1492年-1580年
从1492年哥伦布首次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开始。开启了欧洲与美洲之间的直接接触和贸易。此外,1488年迪亚士发现好望角,1498年达伽马到达印度,1522年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这段时期被称为大航海时代。
在大航海时代最强大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大航海时代的伽马和麦哲伦是葡萄牙人,哥伦布是西班牙人。大航海时代对全球历史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促进了欧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也导致了殖民主义的兴起。欧洲国家通过殖民地获得了大量的资源和财富,这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的经济繁荣。
西班牙没落之后荷兰开始崛起,1648年-1750年代这100年是荷兰最强大的时期,荷兰凭借其强大的海军力量和商业贸易网络,被誉为“海上马车夫”,在欧洲乃至全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1774年荷兰的商业已经非常发达,由于荷兰非常小,而且荷兰河流密布,非常适合经商。所以荷兰几乎每个人都是商人。荷兰的鼎盛时期,其商船数量达到了15000艘,商船总吨位比其他欧洲国家的总吨位还要多。
荷兰人从葡萄牙、西班牙进口香料丝绸,然后买到欧洲内陆去。再把欧洲平原上生产的小麦木材铁器等物资运回来,再卖给葡萄牙和西班牙。
在做生意的过程中,荷兰人建立了强大的信用。传说在一次远洋贸易中,船长和税收宁愿挨饿受冻也没有动船上的商品和衣服。
在这样强大的信用支撑下,荷兰人的生意越做越大。1602年荷兰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股份制公司: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是第一个可以自组佣兵、发行货币,也是第一个股份有限公司,并被获准与其他国家定立正式条约,并对该地实行殖民与统治的权力。
到了1669年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拥有超过150艘商船、40艘战舰、五万名员工、与一万名佣兵的军队,股息高达40%。
认购股份的热潮时,荷兰东印度公司提供650万荷兰盾的股份供投资者认购,当时的10盾约等于1英镑,而1660年代荷兰一位教师的年薪约280盾,光阿姆斯特丹一地就认购了一半的股份。
荷兰发达的商业环境,创立现代化的股份制体系,荷兰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信托基金:团结就是力量,开启了基金投资的大时代。
经济危机中找工作的人
03
英国经济危机
1825年
第三个值得记住的年份是1825年英国经济危机,直接推动英国在1844年设立了《公司法》,第一次从法律意义上确立了投资人的权益。它不仅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形成,还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和扩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这场危机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粮食价格上涨、黄金外流、银行破产等等,危机期间,生产急降、企业破产、投机泡沫破裂,导致经济混乱、失业贫困严重和阶级矛盾激化。
危机后,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改革,以使经济更加灵活,不易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其中《公司法》即通常所说的《合股公司法》(Joint Stock Companies Act),是在1844年通过的,它是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法,旨在规范合股公司的运营,保护投资者利益,并促进公司融资的透明度。
这部法律的出台,是对1825年经济危机及其后续影响的深刻反思和积极应对。经济危机暴露了当时英国经济体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企业治理的混乱、投资者权益的缺乏保障等。
通过立法手段,英国政府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提供法律基础。
《公司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司的注册登记、股东权益的保护、公司管理的规范、公司融资的限制等方面。
它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公司运作的透明度,增强了投资者信心,还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它也标志着英国资本主义制度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和调整后,开始走向成熟和完善。
因此,可以说1825年的英国经济危机是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之一,而《公司法》的出台则是这一转折点的具体体现和成果之一。
1770年代和1780年代是英国纺织工业技术革命的年代,在1785年的时候,瓦特的蒸汽机开始迅速应用到棉纺织业,英国的纺织行业的生产效率迅速提高,棉花进口额大幅度下降,以至于商家破产事件增加近50%,工人大量被解雇,兰开夏和柴郡等地的棉纺织工陷于极端贫困的境地。
1792年末,物价开始下降,1793年英国对法国宣战,大量企业开始破产,最后带动银行破产,400家地方银行有100家停止支付。
一直到1794年的时候开始好转,失业工人或被招募至军队,或漂洋过海到美洲谋生,工资止跌回稳,使工人的纺织品市场得以恢复。
1794年到1795年之间,英国农业歉收,粮价飞涨,工业品的需求下降。
1793年到1796年间,英国在国外军事开支高达3800万英镑,加上大量进口粮食,使英国黄金滚滚外流。
黄金外流使金价上升,许多银行倒闭,市场需求进一步缩小,物价大跌,不过由于纺织和动力技术仍在迅速进展中,并且有新的利润产生,纺织业不久又繁荣起来。
1808年,美国对英国实行禁运,导致棉花价格暴涨,英国被迫把目光投向南美。但当1810年南美的纺织品开始退回英国时,英国的纺织工业失去了希望,一泻千里,大工厂裁员过半,中小工厂关门大吉,物价下跌40-60%。
1811年春,美英开战,美国再次对英国实行禁运,雪上加霜的打击,到1815年,英美战争结束,英国商品对美国输出额从1814年的8000英镑激增至1330万英镑,英国经济再次繁荣。
1815年到1817年之间,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几乎增长了5倍,这说明英国企业主们纷纷将赚得的利润放进银行,黄金涨库给外国债券的推销提供了良机,1817年至 1818年在英国推销的外国公债数量达到3800万英镑。
据统计,1825年10月至1826年10月,破产的工商企业达到三千五百多家,英国当时的重要出口产品棉布从3.45亿码降为2.67亿码,除此之外,机器制造业、建筑业等都遭到了沉重打击,整个社会经济处于极度的恐慌和混乱之中。
1825年英国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过剩,即相对于群众的支付能力而言,市场上的商品供应过剩。这导致了商品滞销,物价暴跌,企业盈利大幅下降甚至亏损。
自1815年至1821年间,英国纺织工业开始遭遇市场动荡,直至1825年,这一累积的压力终于爆发,演化成了一场全面的生产过剩型经济危机。
自1825年第二季度起,英国商品出口量显著下滑,交易所内投机风潮加剧,破产事件频发。紧接着,7至8月间,生产活动急剧收缩,物价暴跌,市场信心遭受重创。至8、9月之交,股市也未能幸免,行情急剧下跌,英国进入更大范围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打击了几乎所有经济领域,纺织业、机器制造业、建筑业和造船业等无一幸免,其中尤以纺织业所受打击最为深重。1826年,英国棉花进口量税减23%,织机和其他机器价格剧烈下跌,产品大量积压。
面对危机,英国政府采取了一定措施,如减少棉花进口税以刺激需求,但这并未能扭转局势。相反,织机与其他机械设备价格暴跌,产品库存积压严重。
1825年的这场危机,不仅是英国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更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危机史的开端。自此以后,每隔大约十年,类似的危机便会在不同程度上重演,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矛盾的外在表现。
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远不止于经济层面,它还加剧了社会的不满与动荡。工人失业率飙升,在职者收入锐减,购买力下降,进一步抑制了消费,形成了恶性循环。
这种情况加剧了阶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劳工运动与民众抗议活动此起彼伏,对社会的稳定与政府的治理能力构成了严峻挑战。
为了应对经济危机,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财政和经济改革措施,如节约开支、削减债务、增加税收等,以缓解财政困境。同时,政府还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和加强金融监管,试图恢复信心并稳定金融体系。
危机后,英国政府深刻反思并推动了相关法律的出台,如1844年的《合股公司法》(即《公司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法,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和扩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英国海外及殖民地政府信托
04
第一个封闭基金
1868年
第四个值得记住的年份是1868年英国诞生的“海外及殖民地政府信托” (the Foreign Colonial Government Trust,简称FCGT),被视为世界上第一只具有现代意义的基金,这也是英国第一只封闭型基金。标志着基金行业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CFA协会的成员之一,剑桥大学的David Chambers曾经做过关于FCGT的研究,我大概翻译摘录一下。
FCGT成立于 1868 年 3 月 19 日,在塑造当今资产管理行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FCGT在1891年将“government”改为“investment”,名称变为:外国与殖民地投资信托(FCIT)。为了保持一致,我依然用FCGT来表示。
FCGT全球是第一个向多个投资者提供的集体投资工具,投资者可以将相对较小的储蓄集中到一个更大的基金中,而该基金又持有单个证券的多元化投资组合。
因此,中产阶级,而不仅仅是非常富有的人,现在可以获得由偏远地区的政府和公司发行的一系列证券,否则他们将无法获得这些证券。
FCGT 的第一份招股说明书以清晰的文字记录了这一意图:该信托的目标是为中等经济能力的投资者提供与大资本家相同的优势,通过将投资分散到许多不同的股票上,并保留一部分利息用来偿还投资人的原始资本,从而降低投资外国和殖民地政府股票和债券的风险。
FCGT出现的原因是英国债券的收益率持续下降,投资者需要寻找更高收益的资产。英国国债的收益率从1800的6%持续下降到1860年的3%,英国的老百姓需要收益更高的投资选择,而又不用冒不必要的风险。海外债券是一个不错的投资选择。
然而,海外投资的交易成本很高,而且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大多是私人公司,对公众投资者提供的保障措施很少。
虽然保险公司在英国很成熟,人寿保险在 19 世纪发展迅速,但它们并没有提供适合满足投资者需求的投资产品。
FCGT 于 1868 年推出时承诺 7% 的收益率,并提供了一份基民渴望的投资解决方案。它的结构虽然稍微简单一些,但与一个世纪前成立的荷兰投资基金 团结就是力量信托(Eendragt Maakt Magt )有某种相似性。
两者都是期限有限的封闭式基金(FCGT 为 24 年,EMM为25年),主要投资于提供收益率溢价的外国(政府)债券。
主要区别在于荷兰基金包括一个复杂的增加收入部分,并且评估这一特征的巨大难度(包含前所未有的政治动荡和冲突)导致此类基金在荷兰消亡。
相比之下,FCGT 有一个简单的年度提前赎回条款,并设置了简单的本金偿还机制,在结构设计上,只有一类债券或证书持有人。
FCGT 通过其首次债券发行筹集了 500,085 英镑(扣除费用)。这相当于经通货膨胀调整后约为 4000 万英镑。
据《标准报》报道,大多数投资者购买了 15,000 至 30,000 英镑的债券,相当于今天的 135 万至 270 万英镑。这意味着只有大约 25 名创始投资者。
因此,1868 年的第一批投资者是一小群富人,而不是最初招股说明书中设想的“中等收入的投资者”。在向新投资者出售另外四批债券后,投资者基础变得更加广泛。到 1870 年代后期,对 FCGT 的平均投资已大幅下降至仅 570 英镑。
1879 年,FCGT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 Sykes 诉 Beadon 案中裁定其普通法结构的合法性后,FCGT与行业其他信托一起转变为股份公司,并采用了当今投资者更熟悉的资本结构。债券被换成优先股和递延股,随后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交易。
此时,提前赎回条款部分也从 FCGT 中删除,24 年的固定期限资金被永久资本取代。几年内,FCIT 拥有了股东名册,尽管其大多数股东来自富裕的商界和专业的中产阶级。但是也有部分暴发户,比如股东名册中登记的投资者包括“皮革切割者”、“石板工”、“仓库工”、“亚麻纺纱工”和“农民”等商人。
FCGT 的投资策略旨在投资于高收益的外国政府债券。同时,FCGT也系统投资更加多元的标的来分散风险,也考虑到了投资过渡集中在某个发展中国家产生的违约风险。
对于现代投资者来说,FCGT的投资组合一般被视为新兴市场主权债券之一。例如,在 1868 年FCGT 对土耳其政府债券进行了大量配置,收益率超过 10%,但没有投资于法国和德国收益率较低的政府债券市场。说明当初FCGT的配置策略还是比较激进的。
在行业配置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基金的投资策略从政府债券逐渐转向基础设施配置。尤其在后期FCGT 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新兴市场公司债券投资组合。
1868基金刚成立的时候,政府债券的持仓占比为95%。到了1890年的时候政府债券仅占持仓的57.4%,到了1910年,政府债券的持仓占下降到了23.8%,铁路债券的尺寸占比高达52.9%。另外还配置了工业事业债券,金融债,资源类债等等。
FCIT 的投资策略在其成立的前 45 年里,在非通货膨胀的背景下为其投资者带来了有吸引力的回报,同时英国政府债券收益率持续下降,到 1899 年跌破 2%。
从 1868 年到 1879 年,首次发行的 FCGT 证书产生的年回报率约为 6.5%。1879 年基金名称变更后,直到 1912 年,递延股东的年回报率为 6.9%,优先股股东的年回报率为 4.5%。
此外,管理成本很低。耐心、长期、买入并持有的投资理念将交易成本保持在最低水平,管理成本作为固定管理成本收取,而不是像今天那样按标的资产价值的百分比收取。
FCIT的总费用率非常低,在 0.2% 到 0.25% 之间。因此,投资信托在当时提供了非常好的性价比,成为人们投资的首选项。
因此,总的来说,基民应该对 1868 年至 1912 年底的形成时期的低费用、超过英国政府债券的回报和低于 5% 的低波动性感到非常满意。
回顾过去 150 年,FCIT 是现代金融中非常成功的创新之一,即集体投资工具。它为“中等收入的投资者”提供了以极低的成本购买外国证券的机会,否则个人投资者将很难以极低的成本买卖外国证券。
此外,该基金提供了除最富有的人之外所有人都可以实现的多元化水平。最重要的是,FCIT 成功地为投资者提供了比英国政府债券更高的回报溢价,而没有承担不必要的风险。
需要强调的是,英国人不仅复制了荷兰人在一个世纪前提出的最初想法,而且还对其进行了改进。
例如,成立于 1774 年的荷兰共同基金 Eendragt Maakt Magt 将其股票安全证书保存在一个铁箱中,需要三个体格健壮,且互相并非隶属灌输的的钥匙持有人才能解锁。
近一个世纪后,基于英国的《合股公司法》,FCGT 任命了律师、银行家和会计师以及独立精算师来验证其程序、资产和年度估值。这些改善反映了金融和专业服务在法律保护相对强大的国家在此期间的更广泛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FCGT 是一款比其荷兰前身更好的产品。
随后,M&G 和其他公司于 1930 年代在英国推出的第一批单位信托或共同基金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 1868 年第一只投资基金的结构特征。
FCGT的实践也表明投资组合分散化的优势,可以显著降低全球投资于多元化的高风险资产类别的风险。在后面的历史当中,马格维茨为这些人开始把这种投资时间理论化,提出了组合投资理论,并指导投资组合降低各类资产的相关,一遍降低组合的总体风险。
美国马萨诸塞投资信托基金
05
第一个开放基金
1924年
第五个年份是1924年美国哈佛大学的200名教授,每人出资5万美元,成立了“马萨诸塞投资信托基金”(Massachusetts Investment Trust,简称MIT),MIT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只开放式基金,这只基金到今天依然还在运作。
1924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一群富有远见卓识的教授们共同出资创立了“马萨诸塞投资信托基金”(Massachusetts Investment Trust,简称MIT),这一举动不仅标志着世界上第一只开放式基金的诞生,也开启了现代共同基金行业的新篇章。
在当时,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既复杂又高风险,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门槛。
这些哈佛教授们意识到,通过集合资金并由专业机构进行投资管理,可以降低个人投资者的风险,并使他们能够享受到股市增长带来的收益。因此,他们决定共同出资成立这样一只基金,即后来的“马萨诸塞投资信托基金”。
开放式基金的3个特点:
1、比较好的流动性。相比封闭式基金来说,开放式基金的最大特点是投资者可以随时申购或赎回基金份额,这为投资者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
2、有专业人员管理。基金资产由专业的基金经理进行管理和运作,他们根据市场情况和投资策略进行资产配置,以追求基金资产的增值。
3、分散投资。基金通常会将资金分散投资于多种不同的资产或证券中,以降低单一投资带来的风险。
尽管历经近一个世纪的风雨,MIT依然保持运作,并成为了全球共同基金行业的先驱和典范。这充分证明了开放式基金模式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也激励着后来者不断探索和创新。
MIT的创立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投资渠道,也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随着开放式基金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推广,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关注和参与这一市场,推动了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同时,开放式基金的发展也促进了金融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成熟,为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06
投资公司法
1940年
第六个值得记住的年份是1940年。这一年美国国会颁布了《投资公司法》,这一法案的出台主要是为了应对1929年股市崩盘后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市场缺乏透明度、监管不力以及投资公司内部结构中的利益冲突等。
在此之前,虽然已有《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对信息披露进行了规定,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认为这些措施仍不足以全面规范和监管投资公司,特别是共同基金行业。
因此,《投资公司法》的颁布旨在进一步加强对投资公司的监管,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并确保市场的公平和透明。美国《投资公司法》的颁布,奠定了现代共同基金业的监管框架,标志着美国基金业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投资公司法》的颁布奠定了现代共同基金业的监管框架,为投资公司的运作提供了明确的法律规范和指导。该法案对投资公司的组织结构、投资策略、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确保了投资公司的合规运营。
法案确立了基金的独立董事制度,要求独立董事作为股东利益的守护者,对投资顾问及其他与基金有密切关联的人士进行制衡。这一制度设计有效增强了投资者保护机制,减少了利益冲突的发生。
《投资公司法》的实施促进了市场公平和透明的提升。通过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投资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投资公司的运营情况和基金的投资组合,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投资决策。不仅规范了共同基金行业的发展,还为其未来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严格的监管框架下,共同基金行业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市场秩序和竞争环境,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其中。
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在签署该法案时表示,他对这两项法律充满希望,认为它们将为投资公司带来更健康的运营环境,同时保护公众投资者的利益。
在《投资公司法》颁布后的几十年里,美国共同基金行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战后重建的1950年代和1960年代,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市场的繁荣,共同基金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其中,富达麦哲伦基金就是在这一时期成立的,20年之后在彼得·林奇的带领下取得了辉煌的业绩,成为了行业内的佼佼者。
从法律的角度看,投资公司是在英国合股公司基础上的重大升级,金融行业由此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1940年美国《投资公司法》的颁布是现代共同基金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不仅奠定了现代共同基金业的监管框架,还促进了投资者保护机制的增强、市场公平与透明的提升以及行业发展的推动。该法案的深远影响至今仍在持续发酵,为美国乃至全球共同基金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07
先锋标普500指数基金
1976年
第七个值得记住的年份是1976年。这一年先锋标普500指数基金(Vanguard 500 Index Fund)成立,美国基金行业从此进入指数基金时代。先锋标普500指数最新规模已经超过5000亿美元。累计收益+2,444.04%。
1976年是美国基金行业历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因为在这一年,先锋标普500指数基金(Vanguard 500 Index Fund,也被称为先锋500指数基金)正式成立。这一基金的诞生标志着美国基金行业正式进入了指数基金时代,对后续的金融市场和投资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的势头逐渐减弱,经济增长率显著下降。这一时期,美国经济经历了从繁荣到停滞的转变,GDP增长率远低于之前的水平。
滞胀(stagflation)是这一时期经济环境的显著特征,即经济增长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高失业率和高通胀率同时出现,给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物价水平持续上涨,尤其是食品、能源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涨幅尤为明显。这导致了民众生活成本的增加,加剧了社会的不满情绪。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在这一时期持续攀升,通胀率多次突破历史高位。例如,在1974年,美国CPI同比涨幅达到了12.3%,创下了当时的历史新高。
为了应对滞胀和通货膨胀,美联储采取了多次加息和收紧货币供应量的措施。然而,这些政策在短期内并未能有效遏制通胀,反而加剧了经济的停滞。
此时,“指数基金之父”约翰·博格尔(John Bogle)创立了先锋集团(Vanguard Group),并于1976年推出了全球第一只指数基金——先锋标普500指数基金。这一基金的设计初衷是追踪标普500指数的表现,通过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为投资者提供市场平均水平的回报。
先锋标普500指数基金的成立打破了传统主动管理型基金的主导地位,为投资者提供了全新的投资选择。
它证明了通过被动投资策略,即追踪市场指数,也能实现长期稳定的回报。这一理念逐渐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推动了指数基金行业的快速发展。
截至目前,先锋标普500指数基金的规模已经超过50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指数基金之一。这一规模的增长反映了投资者对指数基金投资理念的认同和信任。
先锋标普500指数基金的累计收益达到了+2,444.04%,这一收益充分展示了指数基金在长期投资中的优势。通过持续追踪标普500指数的表现,该基金为投资者带来了可观的回报。
先锋标普500指数基金的成立推动了投资理念的变革。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认识到,通过低成本、高效率的被动投资策略,也能实现良好的投资回报。这一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现代投资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指数基金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指数基金在市场上的占比不断提高,对主动管理型基金构成了挑战。同时,指数基金的发展也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创新和竞争。
可以说,1976年先锋标普500指数基金的成立是美国基金行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不仅标志着美国基金行业进入了指数基金时代,还推动了投资理念的变革和市场结构的变化。
此外,1970年代还有一个品类出现大幅增长,那就是美国的货币基金。当时美国经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CPI同比增速一度超过14%。高通胀环境下,投资者对资金保值增值的需求迫切。
货币市场基金以其相对稳定的收益和较高的流动性,成为投资者在通胀环境下避险的重要选择。大量资金涌入货币市场基金,进一步推动了其规模的扩大。
1974年,美国富达集团推出的“富达日收益信托”成为第一只真正具有“类现金”功能的货币基金。该基金实施T+0交易,收益日日结转,并可签发支票,极大地提升了货币市场基金的吸引力和便利性。
随着货币市场基金产品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其市场接受度逐渐提高。投资者开始认识到货币市场基金在资金管理和避险方面的优势,纷纷将资金投入到这一领域。
整个1970年代规模最大的主动管理基金是富达的逆向策略基金(Fidelity Contrarian Fund),规模大约在700亿美元左右,到今天规模已经上升到1339.11亿了,累计收益接近20倍。是主动管理基金行业的翘楚。
1970年代可以说是美国历史上的多事之秋,还有一件事值得我们仔细研究,那就是1973年2月布林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美元宣布跟黄金脱钩,不再以黄金储备作为美元的信用基础。进而推动石油*美元的国际贸易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其核心内容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并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然而,随着美国国际收支赤字的不断加剧,以及黄金储备的日益减少,这一体系逐渐失去了其基础。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实施“新经济政策”,停止美元兑换黄金,这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瓦解。
1973年,随着美元进一步贬值和世界各主要货币受投机商冲击被迫实行浮动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
美元与黄金的脱钩,使得美元从本位货币转化为信用货币,其价值不再以贵金属来作为担保,而是以美国的国家信用为担保。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元需要寻找新的支撑点以维持其国际地位。此时,石油作为全球最重要的能源之一,成为了美元新的“隐性担保物”。
1974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服沙特等海湾国家采用美元作为石油贸易的唯一货币,这一举措随后引发了所有石油贸易以美元定价的现象。石油美元体系的建立,使得美元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石油美元体系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和贸易的繁荣,因为所有国家都需要以美元来购买石油,这增加了对美元的需求。
从金融的角度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和石油美元体系的建立,使得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更加复杂和多变的时代。
各国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以适应这一变化。同时,这也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创新,如金融衍生品、离岸金融市场等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现。
货币体系的变革往往伴随着政治力量的重新洗牌。美国通过石油美元体系巩固了其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其他国家的挑战和竞争。
石油美元体系也加剧了国际政治关系的复杂性,因为石油资源的争夺往往与地缘政治利益紧密相连。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这对美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石油危机暴露了美国在能源安全方面的脆弱性。美国对中东石油的过度依赖使得其在面对中东地区的动荡和冲突时显得尤为被动。为了保障能源安全,美国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与其他石油生产国的合作和联系。
今天以色列的问题就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布局,美国希望通过以色列来对中东各国形成有效的制衡,以确保美国在中东的利益。
我们研究基金,分析金融市场,我们会发现,这些投资问题和金融问题背会往往是政治问题,地缘格局的演变是导致这些变化的推动因素。而国家力量的对决,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与再平衡是这些变化背后的根本原因。
08
金融现代化法案
1999年
第八个年份是1999年,克林顿总统正式颁布《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彻底宣告美国废除了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取消了分业经营的限制,克林克开启了美国金融业的繁荣,但同时也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当然这是后话。
在1929年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之前,美国金融市场相对开放,准入门槛较低,政府对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干预有限,金融业普遍采用混业经营模式。然而,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伴随着纽约股市的崩溃,引发了银行业的大规模破产潮。
随后,国会成立的专项调查委员会深入剖析后指出,商业银行涉足证券与保险业务,严重扭曲了资产负债结构,危及了银行经营的稳健性,最终损害了储户权益,因此混业经营模式亟需调整。
鉴于此,1933年美国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即《银行法》,该法案确立了严格的分业经营与监管框架,明确禁止商业银行涉足证券业务及直接持股,对银行投资债券也设定了严格界限,从而在商业银行与证券业之间构筑了坚实的“防火墙”,旨在遏制银行资金非法流入资本市场投机,维护金融稳定,重建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任。
二战后,特别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全球经济金融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资本市场蓬勃发展,金融产品不断创新,银行业被迫涉足这一新兴领域以寻求增长点。同时,保险业与各类投资基金的兴起,进一步提升了资本市场的地位,并带来丰厚回报。
在此背景下,《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限制逐渐被视为阻碍金融业自由竞争与发展的枷锁。金融企业通过相互持股、并购等手段规避法律限制,而法院面对大量因法律限制导致的金融并购案件也显得力不从心,拖延不决。关于分业与混业的争议在学术界与法律界激烈展开。
1999年11月4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克林顿总统于当月12日签署该法案,标志着美国金融业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
该法案的核心在于废除分业经营限制,允许银行、证券、保险业的混业经营,推行全能银行模式,同时保留了双线多头的监管体系并扩展了监管机构职能,强调功能监管与风险防控,推动金融体制现代化,并加强对消费者权益、小企业及农业企业的金融服务保障。
此外,该法案还明确提出了“效率与竞争”的立法新理念,将规范重心从单纯的金融活动转向风险管理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其实你去看过去60余年来的国际金融立法演变,从追求安全到优化资源配置,再到增强国际竞争力,美国金融法律体系不断适应时代变迁,展现出从“安全为本”到“效率优先”的深刻转型。
而《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的出台,正是这一转型的集中体现,它标志着美国金融业正式迈入了一个更加开放、竞争与创新的混业经营新时代。
1933年美国颁布的《银行法》,其核心立法理念聚焦于金融市场的安全稳定,对后续的金融立法与制度框架构建产生了深远而根本性的影响,所有制度的设计均旨在守护金融市场的安全防线。
但是几十年来金融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共同基金以及各种投资产品的兴起,吸引了庞大的资金洪流涌入证券市场;证券公司创新性地推出了客户现金管理账户服务;电子技术的飞跃不仅极大地提升了金融交易的效率,降低了成本,还使得复杂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能够通过先进的电脑程序高效完成
面对这些划时代的变革,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起便开始了对金融立法理念的逐步调整。通过灵活变通的司法解释和针对性的专项立法,美国法律界逐步打破了以往单纯追求“安全”的立法框架,转而将“效率”提升为立法的重要考量因素。
进入80年代,国际金融行业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金融全球化步伐加快,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更是为金融业的国际化交易铺设了快车道,显著降低了跨国交易成本,并推动了交易规模的急剧扩张。
在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美国将目标锁定在国际竞争与市场拓展上,力求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因此,立法理念也随之转变,鼓励和促进美国金融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成为了新的立法导向,从而催生了美国新金融法的立法新理论。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废除也是必然的结局。
在这样的背景下,1980年代到1990年代是富达基金的高光时刻。当时美国规模最大的共同基金是彼得林奇管理的麦哲伦基金,至今依然在运行。
麦哲伦基金是当时美国规模最大的共同基金,富达基金的交易规模占纽约交易所的15%。在彼得林奇退役以后,Jeffrey Vinik开始接手基金的管理,基金规模达到创纪录的500亿美元。
关于金融现代化法案,我听到过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克林顿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把金融的魔鬼从盒子里放出来,以后酿成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
还有一种说法是美国收割全球的引擎,在克林顿时期开足了马力,并且去掉了刹车。在此后的20多年里,美元是越印越多,全球的财富开始快速往美国流动。
我们都成了美国的债券人,我们吃糠咽菜,美国人吃香的喝辣的,虽然我们是债主,但是我们似乎无计可施,只能为美国人打工。美国人开始用美元收割全球劳动人民的财富。
希望有一天我们也可以这么做。
09
次贷危机
2008年
第九个年份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美国的基金业遭受惨重损失。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充满了金融动荡,安然公司倒闭,麦道夫的庞氏骗局,雷曼兄弟轰然倒塌,美林被合并。
2010年后美国公募基金行业开始从产品创新的阶段过渡到科技创新的阶段。智能投顾技术和理念被广泛应用于财富管理中。
例如,2010年智能投顾鼻祖Betterment正式上线智能投顾业务,随后vanguard也在2014年推出了旗下的智能投顾平台VPAS。
美林、巴克莱等也在先后推出数字服务平台。智能投顾+传统投顾模式逐渐成为美国财富管理行业的主流。
监管放松和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是2000年以后的主旋律,我们能看到各种结构复杂的投资产品问世,在华尔街的聪明人的引导下,美国人的财富增长速度像是座上了火箭。
当美国能买房的人都买了,房地产销售公司甚至开始盯上了学生,希望学生去买房,危机似乎就不可避免了。喧嚣过后必然就是一地鸡毛。次贷危机往后的事情,似乎是妇孺皆知了,不需要说的太详细。其实次贷危机也是1999年金融现代化法案的后续。
你放松了金融管制,那帮华尔街的犹太精英,一定会想办法设计出结构复杂的产品,表面上看起来,会让你挣很多钱,好像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利,到那时全社会却承受了巨大的风险。
当多米诺骨牌倒塌的那一天,没有谁可以幸免于难。
从中国的视角看,从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中国的银行业开始逐步建立审慎的监管框架,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冲击并没有当初大家想的那么大。
次贷危机暴露了全球金融监管体系的不足,特别是对系统性风险的忽视。中国银行业从中深刻认识到,单纯依赖微观审慎监管无法有效防范金融危机,必须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以维护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
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从2010年开始着手实施巴塞尔协议Ⅲ,制定包括动态资本、动态拨备、杠杆率和流动性在内的四大新监管工具,搭建中国银行业新的监管框架。
中国人民银行从2016年起,将现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
MPA重点考虑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七大方面,基本实现对金融机构监管的全覆盖。
审慎监管框架的实施有助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通过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潜在的风险隐患,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
通过审慎监管框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银行业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即使在面临全球经济波动和金融市场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中国银行业依然保持了稳健运行。
10
新冠大流行
2019年
第十个年份是2019年的COVID,让全球的经济和金融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世界几乎是停摆了3年,这三年对很多来说,长度堪比30年,我自己也经历了地狱一般的考验。
其实从2008年之后,全球的经济环境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这10多年当中发生了很多事情,比如次贷危机,英国脱欧、量化宽松,中美贸易战、COVID-19大流行都对投资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市场震荡的过程中,美国公募基金的管理费率持续降低。以主动型股票基金为例,管理费率从2007年的0.86%降至2017年的0.59%,降幅显著。另外一方面,美国的ETF基金规模却迎来了历史性的增长。
2023年底,美国被动基金规模首次超越主动基金规模,ETF通常具有较低的费用率,且其持仓透明度高,这使得它们对个人投资者具有较高的吸引力。
2010年7月21日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签署生效一项全面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国金融业遭受重创,特别是华尔街的大型金融机构如雷曼兄弟的倒闭,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动荡。危机中,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助措施,但这些措施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金融机构贪婪和金融监管缺失的广泛批评。
多德弗兰克法案的目的是限制系统性风险,为大型金融机构可能遭遇的极端风险提供安全解决方案。将存在风险的非银行机构置于更加严格的审查监管范围下。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利益,维护金融稳定,防止金融危机再次发生。
《多德-弗兰克法案》内容广泛,涵盖了金融监管的多个方面,主要包括以下5点:
扩大监管机构权力。成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FSOC),负责认定金融系统中的不稳定因素,规范市场纪律,应对潜在风险。赋予美联储更大的监管职责,包括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
设立消费者金融保护局。设立新的消费者金融保护局,负责监管按揭贷款、信用卡等个人金融产品,确保消费者决策时真正了解金融产品,防止金融机构的掠夺性条款和欺诈行为。
限制投机性交易。采纳“沃克尔规则”,限制大金融机构的投机性交易,尤其是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以防范金融风险。
加强衍生品市场监管。要求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加强对衍生品交易的监管,监督过度投机行为。
资产证券化风险留存。贷款证券化产品的发行机构需留存不少于5%的资产风险,以便发行机构和投资者共担风险。其他还包括限制金融高管的薪酬、加强银行业和保险业的监管、提高金融机构的透明度和问责制等。
《多德-弗兰克法案》的实施提高了金融市场的监管标准和透明度,这有助于ETF市场的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随着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主动管理的基金经理很难创造出令人满意的超额收益。
这也是基民抛弃主动基金,拥抱指数基金的最重要原因。甚至很多主动基金也开始以ETF份额的形式进行销售。
但是对中国来说,基民还是比较迷信主动管理基金的。当时比较流行的投资逻辑是核心资产,赛道投资,价值投资,战略配售,专精特新,国产替代,自主可控,白马股,小而美这些投资故事。
你很难说谁对谁错,也不能用好或者不好来区分,只能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基民,大家习惯不同吧。
回顾公募基金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那就是基金管理行业是资产管理行业的一部分,而资产管理行业是金融行业的一部分,金融行业是经济学的一部分。
金融行业的存在是基于经济的高度发展,基于社会化的大规模分工,基于完善的法律体系基础之上的,要想弄清楚基金行业,就需要对金融行业甚至是经济发展的历史有基本的了解。
过去100年的基金发展情况,对中国的公募基金行业有什么价值,中国的公募基金行业在未来的10年当中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我想可能会有三个主要变化:
1、指数化趋势
中国市场相对封闭,很多基金经理还是靠手动做投资,很多基金公司还没有完善的投研体系,还没有强大的投资系统,可以说中国的基金公司当中,大部分还没有把科技能力作为投资能力的一部分。
未来在人工智能和科技发展的趋势带动下,包括在外国投资公司进入中国的影响下,美国富达,先锋,摩根士丹利,贝莱德等公司强大的投资系统进入中国,他们将会远远领先中国的本土选手。
当主动基金不能创造超额收益,还经常风格漂移的时候,基民为什么还要买主动基金呢。我想指数基金的趋势是必然的。
2、低费率基金
美国有很多基金管理规模大了之后就会给基民免掉申购费或者管理费,中国的基金公司和产品还没有积累到可以免费的程度。但是未来一定是一个趋势。
你看沪深300指数基金,单品的规模都已经有2118.19亿了,如果一个基金的规模超过5000亿,按照0.5%的管理费。5000亿的基金就有25亿的收入,起码还有一半的下降空间。国际上低费率基金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例如,先锋基金的产品就只收0.25%的管理费。
3、基金投顾
很多人说基金投顾是未来的星辰大海,是多么有价值的。在我看来,基金投顾就是一种比较好的基金销售方式。为什么这么说呢。
以前的基金销售经历过两个时代的跨越,最早是渠道销售,比如你在银行柜台,券商网点去买基金,这是最终的一种方式,美国也是如此,早期都这样。
后台基金通过互联网销售,比如美国的嘉信理财,中国的蚂蚁财富,天天基金。买基金更加方便了,费用节省了,算是多快好省都实现了。
但是买基金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赚钱。怎么做才能赚钱呢,正确的方式是买到适合自己的产品,大概就能赚钱。而基金投顾起到的作用就是做产品和基民之间的桥梁,让合适的产品和基民匹配起来。
虽然目前基金投顾还处在比较早期的阶段,模式也还有很多问题,但是未来一定会有创新的方式,让用户为满意的服务付钱。
希望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的基民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基金投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