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件文物:战国中期中山王圆壶

文字绘者青青 2024-07-29 04:38:48

这件铜壶,远看非常普通,是战国时期常见的短颈鼓腹圆壶。除了颈部的兽首、盖上的立钮,以及两道突箍,通体没有纹饰。

然而人不可貌相,文物也不可!

中山国墓群出土了两万多件文物,其中有很多顶级珍品。就历史价值来说,最珍贵的有三件,被称为“中山三器”。这件圆壶就是三器之一。

你一定明白了,这件圆壶有~铭~文~!

只需走近一些,就能看到壶腹两道突箍之间刻满了铭文。

中山王圆壶上共有204字铭文,其中腹部铭文59行182字,圈足部位铭文22字。

圈足部位的铭文比较简单,是中山国器物统一的物勒工名类,记录了工匠、监官的名字和铜壶的重量。

腹部铭文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信息丰富。

这篇铭文是最后一任中山王为父王厝写的一篇悼词,歌颂了先王的慈爱贤明,同时赞扬了中山国相邦司马赒zhōu率军攻伐燕国所取得的战果。

史书中对中山国的记载极少。然而“中山三器”上的三大篇铭文,共有1124字,堪称青铜铸就的“中山国史”,让中山国从湮灭的历史中复活了。

举个小例,很多史书上都有燕国大乱、齐国伐燕的记载,但没有一本史书提到过中山国也参与了伐燕。

中山三器出土后,学者们研读了上面的大篇铭文,惊讶地发现三篇铭文都记录了中山国参与伐燕、获得胜利的事情。

“中山三器”重要的史学意义可见一斑。

我猜测中山国是这样想的:你们不记录我们的功绩,行,我们自己来!写在竹简上档次太低,刻青铜器上!而且刻在三件青铜器上,让你们看看我们中山国如何永垂不朽!

用1000多字把光辉历史铭刻在青铜器上,还不够!还得刻得漂亮,刻得有特色!千秋万代之后,只一眼就能认出:这是属于中山国的光荣!

“中山三器”铭文做到了这一点,在书法审美上大放异彩,甚至有专属的名称——“中山篆”。

不得不说,这些中山篆真是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从整体来看,182字布局均匀,排列整齐,大小一致,在书写时很可能有打好的格子作为辅助;字与字之间气韵勾连呼应,具有很强的韵律感。

从个体来看,每一个字都是一件艺术品。

字形高挑,结体规范,上紧下松,横短竖长。

直笔刚劲,弧笔圆转,相互穿插,摇曳多姿。

流畅爽利,铁画银钩,尖入尖出,锋芒毕露。

每一笔都细如发丝,却又力蕴千斤。每一字都亭亭玉立,却又英姿飒爽。实在是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我觉得很像是传说中的江湖奇女子,容貌极美,武功极高,仙袂飘飘,剑光凛凛。

这是在金属上凿刻才能达到的艺术效果。在石头上凿刻的,或在金属上铸造的铭文,都不及这样的力度。

工匠的手艺更是要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屏息静气,全神贯注,一刀一刀,一凿一凿,将中山篆送上中国书法的最高峰。

历朝历代都有人学中山篆,但想用软笔写出刀凿的力度,实在是非常困难。所以大多数人只能描其外形,无法得其灵魂。

中山篆 秦篆 鸟篆

这里我们简单对比一下中山篆、秦篆和鸟篆。三种书体都是修长字体,上紧下松。

秦篆字形更方正,笔画粗细完全一致,起收笔都呈圆形,显得严整敦厚。

南方诸国的鸟篆变形严重,装饰图画意味更强,走的是另一条艺术道路。

图片来自网络

最后简单介绍一下中山王圆壶的形制:通高44.9厘米、腹径31.2厘米、重13.65公斤,小口、短颈、鼓腹、圈足,肩部两侧有铺首衔环,上有盖,壶盖饰三只立钮。

这件文物时间是战国中期,出土于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厝墓东库,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院。

0 阅读:2

文字绘者青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